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内经》的学术体系 4
第1章 《内经》学术体系的结构 4
第一节 医学理论 5
一、医学理论系统结构的确立 5
二、医学理论系统结构纲要 7
(一)生命 7
(二)藏象 7
(三)疾病 8
(四)诊法 10
(五)论治 11
(六)养生 12
三、关于医学理论的表述 13
第二节 医学基础 14
一、方法学基础 15
(一)认识论方面 15
(二)方法论方面 24
二、多学科基础 29
一、人体观 32
第2章 《内经》学术体系的内涵 32
第一节 独特的医学理论 32
二、疾病观 33
三、疾病防治观 34
第二节 方法学特征 34
一、基本概念功能化——从功能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35
二、理论模式整体化——从整体联系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37
三、理论表述动态化——从运动变化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40
一、《内经》揭示的生命活动规律对于生命科学具有重要价值 42
第三节 科学价值 42
二、运用多学科研究医学建构了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 43
三、独特的医学发明创建了世界特有的疾病诊疗体系 44
第3章 《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 46
第一节 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 46
一、解剖学基础 46
二、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 47
三、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 47
一、天文学 48
(一)宇宙演化与宇宙结构观 48
第二节 古代科学技术的渗透 48
(二)天象变化 50
(三)天地日月星辰系统 50
二、历法 51
三、地理学 52
四、气象学 53
五、数学 54
(一)以数学语言和思维论述中医学理论 54
(二)以数学模型建造中医学理论构架 56
(三)以活的动态数学关系量化诊治指标 57
第三节 社会人文思想的影响 59
一、古代哲学 59
(一)观象明理和思维模式化 59
(二)辩证思维 60
二、社会学 62
第四节 先秦诸子的作用 63
一、道家 64
二、儒家 64
三、兵家 65
四、墨家 66
五、农家 67
六、阴阳五行家 68
第4章 《内经》学术体系的发展 70
第一节 《内经》学术体系发展的方式与特点 70
一、发展方式 70
(一)医经注疏 70
(二)专题发挥 72
(四)临床实践 73
(三)学派论争 73
二、发展特点 74
第二节 发展展望 76
一、《内经》学术体系的存在依据 76
二、《内经》学术体系的发展动因 77
三、《内经》学术体系的发展前瞻 79
第5章 研究成果的应用 85
一、端正中医科研思路 85
二、应用于中医教学 86
三、中医优势病种研究 86
四、指导中药研发 87
第6章 《内经》五脏概念研究 90
第一节 五脏概念的历史演变 90
一、演变 90
(一)解剖直观,形成五脏概念的本始含义 90
中篇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探讨 90
(二)仿象臆测,促使五脏概念的虚化演变 91
(三)意象思维,五脏概念系统整体化 93
二、寻迹 95
三、探源 96
一、从解剖形质论五脏 97
第二节 五脏概念的学术解读 97
二、从系统整体论五脏 99
(一)气化之五脏 99
(二)四时之五脏 100
(三)官能之五脏 101
(四)神志之五脏 102
三、五脏概念的层次 104
四、五脏概念的泛化 106
(一)生命活动的机能整合模式 107
第三节 五脏概念的内涵探讨 107
一、独特的生命机能结构观 107
(二)生命活动的关系调控模式 108
(三)生命活动的基本韵动模式 109
二、五脏概念研究中的认识误区 111
三、五脏概念之非特异物质时空分布说 114
第7章 《内经》神概念研究 117
第一节 天人之神辨析 117
一、中国文化“天之神” 117
(一)神机与神明 118
二、《内经》医学“人之神” 118
(二)心主神明 119
第二节 人之神论理 120
一、五神与五志 120
(一)五神 120
(二)五志(情志) 123
二、五神与情志活动 125
(一)心神主宰论 126
(二)脾思调控论 127
三、五神与五脏 130
(一)心藏神 130
(二)肝藏魂 131
(三)肺藏魄 131
(四)脾藏意、肾藏志 131
四、神与精气 132
第8章 《内经》睡眠理论研究 136
一、《内经》对于睡眠自律特性的认识 138
第一节 睡眠的自律特性 138
二、睡眠自律特性的内在依据 139
三、睡眠自律特性的意义 141
第二节 神——睡眠活动的主导 143
一、神的概念与活动机制 143
二、神在睡眠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145
(一)神、魂、魄在睡眠中的作用 145
(二)意志对睡眠的作用 147
三、情志对睡眠的影响 148
一、营卫之气是魂魄活动的基础 149
第三节 营卫运行——睡眠活动的机枢 149
二、营卫运行是睡眠活动的机枢所在 150
三、睡眠活动中营卫机枢和神志主导的关系 152
四、营卫运行睡眠理论的意义 153
第四节 五脏藏精化气生神——睡眠活动的基础 154
一、五脏概念的内涵 154
二、五脏藏精化气生神是睡眠活动的基础 155
(一)五脏藏神与睡眠活动 155
(二)五脏气化与睡眠活动 158
(三)五脏藏精与睡眠活动 160
第五节 《内经》睡眠机制及其临床应用 161
一、睡眠障碍的诊治 161
(一)睡眠障碍的精气神分类 162
(二)睡眠障碍主要临床病证分析 164
二、睡眠养生 171
(一)顺应自然,起居有时 171
(二)注意睡眠卫生,保证睡眠质量 173
(三)睡眠养生功 175
(一)生命的四时法则 177
第9章 《内经》生命的四时法则研究 177
一、生命四时法则的基本内容 177
(二)四时法则与《内经》生命节律思想 178
(三)四时法则与《内经》藏象 178
(四)四时法则与《内经》诊治养生理论 180
二、生命四时法则的现代研究 181
(一)生命四时法则的形成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 181
(二)《内经》生命四时法则蕴含系统结构模式 182
(三)生命四时法则的实验研究及其启示 182
(二)提出研究生命规律和医学应用的独特理论模式 184
三、生命四时法则的科学价值 184
(一)反映中西两种医学体系的对立与统一 184
(三)提示中医科学研究思路 185
第10章 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中医藏象理论 187
第一节 统计学与中医藏象理论的统计学特征 187
一、藏象理论的形成 188
(一)解剖学认识 189
(二)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190
(三)哲学基础 193
(一)功能性特征 197
二、藏象理论的功能性和系统性特征 197
(二)系统性特征 198
第二节 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藏象理论 201
一、研究思路 202
(一)对于肺、肾生理功能的验证 202
(二)对肺、肾生理功能的重新发现 202
(三)五脏间五行生克关系的验证 203
(一)研究一:对于肺、肾生理功能的验证 204
二、研究的结果及其意义 204
(二)研究二:对肺、肾生理功能的重新发现 206
(三)研究三:五脏间五行生克关系的验证 210
三、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211
(一)研究一:对于肺、肾生理功能的验证 211
(二)研究二:对肺、肾生理功能的重新发现 213
(三)研究三:五脏间五行生克关系的验证 215
四、对于研究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分析 217
(一)数据本身存在的问题 217
(二)统计学本身的局限性 219
第三节 研究方法的改进与扩展 221
一、对于医案研究的改进 221
(三)藏象理论本身的欠缺 221
二、采集临床症状进行研究 222
三、采用其他现代分析方法研究中医理论 223
下篇 应用研究 226
第11章 中医临床优势病种的调查分析 226
第一节 优势病种的概念 226
(一)调查方法 227
第二节 中医优势病种的专家调查 227
一、50种常见病的中医优势的调查 227
(二)调查问卷设计 228
(三)专家选择及问卷回收 228
(四)调查结果 229
二、30种难治病的中医优势的调查 232
(一)难治病的概念与范围 232
(二)难治病与常见病、疑难病、奇病的区别与联系 237
(六)调查结果 238
(五)专家选择及问卷回收 238
(三)调查方法 238
(四)调查问卷的设计 238
三、中医优势病种调查结果分析与结论 240
第三节 中医优势病种调查研究成果的应用 244
一、对中医理论科研思路的警示 244
二、中医优势病种与建院特色 245
三、民众就诊指南 246
第12章 证本质研究思路探讨 252
第一节 证概念内涵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253
一、证概念内涵的研究现状 254
(一)运用训诂学方法阐述证概念内涵 254
(二)运用传统思维方法阐述证概念内涵 255
(三)运用现代科学方法阐述证概念内涵 256
二、证概念内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57
(一)证与证候等的概念辨别不清 257
(二)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不清 258
第二节 证本质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259
(一)实验研究 260
一、证本质的研究现状 260
(二)临床研究 261
(三)多学科研究 264
二、证本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65
(一)指标的非特异性 265
(二)动物模型的局限性 268
(三)研究思路的片面性 269
第三节 证理论的发生学基础 270
一、解剖学的知识 271
二、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272
三、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 274
(一)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 274
(二)气一元论的整体思维 275
(三)主客合一的认知特点 276
(四)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 277
(五)模式化的定势思维 279
第四节 证概念的内涵 280
第五节 证的特征 282
二、主客一体性 283
一、整体联系性 283
三、动态时序性 284
四、模型性 286
五、模糊性 287
第六节 证本质研究思路探索 288
一、关系——证本质研究的新思路 289
(一)注重关系是中医学的立论依据 289
(二)从整体功能关系失调入手是证本质研究的基本思路 291
二、探讨非特异性物质的时空变化组合方式是证本质研究的有益尝试 295
第13章 因势利导治则的研究 297
第一节 历代医家对因势利导治则的研究 298
第二节 因势利导治则的临床应用研究 301
一、根据邪气所在部位施治 301
(一)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301
(二)其高者,因而越之 303
(三)其下者,引而竭之 305
二、根据正气抗病趋势施治 307
(一)散者收之 307
(二)高者抑之 308
(三)下者举之 309
三、利用病症的周期性特点施治 310
第14章 中医治疗病毒性疾病探源 313
第一节 中西医治疗病毒性疾病概况 313
一、西医治疗病毒性疾病概况 313
二、中医治疗病毒性疾病概况 314
第二节 中医药治疗病毒性疾病优势探源 315
一、病毒性疾病呼唤现代医学研究体系的创新 315
二、中医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医药有效治疗病毒性疾病的理论基础 316
三、中医药治疗病毒性疾病举隅 317
(一)流行性感冒 317
(二)病毒性心肌炎 318
(三)流行性乙型脑炎 319
(四)病毒性肝炎 320
(五)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321
(六)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323
四、关于抗病毒特效中药的研制 325
一、发病的特点 327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发病特点与机制研究 327
第15章 精神分裂症择时防治的研究 327
二、发病周期倾向的机制 328
(一)中医理论探讨 328
(二)现代研究的提示 329
三、择时防治研究 330
(一)发病的周期倾向在本病防治中的意义 330
(二)择时防治方法 331
二、药物制备与给药方法 332
一、病例选择 332
第二节 临床研究介绍 332
三、研究结果 333
(一)对临床精神症状的影响 333
(二)对患者复发率的影响 335
(三)对患者血浆精神递质的影响 335
四、理论探讨 337
(一)从生命的四时法则看肝的疏泄与神志关系 337
(二)对肝肾关系的认识 339
(三)对五脏概念的再认识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