1 绪论 1
1.1 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2
1.2 我国经济成分分类规范 5
1.2.1 统计上划分经济成分的规定 5
1.2.2 我国经济成分分类标准 11
1.3 本书对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界定 12
1.3.1 国有经济的内涵 12
1.3.2 非国有经济的内涵 13
1.4 本书研究的重要意义 15
1.4.2 发展非国有经济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16
1.4.1 发展非国有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16
1.4.3 发展非国有经济是促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17
1.4.4 完善非国有经济统计,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7
1.5 本书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 19
1.5.1 本书研究的主要方法 19
1.5.2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 19
1.5.3 本书研究的技术路线 21
2 本书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2.1 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 22
2.1.1 普查 22
2.1.3 抽样调查 24
2.1.2 统计报表 24
2.2.1 统计制度中的增加值 35
2.2 增加值理论基础 35
2.2.2 会计制度中的增值额 41
2.2.3 税收制度中的增值额 43
2.2.4 增加值与增值额的关系 45
3 我国非国有经济的总体与结构布局特征 47
3.1 我国非国有经济发展现状的总体判断 47
3.1.1 总量迅速增长且质量大幅度提升 47
3.1.2 非国有经济构成国民经济主体 50
3.2.2 非国有经济规模结构水平较低 51
3.2 非国有经济结构布局分类 51
3.2.1 非国有经济行业分布分类多元化 51
3.2.3 非国有经济的产出结构存在差异 53
3.2.4 非国有经济的投入结构中,外商、股份制经济的比例最大 54
3.2.5 非国有经济地域分布城乡化特征 55
3.2.6 规模以上非国有经济工业企业居重要地位 56
3.2.7 非国有经济的产权关系 56
3.2.8 非国有经济的市场进入 58
4.1.1 经济发展不平衡,并呈拉大趋势 64
4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的难点 64
4.1 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问题 64
4.1.2 政出多门,宏观管理机制不健全 65
4.1.3 政策不公平,待遇不平等 65
4.2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存在的问题 65
4.2.1 现行统计分类标准不适应非国有经济统计的需要 66
4.2.2 不同部门的非国有经济统计数据差异较大 66
4.2.3 统计口径不一致,体系不健全 67
4.2.4 非国有企业增长速度快,管理混乱,无章可循 68
4.2.5 偷税漏税,违法经营,数据不实 68
4.2.6 非国有经济调查手段落后,核算方法粗糙 69
5 非国有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70
5.1 非国有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70
5.1.1 科学性原则 70
5.1.2 动态性原则 71
5.1.3 实用性原则 71
5.1.4 可操作性原则 71
5.2 私有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71
5.2.1 私有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内容设置 72
5.2.2 私有经济统计范围 72
5.3.1 港澳台经济以及外商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内容设置 73
5.3 港澳台经济以及外商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73
5.3.2 港澳台经济与外商经济统计范围 74
5.4 行业分类的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指标体系 75
6 建立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77
6.1 建立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的必要性 77
6.2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存在的问题 78
6.2.1 非国有经济数据单一,核算简单 79
6.2.2 现行统计调查网络不健全 79
6.2.3 现行的非国有经济抽样调查代表性差 79
6.2.4 尚未建立完整的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指标体系 80
6.2.5 非国有经济统计数据质量低,无法充分开发 81
6.3 建立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方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 81
原则 81
6.3.1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方法的基本目标 81
6.3.2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方法的基本原则 82
6.4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范围 84
6.4.1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范围界定 84
6.4.2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内容框架 84
6.5.2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体系的构造 86
6.5.1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制度基本设想 86
6.5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的基本框架 86
6.5.3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的具体实施 88
6.5.4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报表体系 90
6.6 非国有经济的复合抽样调查方法设计 91
6.6.1 抽样调查方案设计原则 91
6.6.2 抽样框的设计 92
6.6.3 抽样方法的确定 92
6.6.4 抽取样本容量的设计 92
6.6.5 抽样误差的计算方法 95
7.1 非国有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核算方法 96
7 非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的计算方法 96
7.1.1 非国有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核算范围 97
7.1.2 非国有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资料来源 97
7.1.3 非国有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计算 98
7.1.4 非国有农林牧渔业中间消耗的计算 103
7.1.5 非国有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计算 106
7.1.6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可比价格换算 107
7.2 非国有工业增加值的核算方法 110
7.2.1 非国有工业增加值的核算范围 110
7.2.3 非国有工业增加值的概念和计算原则 111
7.2.2 非国有工业增加值的资料来源 111
7.2.4 非国有工业增加值的核算方法 113
7.2.5 工业增加值可比价格计算 120
7.3 非国有建筑业增加值的核算方法 124
7.3.1 非国有建筑业增加值的核算范围 124
7.3.2 非国有建筑业增加值的资料来源 124
7.3.3 非国有建筑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125
7.4.1 非国有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核算范围 128
7.4.2 非国有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资料来源与计算方法 128
7.4 非国有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核算方法 128
8 建立非国有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的管理与监控体系 134
8.1 统计数据质量的内涵 134
8.1.1 统计数据质量概念的基础 134
8.1.2 统计质量概念的内涵 135
8.2 非国有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现状 139
8.2.1 认识上发生变化 139
8.2.2 国家统计部门建立了主要统计指标数据质量的定期评估制度 140
8.2.3 《统计法》及《统计法实施细则》体现了保障数据质量的宗旨 140
8.3.1 法律意识淡薄,造成了统计工作有法不依的现象普遍存在 141
8.3.2 干部管理机制的不完善,造成了管理人员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泛滥 141
8.3 非国有经济统计数据质量不真实的成因剖析 141
8.3.3 监督机制、现行统计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存在缺陷 142
8.4 非国有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意义 142
8.4.1 统计数据失真的危害性 142
8.4.2 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143
8.5 建立完整规范的非国有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监控体系 144
8.5.1 加大统计执法力度 145
8.5.2 进行统计管理体制和统计方法制度的改革 146
8.5.3 加强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管理 146
8.5.4 开展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估 149
8.5.5 积极开展经常性的统计执法检查工作 150
8.5.6 建立用户对数据质量的反馈渠道 150
8.6 加强非国有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的工作保障 151
8.6.1 对统计数据进行全方位管理 151
8.6.2 对统计数据进行全过程管理 151
8.6.3 对统计工作进行标准化管理 151
9 我国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展望 152
9.1 非国有经济的扩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152
9.1.1 形成以城乡结构调整为主的农村城市化领域 152
9.1.3 形成以“知识经济”为主的新兴产业领域 153
9.1.2 形成以开发为主的区域结构调整领域 153
9.2 非国有经济发展机会 154
9.3 加强非国有经济金融支持 155
9.3.1 优化金融结构,发展民营金融机构 155
9.3.2 发展民营金融机构的核心问题 156
9.3.3 发展民营金融机构的要求 156
9.4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158
9.4.1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类型 158
9.4.2 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159
9.4.3 加强信用担保的措施 160
9.5.1 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161
9.5 健全非国有经济社会服务的支持系统 161
9.5.2 培育、规范和发展各类市场中介组织 163
9.6 非国有经济发展动向 164
9.6.1 产业政策扩大了非国有经济发展空间 164
9.6.2 外资政策拓展了融资渠道 164
9.6.3 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将有助于非国有经济的更大发展 165
9.6.4 改善金融服务,加大对非国有企业信贷投入 166
9.6.5 非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66
附表 167
参考文献 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