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1
绪论 3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3
第二节 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7
第三节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9
第四节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10
第五节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13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16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22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22
第二节 曹植 26
第三节 王粲、刘桢及蔡琰 28
第四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33
第五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34
第二章 两晋诗坛 42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42
第二节 左思、张协与刘琨 46
第三节 郭璞的游仙诗 49
第四节 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51
第五节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53
第三章 陶渊明 59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59
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63
第三节 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66
第四节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69
第五节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70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75
第一节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75
第二节 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79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86
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86
第二节 鲍照及其创新 92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100
第一节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100
第二节 齐梁诗人集团 109
第三节 从市井到宫廷 114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122
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122
第二节 南北文风的交融 126
第三节 庾信文章老更成 128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134
第一节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134
第二节 南朝美文的衍化 139
第三节 《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145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152
第一节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152
第二节 志怪与志人 154
第三节 《世说新语》 157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165
绪论 167
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 167
第二节 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 170
第三节 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 172
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74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180
第一节 隋代文学 180
第二节 初唐诗坛 182
第三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190
第四节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192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196
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196
第二节 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 203
第三节 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209
第三章 李白 216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216
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 220
第三节 李白的绝句 222
第四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225
第五节 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227
第四章 杜甫 230
第一节 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 230
第二节 杜甫的律诗 236
第三节 杜诗的艺术风格 240
第四节 杜诗的地位与影响 241
第五章 大历诗风 246
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 246
第二节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250
第三节 顾况与李益 251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256
第一节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256
第二节 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 259
第三节 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怪奇特征 266
第四节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270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277
第一节 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 277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 283
第三节 《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 288
第四节 白居易的闲适诗 293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298
第一节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 298
第二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301
第三节 韩愈、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 306
第四节 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 316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320
第一节 唐传奇及其嬗变 320
第二节 唐传奇的表现艺术 326
第三节 俗讲与变文 329
第十章 晚唐诗歌 336
第一节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 336
第二节 苦吟诗人 341
第三节 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 343
第四节 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 345
第五节 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 347
第十一章 李商隐 353
第一节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353
第二节 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 357
第三节 凄艳浑融的风格 361
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366
第一节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366
第二节 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 371
第三节 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374
文学史年表 380
研修书目 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