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实验课的目的 1
二、实验课的要求 1
三、实验记录的要求 1
四、实验报告的要求 2
五、实验室规章制度 3
第一章 主要实验仪器介绍 4
一、生理学实验常用仪器 4
(一)刺激系统 4
(二)探测系统 5
(四)记录系统 7
(三)信号调节系统 7
二、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9
(一)工作原理 9
(二)系统组成 9
(三)MedLab的基本操作 10
(四)刺激器的设置 14
(五)添加实验标记 14
(六)参数选择参考表 15
(七)换能器的定标 15
(八)MedLab数据的采集、处理和输出 17
(九)MedLab实验报告的导出 22
(一)仪器的工作原理 23
三、分光光度计 23
(二)仪器的基本结构 24
(三)仪器的调整校正 25
(四)仪器的使用方法 26
(五)使用注意事项 26
四、肌电仪 27
(一)仪器的基本结构 27
(二)仪器的使用方法 28
(三)菜单的设置及功能 29
(四)使用注意事项 30
(二)仪器的使用方法 31
(一)仪器的基本结构 31
五、心电图仪 31
(三)使用注意事项 33
六、血细胞分析仪 33
(一)仪器的工作原理 34
(二)血细胞分析流程 34
(三)仪器的主要参数 34
(四)常用参数的含义及参数范围 36
七、血乳酸自动分析仪 36
(一)仪器的基本结构 36
八、自动心率记录仪 38
(二)仪器的使用方法 38
(三)使用注意事项 38
(一)仪器的基本结构 39
(二)仪器的使用方法 39
(三)使用注意事项 41
九、心阻抗仪 41
(一)测定的原理 41
(四)使用注意事项 43
十、超声心动仪 43
(三)仪器的使用方法 43
(二)仪器的基本结构 43
(一)仪器的工作原理 44
(二)仪器的基本结构 44
(三)超声心动仪分类 45
(四)仪器的使用方法 45
(五)常用的测量和计算指标 46
十一、气体自动分析仪 47
(一)仪器的基本结构 47
(二)仪器的使用方法 48
(三)MAX-Ⅱ运动心肺功能测试参数对照表 49
十二、运动负荷仪 50
(一)电动跑台 50
(四)使用注意事项 50
(二)自行车功量计 52
(三)台阶 56
十三、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 57
(一)仪器的基本结构 58
(二)等速肌力测试的常用指标 58
(三)等速肌力的测试方法 60
(四)使用注意事项 60
十四、人体成分分析仪 60
(一)仪器的基本结构 61
(二)仪器的使用方法 61
(三)测试指标 63
(四)使用注意事项 64
十五、骨密度测定仪 64
(一)仪器的基本结构 64
(二)仪器的使用方法 65
(三)测试指标 66
(四)使用注意事项 67
第二章 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68
一、动物实验的方法 68
二、常用实验动物的种类及特点 68
三、常用动物的捉拿和固定方法 70
四、动物的麻醉方法 71
(一)动物实验常用器械 73
五、急性动物实验的操作 73
(二)实验动物的取血与处死方法 74
六、常用实验动物的生理常数表 75
第三章 骨骼肌机能的测定 76
一、离体骨骼肌收缩特点 76
(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76
(二)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78
(三)阈刺激、良性刺激、劣性刺激 82
(四)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84
(五)收缩疲劳曲线 88
二、运用肌电图分析动作、负荷 90
第四章 血液循环机能测定 92
一、动物心脏功能分析 92
(一)心搏过程观察与描记 92
(二)心室期外收缩与代偿间歇的观察描记 93
(三)兔动脉血压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的观察 96
二、血液测定 99
(一)红细胞测定 99
(二)白细胞测定 103
(三)血红蛋白测定 105
(四)血型测定 109
(五)红细胞压积测定 111
三、心率的测定 114
四、人体动脉血压测定 116
五、心脏功能测定 119
(一)超声法 119
(二)脉搏图法 121
(三)阻抗法 123
六、心电图测试 125
七、血乳酸测定 128
(一)光电比色法 128
(二)酶电极法 130
(一)免疫球蛋白的测定 132
八、免疫测定 132
(二)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 134
九、内分泌测定 136
(一)血清睾酮的测定 136
(二)血清皮质醇的测定 138
(三)尿儿茶酚胺荧光测定法 139
第五章 呼吸机能的测定 142
一、肺通气机能测定 142
(一)采用改良式肺量计测定 143
(二)采用便携式肺功量计测定 145
二、呼吸运动的调节 149
(一)视力测定 152
一、视觉机能的测定 152
第六章 神经系统和感觉机能的测定 152
(二)视野测定 155
(三)视深度测定 157
(四)色觉测定 159
(五)视觉闪光融合频率测定 160
二、前庭机能稳定性的测定 162
三、肢体本体感受器敏感性的测定 166
四、反射活动的观察 168
(一)反射弧的分析 168
(二)反射时的测定 170
(三)反应时的测定 171
五、支配运动功能协调活动的观察 173
(一)兴奋扩散的观察 173
(二)交互抑制 174
(三)去大脑僵直 176
六、人脑电图的测试 178
第七章 有氧工作能力的测定 180
一、最大摄氧量测定 180
(一)最大摄氧量的直接测定法 180
(二)最大摄氧量的间接推测法 181
二、运动时能量代谢与机械效率的测定 189
三、无氧阈(AT)测定 192
四、PWC170机能测验 195
第八章 无氧工作能力的测定 199
一、磷酸原代谢能力的测定 199
二、糖酵解代谢能力的测定 201
第九章 机体运动疲劳测定 204
一、骨骼肌系统机能判断疲劳 204
二、神经系统和感觉机能判断疲劳 205
三、心肺功能判断疲劳 207
四、血液、尿液指标判断疲劳 208
五、主观感觉法 210
第十章 身体素质的测定 213
一、肌肉力量测定 213
二、速度测定 215
三、耐力测定 217
四、柔韧性测定 219
五、灵敏测定 223
六、平衡测定 227
七、协调测定 229
第十一章 身体成分的测定 231
附录 237
附录一:度量衡对照表 237
附录二:常用试剂配制 238
附录三:常用麻醉药剂量表 242
主要参考书目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