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国家政治制度 1
第一节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历史概况 1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清朝的国家机构 4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机构的建立 4
二、清末国家机构的变化 12
第三节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国家军事制度的变化 23
一、湘军和淮军的建立 24
二、海军和海军衙门的产生 25
三、新军的成立 25
一、太平天国的建立 27
第一节 太平天国的建立及其基本纲领 27
第十五章 太平天国的国家政治制度 27
二、太平天国的基本纲领 28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国家机构 33
一、太平天国的中央机构 33
二、太平天国的地方机构 38
三、太平天国国家机构特点 40
第三节 太平天国军事制度 42
一、太平天国的正规兵 42
二、太平天国的女营兵 44
一、太平天国官吏保举制度 45
三、太平天国的童子兵 45
第四节 太平天国的官吏制度 45
二、太平天国官吏招贤制度 47
三、太平天国官吏考试制度 47
四、太平天国官吏黜陟制度 48
第十六章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50
第一节 辛亥革命的爆发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50
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 53
一、孙中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的由来 54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55
三、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形式 57
第三节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3
第四节 辛亥革命时期国家的官吏制度 69
一、辛亥革命时期官吏考试制度 70
二、辛亥革命时期官吏俸禄制度 72
三、辛亥革命时期官吏考核制度 73
四、辛亥革命时期官吏奖惩制度 74
五、辛亥革命时期官吏奖恤制度 74
六、办事规则 75
第十七章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国家政治制度 76
第一节 北洋军阀时期的社会概况 76
一、北洋军阀政权的性质及其特点 77
第二节 北洋军阀时期的国家机构 77
二、袁世凯统治时期国家机构职能及其变迁 78
三、军阀混战时期国家机构职能及其变迁 104
第三节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官吏制度 129
一、北洋军阀时期官吏的选拔 130
二、北洋军阀时期官吏的任用 132
三、北洋军阀时期官吏的惩戒 135
四、北洋军阀时期官吏的恤金 137
第十八章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州和武汉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 139
第一节 孙中山三次在广东建立政权 139
一、孙中山在广东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 140
二、孙中山在广东建立中华民国政府 144
三、孙中山在广东建立大元帅府 145
第二节 广州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 147
一、广州国民政府的施政纲领 148
二、广州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组织机构 150
三、革命武装的建立是国民政府的根本保证 159
四、蒋介石阴谋篡夺广州国民政府军政大权 162
第三节 武汉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 165
一、“迁都之争”是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的信号 165
二、国民政府在武汉建立是党权提高的标志 167
三、武汉国民政府的政权性质的变化 170
四、宁汉分流标志着武汉国民政府解体 172
第十九章 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政权的政治制度 174
第一节 国民党反动政权的产生及其阶级本质 174
第二节 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基本特点和基本政治制度 177
一、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基本特点 177
二、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基本政治制度 179
第三节 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政府的国家机构职权及其变迁 184
一、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机构的变迁 184
二、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机构的组织和职权 193
三、国民党南京政府地方机构的组织和职权 206
一、中央俱乐部的建立 213
第四节 反动的特务组织的建立 213
二、中华民族复兴社的建立 214
三、“AB团”的建立 215
第五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军事制度和军事机构 215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军事制度 216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军队和军事机构 217
第六节 与国民党南京政府并存的反革命政权 221
一、西南政务委员会 221
二、冀察政务委员会 222
三、伪满洲国 224
第二十章 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民主政权的政治制度 228
一、工人运动中产生的“省港罢工委员会” 229
第一节 人民民主政权的雏型 229
二、农民运动中的农民协会 232
三、暴力革命是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重要途径 234
第二节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毛泽东同志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 236
一、武装起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236
二、毛泽东同志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及其伟大意义 239
第三节 红色政权的建立及其本质和特点 244
一、红色政权的建立 245
二、红色政权的阶级本质 246
三、红色政权的特点 249
一、红色政权初期机构及其职权 250
第四节 红色政权机构职权及其变化 250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254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机构 256
四、红军长征北上以后的红色政权及“人民共和国”口号的提出 279
第五节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军事制度 290
一、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发展沿革 291
二、红军的性质、任务及其军事编制 293
三、红军创建过程中的主要制度 296
第二十一章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权的政治制度 300
第一节 抗日战争开始后的新形势及国民党政权的政策变化 301
一、国民党的《抗战建国纲领》 304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权的政治制度主要变化 304
二、党、政、军集权机关的建立 306
三、国民党国民政府机构的改变 307
四、推行“行政三联制” 309
五、特务组织的扩大 309
六、推行新县制,加强保甲制 312
第三节 国民参政会机构及其职权 313
一、国民参政会的组织机构 314
二、国民参政会及所属机构的职权 317
三、国民参政会的历史作用 319
一、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始末 322
第四节 抗日战争时期汉奸政权略述 322
二、伪华北临时政府始末 326
三、伪华中维新政府始末 328
四、伪满洲国政府始末 329
五、南京汪记伪国民政府始末 331
第二十二章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的政治制度 338
第一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特点 338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338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基本特点 341
第二节 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和任务 343
一、陕甘宁边区的建立与巩固 346
第三节 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346
二、晋察冀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347
三、晋绥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349
四、晋冀鲁豫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351
五、山东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352
六、华中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353
七、华南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355
第四节 抗日民主政权的施政纲领和组织形式 357
一、抗日民主政权的施政纲领 357
二、抗日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组织原则 360
三、抗日边区的政权组织机构和民主制度 363
四、抗日边区县政权组织机构和民主制度 370
五、抗日边区乡政权组织机构和民主制度 375
六“精兵简政”政策形成及其重要作用 376
第五节 抗日战争时期人民武装建设的新发展 381
一、共产党的领导是抗日人民武装发展的基本保证 382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武装的唯一宗旨 384
三、进行人民战争是人民武装的重要指导原则 385
第二十三章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权的政治制度 387
第一节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和国共两党关于政权的斗争 387
一、抗日战争结束后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 387
二、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在政权问题上的斗争 389
一、伪“国大”的召开和“伪宪法”的制定 395
第二节 行将灭亡的国民党政府的政治制度 395
二、“国民政府”的改组和“多党政府”的成立 400
三、“行宪国大”的召开和蒋桂矛盾的加深 402
四、国民党政府组织机构的主要变化 404
五、蒋介石“引退”和李宗仁“求和” 405
第三节 中华民国灭亡 409
第二十四章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政治制度 411
第一节 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的性质和任务 411
第二节 人民民主政权的政治制度 413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新发展 414
二、城市中的军事管制制度出现 419
三、全国胜利前夕大行政区的建立 421
四、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 424
五、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武装建设的新发展 427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433
一、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运动 433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 435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和召开 438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历史意义 443
附表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京政权首脑更迭表 446
附表二:国民党统治时期政府首脑更迭表 451
附表三:民主革命时期历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领导人 452
附表四:民主革命时期各历史阶段人民政府机构 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