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2
第二节 相关研究动态及成果简述 5
第三节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7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1
第五节 主要研究成果 14
第六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32
第二章 三门峡库区淤积物粒径分析 34
第一节 三门峡水库淤积情况 34
第二节 三门峡库区淤积物粒径分析(河床质法) 35
第三节 三门峡库区淤积物粒径分析(钻孔法) 47
第四节 三门峡库区淤积物粒径分析(平衡法) 62
第五节 三门峡库区淤积物粒径组成成果分析 68
第六节 小浪底水库运行与淤积情况简介 69
第七节 小结 71
第三章 黄河下游河床淤积物粒径分析 73
第一节 黄河下游河床淤积情况 73
第二节 黄河下游河床质钻孔取样断面布置和计算方法 77
第三节 黄河下游滩槽淤积物粒径对比分析 81
第四节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物粒径分析(钻孔法) 110
第五节 不同时段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物粒径组成分析 117
第六节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物粒径分析(平衡法) 132
第七节 三门峡库区及下游河道淤积物粒径综合分析 143
第八节 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中粗泥沙界限的初选 145
第九节 小结 148
第四章 基于自然地理背景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宏观判析 150
第一节 区域地质构造 150
第二节 地貌 153
第三节 地层与产沙 158
第四节 岩性与产粗泥沙的关系 161
第五节 侵蚀产沙营力对产沙的影响 167
第六节 植被盖度与产粗泥沙 168
第七节 气象水文与产粗泥沙 169
第八节 前人对有关强烈侵蚀产沙区域的研究 174
第九节 小结 178
第五章 黄河中游严重水土流失区侵蚀土壤粒径分布研究 179
第一节 取样点的布设及取样方法 179
第二节 侵蚀物粒径分析 181
第三节 小结 193
第六章 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 195
第一节 黄河中游输沙模数图的绘制 196
第二节 界定指标的确定 207
第三节 不同输沙模数级粗泥沙区域分布及产沙量分析 208
第四节 不同输沙模数级粗泥沙来源区支流分布 217
第五节 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确定 221
第六节 小结 226
第七章 重点支流特性深化研究 228
第一节 重点支流的遴选 228
第二节 重点支流特性分析的内容及方法 232
第三节 重点支流特性分析 238
第四节 重点治理支流信息表现 331
第五节 小结 333
第八章 黄沙中游多沙粗沙区治理分区研究 335
第一节 历史上部分有关黄河流域(中游)分区(带、片)研究成果简述 335
第二节 多沙粗沙区治理分区的划分 345
第三节 分区结果合理性论证 348
第四节 小结 349
第九章 多沙粗沙区各治理分区水资源量评价 351
第一节 概述 351
第二节 水资源分区 354
第三节 降水、蒸发 359
第四节 地表水资源量 384
第五节 地下水资源量 406
第六节 水资源总量 419
第七节 泥沙 430
第八节 多沙粗沙区来水来沙对黄河水沙的影响 440
第九节 小结 444
第一节 调查评价指标的遴选 446
第十章 多沙粗沙区治理分区经济社会调查评价 446
第二节 调查评价的方法 447
第三节 经济社会调查结果与分析 447
第四节 水土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 473
第五节 小结 475
第十一章 结论与建议 476
第一节 结论 476
第二节 建议 479
参考文献 480
附录一 构筑控制黄河粗泥沙的“三道防线” 482
附录 482
附录二 专题会议纪要(2004年8月5日) 485
附录三 专题会议纪要(2004年9月24日) 486
附录四 专题会议纪要(2004年12月9日) 487
附录五 专题会议纪要(2005年3月29日) 489
附录六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关于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任务书的批复 490
附录七 “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课题阶段成果专家咨询意见 492
附录八 “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补充完善)部分专家咨询意见 494
附录九 “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项目验收意见 495
附录十 “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专家鉴定意见 496
后记 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