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1
引论 1
0.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 1
0.2 研究方法 2
0.3 几个基本概念 3
0.4 框架结构与研究内容 15
0.5 创新与不足 21
1.土地问题的历史描述与土地理论的文献回顾 24
1.1 引言 24
1.2 土地产权安排的历史分野 25
1.2.1 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产权制度 25
1.2.2 奴隶制土地私有产权制度与封建土地私有产权制度 26
1.2.3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产权制度 27
1.2.4 社会主义的土地公有产权制度 28
1.2.5 简评 29
1.3 理论回顾 29
1.3.1 环境、资源禀赋与经济系统的自我积累 29
1.3.2 公平与效率的内在要求 30
1.3.3 利益博弈和诱致性变迁 32
1.3.4 简评 41
1.4 小结 43
2.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徘徊:土地制度的经济学与政治学诠释 46
2.1 引言 46
2.2.1 农民个体所有制 48
2.2 公平与效率的对话:1949—1983年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 48
2.2.2 初级合作社 49
2.2.3 高级社和人民公社 51
2.2.4 家庭承包经营制 55
2.2.5 简评 57
2.3 农村土地制度的经济学解释 58
2.3.1 制度供给:强制为主诱致为辅 59
2.3.2 土地制度的产权视角 60
2.3.3 组织再造与经济绩效 63
2.4 农村土地制度的政治学分析 67
2.5 小结 72
3.1 引言 80
3.基于社会和谐的土地特殊产权安排 80
3.2 社会和谐的诉求:1984年后农地制度安排的政策取向 81
3.2.1 延长承包土地15年不变 82
3.2.2 延长承包土地30年不变 84
3.2.3 仍然存在的制度缺陷 85
3.2.4 一个概括性述评 88
3.2.5 土地承包期限的延长与土地永久使用权的辨证 91
3.3 几种特殊的创新制度安排 93
3.3.1 两田制 95
3.3.2 规模经营 101
3.3.3 “四荒”使用权拍卖 107
3.3.4 股份合作制 114
3.3.5 总结性评述 123
3.4 外部制度安排的介入:立法的重要性 129
3.4.1 基于法制视角的农地制度缺陷 129
3.4.2 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同解释的法律观点 131
3.4.3 农地制度法制建构的路径选择 136
3.5 小结 141
4.土地依赖的显性和隐性与二元经济中土地的资本价值取向 149
4.1 引言 149
4.2 土地依赖的显性向隐性转化 151
4.2.1 由土地和土地资源的概念看土地的重要性 151
4.2.2 由人类文明的起源看土地作用的显性化 153
4.2.3 由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和历史看土地作用的隐性化 155
4.2.4 一般性的解释 158
4.3 关于资本的争论 161
4.3.1 资本概念的本质界定 161
4.3.2 我国资本发展的路径选择 166
4.3.3 资本运营的内涵及目的 171
4.4 土地作为资本的解释与土地资本运营 172
4.4.1 二元经济中土地的角色困境 172
4.4.2 土地资本 175
4.5 土地资本运营的模式、机制与保障 180
4.5.1 土地资本运营模式选择的原则 180
4.5.2 土地资本运营的运行机制 182
4.5.3 保障措施 183
4.6 小结 185
5.原始积累的分配正义性质疑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的重构 190
5.1 引言 190
5.2 农地制度变迁与原始积累问题(一) 193
5.2.1 “圈地”与原始积累 193
5.2.2 “圈地”现象的制度必然性 195
5.2.3 原始积累中土地产权安排的正义和非正义 197
5.3 农地制度变迁与原始积累问题(二) 198
5.3.1 经济系统工业化过程中的第一次原始积累 199
5.3.2 经济系统商品化过程中的第二次原始积累 202
5.4.1 选择的经济学和伦理学解释 204
5.4 “用脚投票”:农民作为农地产权主体缺位的无奈选择 204
5.4.2 农民选择的主客观条件 206
5.4.3 土地抛荒仍需通过农民的自主选择解决 208
5.5 一个新的理论解释:准土地所有权 210
5.5.1 多变的理论与不变的土地特性 210
5.5.2 土地的自然属性与资本的社会属性 212
5.5.3 国家权力与伪土地所有权的结合 214
5.5.4 家庭承包制的自然经济性 216
5.5.5 国家权力如何体现对农民利益的市场化保护 218
5.6 结语 220
参考文献 225
致谢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