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经学学术编年》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庄大钧,石静著;郑杰文主编
  • 出 版 社:南京:凤凰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50621176
  • 页数:736 页
图书介绍:中国古代学术的核心是经学,关于经学的资料汗牛充栋。本书以时间为经,对魏晋南北朝经学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进行编年叙述,罗列经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并加以细致考辩,对研究中国经学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书资料翔实,有文献、考论、相关论著举目等栏目构成。

前言 1

三国经学学术编年 3

汉献帝延康元年 魏文帝黄初元年 庚子(220) 3

曹操卒 3

陈群立“九品官人之法” 4

大儒郑称为武德侯傅 5

文帝用汉明堂而未有配 5

文帝不以丧废乐 6

文帝诏诸儒撰集经传,汇成《皇览》 7

华歆主张举孝廉应以经试举 8

卫凯为尚书 8

魏文帝黄初二年 蜀昭烈帝章武元年 辛丑(221) 8

文帝朝日于东门之外 8

文帝诏令孔羡为宗圣侯,并重修孔庙,恢复儒学教育 9

文帝祭五岳四渎、祠武帝于建始殿 10

刘廙卒,论刑礼、议黜陟之法 10

魏文帝黄初三年 蜀昭烈帝章武二年 吴大帝黄武元年壬寅(222) 12

魏文帝诏令取士勿限年 12

文帝作《敕豫州禁吏民往老子亭祷祝》 12

杨俊卒,曾宣德教、立学校 12

杜预生 13

令狐邵卒,遣吏学经 13

魏文帝黄初四年 蜀后主建兴元年 吴大帝黄武二年癸卯(223) 14

文帝有事于郊 14

八月,有司奏改汉氏乐舞 14

管辂与单子春论《易》之五行 14

魏文帝黄初五年 蜀后主建兴二年 吴大帝黄武三年甲辰(224) 15

魏文帝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 15

乐详为博士,授五经 16

嵇康生 16

魏文帝禁设非礼之祭 17

杜畿卒,亲开学宫讲经 17

魏文帝黄初六年 蜀后主建兴三年 吴大帝黄武四年乙巳(225) 18

钟会生 18

程秉著《周易摘》、《尚书驳》、《论语弼》 19

唐固为尚书仆射 20

魏文帝黄初七年 蜀后主建兴四年 吴大帝黄武五年丙午(226) 20

文帝命中宫蚕于北郊 20

魏文帝卒 20

王弼生 23

秦宓卒,尊孔重儒 23

任嘏通五经 24

魏明帝太和元年 蜀后主建兴五年 吴大帝黄武六年丁未(227) 25

魏明帝祭祀 25

向秀生 25

高柔上疏请以学行优劣任用博士 25

刘晔议追谥之礼 26

陈群上疏崇德布化 27

荀粲与傅报、夏侯玄论才性 27

张揖著《埤仓》、《广雅》、《古今字诂》 28

魏明帝太和二年 蜀后主建兴六年 吴大帝黄武七年戊申(228) 30

明帝二分祭祀 30

凉州刺史徐邈立学明训 30

魏明帝诏令贡士以经学为先 31

杨阜上疏陈九族之义 31

王朗卒 31

张郃推荐卑湛经明行修 32

牵招卒,兴庠序 33

魏明帝太和三年 蜀后主建兴七年 吴大帝黄龙元年己酉(229) 33

明帝诏令若小宗入大宗不得外尊 33

卫凯奏请立律博士 34

魏明帝太和四年 蜀后主建兴八年 吴大帝黄龙二年庚戌(230) 35

魏明帝作《策试罢退浮华诏》 35

吴国立都讲祭酒 35

明帝祭中岳 36

王肃上疏宜遵旧礼 36

钟繇卒,好《左氏》 36

张裔卒,治《公羊春秋》 37

魏明帝太和五年 蜀后主建兴九年 吴大帝黄龙三年辛亥(231) 38

华歆卒 38

曹植上《求存问亲戚疏》 38

魏明帝太和六年 蜀后主建兴十年 吴大帝嘉禾元年壬子(232) 40

蒋济奏请明帝封禅 40

陈群谏明帝依礼葬皇女 41

虞翻徙交州 42

董昭上疏陈末流之弊 43

魏明帝青龙元年 蜀后主建兴十一年 吴大帝嘉禾二年癸丑(233) 44

虞翻卒 44

陈寿生 48

魏明帝青龙二年 蜀后主建兴十二年 吴大帝嘉禾三年甲寅(234) 48

卢毓上论古今科律之意 48

魏明帝青龙三年 蜀后主建兴十三年 吴大帝嘉禾四年乙卯(235) 49

王肃领秘书监 49

魏明帝青龙四年 蜀后主建兴十四年 吴大帝嘉禾五年丙辰(236) 49

张昭卒 49

王基依郑学反对王肃 50

陈群卒 51

魏明帝景初元年 蜀后主建兴十五年 吴大帝嘉禾六年丁巳(237) 52

魏改正朔、定三统、改用《景初历》 52

有司奏定三祖之庙不祧、七庙迭毁之制 53

高堂隆上疏建议崇礼乐、尊儒士,改正朔、正三统 53

孙权诏令群臣议丧礼 54

明帝郊祀 55

魏不读大暑令 55

魏明帝景初二年 蜀后主延熙元年 吴大帝赤乌元年戊午(238) 56

高堂隆卒,崇礼重乐 56

大议考课之治 57

魏明帝景初三年 蜀后主延熙二年 吴大帝赤乌二年己未(239) 60

明帝问王肃“禋于六宗” 60

魏齐王正始元年 蜀后主延熙三年 吴大帝赤乌三年庚申(240) 61

王肃不满何晏等人 61

魏齐王正始二年 蜀后主延熙四年 吴大帝赤乌四年辛酉(241) 61

齐王通《论语》,祭孔 61

魏立三体石经 62

诸葛谨卒 62

管宁卒,撰《氏姓论》 63

夏侯玄议审官择人,除重官,改服制 64

魏齐王正始三年 蜀后主延熙五年 吴大帝赤乌五年壬戌(242) 67

学业沉陨 67

魏齐王正始四年 蜀后主延熙六年 吴大帝赤乌六年癸亥(243) 68

王弼注《老子》 68

阚泽卒,以儒学封侯,论三教 70

魏齐王正始五年 蜀后主延熙七年 吴大帝赤乌七年甲子(244) 71

齐王通《尚书》 71

何晏著《道德论》 71

崔林卒,议祭孔 72

魏齐王正始六年 蜀后主延熙八年 吴大帝赤乌八年乙丑(245) 73

齐王诏令王朗所作《易传》为课试之书 73

何晏等上《论语集解》 73

刘劭撰《人物志》 74

魏齐王正始七年 蜀后主延熙九年 吴大帝赤乌九年丙寅(246) 76

齐王通《礼记》 76

魏齐王正始八年 蜀后主延熙十年 吴大帝赤乌十年丁卯(247) 76

何晏谏讲论经义 76

向朗卒 77

魏齐王正始九年 蜀后主延熙十一年 吴大帝赤乌十一年戊辰(248) 78

王弼为尚书郎 78

何晏与管辂论《易》 78

魏齐王正始十年(嘉平元年)蜀后主延熙十二年吴大帝赤乌十二年 己巳(249) 79

杜恕著《体论》 79

高平陵政变,何晏被杀 80

王弼卒 82

王昶陈崇道笃学等治略五事 85

魏齐王嘉平二年 蜀后主延熙十三年 吴大帝赤乌十三年庚午(250) 86

杜琼卒,著《韩诗章句》 86

王肃作《家语解》 86

魏齐王嘉平三年 蜀后主延熙十四年 吴大帝太元元年辛未(251) 90

王基明制度,修学校 90

程晓上疏谏依经罢校事官 91

司马懿卒 92

魏齐王嘉平四年 蜀后主延熙十五年 吴大帝神凤元年吴会稽王建兴元年 壬申(252) 92

郭象生 92

杜恕卒 92

沐并提倡俭葬 93

严畯著《孝经传》 94

顾劭重学 94

魏齐王嘉平五年 蜀后主延熙十六年 吴会稽王建兴二年癸酉(253) 95

钟会撰《四本论》 95

魏高贵乡公正元元年 蜀后主延熙十七年 吴会稽王五凤元年甲戌(254) 97

夏侯玄被杀 97

皇甫谧举孝廉不行 98

刘靖卒,上疏陈儒训之本 99

魏高贵乡公正元二年 蜀后主延熙十八年 吴会稽王五凤二年乙亥(255) 99

高贵乡公学《尚书》 99

杜预为尚书郎 100

傅嘏卒 100

魏高贵乡公甘露元年 蜀后主延熙十九年 吴会稽王太平元年丙子(256) 101

高贵乡公与太学诸博士论《易》、《尚书》、《礼记》 101

王肃卒 103

管辂卒,精研《易》 105

王衍生 107

魏高贵乡公甘露二年 蜀后主延熙二十年 吴会稽王太平二年丁丑(257) 107

高贵乡公诏令群臣学经 107

魏高贵乡公甘露三年 蜀后主景耀元年 吴景帝永安元年戊寅(258) 108

高贵乡公封三老五更,推行古礼 108

孙休下诏置学官,立五经博士 108

魏高贵乡公甘露四年 蜀后主景耀二年 吴景帝永安二年己卯(259) 109

魏郑默为秘书郎 109

王昶卒 109

郑小同被杀,作《礼记》、《礼记难问》 110

魏元帝景元元年 蜀后主景耀三年 吴景帝永安三年庚辰(260) 112

高贵乡公曹髦被杀 112

魏元帝景元二年 蜀后主景耀四年 吴景帝永安四年辛巳(261) 114

王基卒 114

李譔卒 115

陆机生 116

魏元帝景元三年 蜀后主景耀五年 吴景帝永安五年壬午(262) 117

来敏卒,善左氏《春秋》 117

孙休欲与博士祭酒韦曜、博士盛冲讲论道艺 117

魏元帝景元四年 蜀后主炎兴元年 吴景帝永安六年癸未(263) 118

嵇康被杀 118

阮籍卒 121

阮咸卒,撰《易义》 123

许慈、胡潜并为蜀学士 124

尹默精于《左氏春秋》 125

孟光好《公羊春秋》 125

司马胜之以疾去职 125

魏元帝咸熙元年 吴归命侯元兴元年 甲申(264) 126

钟会被杀 126

姜维卒,好郑学 127

杜预与贾充定律令 128

荀?等撰定《晋礼》 128

孙炎撰有《周易春秋例》、《尔雅音义》等 128

两晋经学学术编年 133

魏元帝咸熙二年 晋武帝泰始元年 吴归命侯甘露元年乙酉(265) 133

儒林尊董遇等七人为“儒宗” 133

贾洪精于《春秋左传》,授学 133

董遇善《左氏传》 133

杜宽删集《礼记》及《春秋左氏传解》 135

隗禧明经,授学 135

阮谌造《三礼图》 136

周成撰《杂字解诂》 136

李登撰《声类》 137

邯郸绰作《五经析疑》 138

糜信治《春秋》学 138

孟康作《易义》 139

晋武帝守“三年之丧” 139

晋武帝崇儒兴学,提倡孝道 141

武帝更定元会仪 142

晋武帝重用儒家大族 143

傅玄上疏举清远有礼之臣 144

武帝诏令案旧礼具为之制 144

晋武帝泰始二年 吴归命侯宝鼎元年 丙戌(266) 145

武帝郊祀 145

武帝春分不祠厉殃及禳祠 145

有司奏置七庙 145

武帝欲以衰绖拜祭文帝周年 146

傅玄上疏陈尊儒重教为要务 147

圆丘方泽不别立 148

羊祜与傅玄论三年之丧 148

王沈卒,重在敦学 149

晋武帝泰始三年 吴归命侯宝鼎二年 丁亥(267) 150

武帝徙孔震为奉圣亭侯 150

武帝禁星气谶纬之学 150

裴頠生 150

晋武帝泰始四年 吴归命侯宝鼎三年 戊子(268) 151

正月,晋颁行新律 151

武帝耕祠先农 152

皇太后崩,武帝守三年之丧 153

武帝责成郡国守相巡行属县 153

武帝派特使周行天下 154

陈邵撰《周礼评》 154

杜预论黜陟之课 155

晋武帝泰始五年 吴归命侯建衡元年 己丑(269) 156

武帝诏令黜陟 156

应贞卒 156

袁准为给事中 157

晋武帝泰始六年 吴归命侯建衡二年 庚寅(270) 158

武帝幸辟雍 158

谯周卒 159

晋武帝泰始七年 吴归命侯建衡三年 辛卯(271) 160

武帝亲躬临拜宗庙 160

裴秀卒,作《禹贡地域图》 161

吕忱撰《字林》,吕静作《集韵》 163

晋武帝泰始八年 吴归命侯凤凰元年 壬辰(272) 164

武帝改革太学 164

向秀卒,撰《庄子注》、《周易注》 164

晋武帝泰始九年 吴归命侯凤凰二年 癸巳(273) 166

吴韦昭被杀 166

晋武帝泰始十年 吴归命侯凤凰三年 甲午(274) 168

荀勖制成新笛律 168

陈逵、杜预议太子三年之丧服制 168

杜预使段畅博采典籍中太子谅闇终制之例 169

南宫王承行冠礼 170

妾媵礼贽之制依魏氏故事 170

郑冲卒 171

荀?卒 172

晋武帝咸宁元年 吴归命侯天册元年 乙未(275) 173

武帝将郑冲、荀?、贾充、陈骞、荀勖、羊祜等人列于铭飨 173

晋武帝咸宁二年 吴归命侯天玺元年 丙申(276) 173

武帝祈雨于社稷山川 173

武帝定王公大臣丧礼 173

晋武帝咸宁三年 吴归命侯天纪元年 丁酉(277) 174

武帝以正旦合朔却元会 174

武帝复行乡饮酒礼 174

晋武帝咸宁四年 吴归命侯天纪二年 戊戌(278) 174

傅玄卒 174

晋武帝初立国子学 177

卢钦卒,笃志经史 177

晋武帝咸宁五年 吴归命侯天纪三年 己亥(279) 178

汲郡竹简出土 178

荀勖著《新簿》 180

文立卒,专《毛诗》、三《礼》 182

晋武帝太康元年 吴归命侯天纪四年 庚子(280) 183

武帝施行教化 183

大臣请武帝封禅,不许 183

郑默卒,著《中经》 184

项竣撰《始学篇》 186

射慈作《丧服变除图》、《礼记音义隐》 186

姚信注《易》 187

晋武帝太康二年 辛丑(281) 187

挚虞讨论荀?所撰《五礼》 187

卫瓘议宜复古乡举里选 188

晋武帝太康三年 壬寅(282) 189

皇甫谧卒 189

晋武帝太康四年 癸卯(283) 191

葛洪生 191

山涛卒 192

晋武帝太康五年 甲辰(284) 194

杜预卒,著《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194

王宏卒,著《易义》 198

晋武帝太康六年 乙巳(285) 198

刘毅卒,抨击九品中正制 198

晋武帝太康七年 丙午(286) 200

王长文作《通玄经》 200

晋武帝太康九年 戊申(288) 201

曹志卒 201

晋武帝太康十年 己酉(289) 202

荀勖卒 202

卫恒作《四体书势》 203

刘智卒 204

刘兆不应公府辟,作《春秋调人》、《全综》、《周易训注》 205

晋武帝太熙元年 惠帝永熙元年 庚戌(290) 206

群臣议《晋书》之起始年 206

崔豹官至太傅 206

晋惠帝永平元年 元康元年 辛亥(291) 207

卫瓘被杀 207

晋惠帝元康三年 癸丑(293) 210

裴頠奏修国学 210

始立国学 210

晋惠帝元康四年 甲寅(294) 211

唐彬卒,明《易经》 211

傅咸卒,曾作《七经诗》 212

晋惠帝元康五年 乙卯(295) 212

王湛卒,精研《周易》 212

晋惠帝元康七年 丁巳(297) 213

陈寿卒 213

王济卒,著《易义》 214

晋惠帝元康九年 己未(299) 215

邹湛卒 215

惠帝临辟雍 216

阎缵论皇族子弟教育、谏以寒门子弟入仕 216

晋惠帝永康元年 庚申(300) 218

张华被赵王伦所杀 218

裴頠卒,著有《崇有论》 219

裴楷卒,精《老》、《易》 220

欧阳建被杀,著有《言尽意论》 222

束皙辞疾罢归 223

晋惠帝永宁元年 辛酉(301) 224

郭琦注《榖梁》、《京氏易》百卷 224

晋惠帝太安元年 壬戌(302) 224

徐苗卒,作《五经同异评》及《玄微论》 224

晋惠帝太安二年 癸亥(303) 225

陆机被杀,就儒学的六个问题策问纪瞻,著《五等论》 225

陆云被杀,喜谈玄 228

晋惠帝永安元年 建武元年 永兴元年 甲子(304) 229

崔游撰《丧服图》 229

乐广卒 229

晋惠帝永兴二年 乙丑(305) 231

王戎卒 231

王接卒,注《公羊春秋》 232

晋怀帝永嘉三年 己巳(309) 234

缪播卒,作《论语旨序》 234

晋怀帝永嘉四年 庚午(310) 234

刘寔卒,撰《崇让论》,善《春秋》学 234

前赵刘渊卒,幼习经书 236

江统卒,作《徙戎论》 237

晋怀帝永嘉五年 辛未(311) 239

挚虞卒,与杜预论丧礼 239

王衍被杀 240

庾敳被杀 242

晋怀帝永嘉六年 壬申(312) 242

郭象卒 242

顾荣卒,与纪瞻共论《易》太极 244

潘尼卒 246

晋愍帝建兴二年 甲戌(314) 247

孙绰生 247

晋愍帝建兴四年 丙子(316) 248

义理易学兴起,费氏易学大盛 248

《鲁诗》亡,《韩诗》虽存而无传之者 249

氾毓撰《春秋释疑》 250

张轨撰《易义》 250

张璠撰《周易集解》 251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 丁丑(317) 252

梅頣献孔传《古文尚书》 252

王导等上书请求兴太学 255

元帝立太学 256

荀崧请增立四家经学博士 257

元帝诏博议三年之丧 259

阮放侍太子,说《老》《庄》 260

孔坦通《左传》 260

中兴名士尚清谈、任达放纵 261

前燕慕容廆引纳儒生 262

东晋元帝建武二年(太兴元年)戊寅(318) 263

董景道专尊郑氏,著《礼通论》 263

熊远、贺循议帝姨丧宜废冬至小会、作乐 264

贺循上言诸经宜分置博士 264

王导作《与贺循书论虞庙》、《又与贺循书问即位告庙》 265

孔愉奏日蚀击鼓有违旧典 265

前赵刘聪卒,究通经史 265

范隆著《春秋三传》,撰《三礼吉凶宗纪》 266

东晋元帝太兴二年 己卯(319) 266

东晋议立郊祀仪 266

贺循卒,精研礼学 267

后赵石勒重视儒教 269

虞预上书请举贤才 271

庾亮谏申韩刻薄伤化 271

东晋元帝太兴三年 庚辰(320) 272

元帝作《太子释奠诏》 272

元帝诏议宗庙祭仪 272

孔衍卒 273

赵主刘曜兴学 274

太子钦贤爱客 275

孔坦奏议策除秀孝 275

东晋元帝太兴四年 辛巳(321) 276

元帝置《周易》、《仪礼》、《公羊》博士 276

东晋元帝永昌元年 壬午(322) 276

王廙卒,注《周易》 276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 癸未(323) 276

杜夷卒 276

谢鲲卒,好《老》、《易》 278

薛兼卒 278

荀崧领太子太傅 279

杨方著《五经钩沉》 280

东晋明帝太宁二年 甲申(324) 281

郭璞被杀,作《尔雅注》 281

王敦卒 282

纪瞻卒 284

东晋明帝太宁三年 乙酉(325) 286

明帝定郊祀之礼 286

虞喜被征为博士,不赴 287

荀崧录尚书事 287

温峤议毁庙 287

东晋成帝咸和元年 丙戌(326) 288

应詹卒,推崇儒学 288

东晋成帝咸和二年 丁亥(327) 289

江逌耽玩载籍 289

范汪参护军事 290

东晋成帝咸和三年 戊子(328) 291

刘超卒,为成帝授《孝经》、《论语》 291

卞壶卒,批判虚浮之风 292

荀崧卒 294

虞预雅好经史,憎疾玄虚 295

东晋成帝咸和五年 庚寅(330) 296

成帝复置太乐宫 296

东晋成帝咸和六年 辛卯(331) 296

北方乐人南下 296

诏举贤良直言之士 297

东晋成帝咸和七年 壬辰(332) 297

诏举贤良 297

后赵韦謏作《寒食驳议》 297

韩伯生 298

东晋成帝咸和八年 癸巳(333) 299

虞喜被征为贤良,不行 299

成汉李雄兴办学校 299

东晋成帝咸和九年 甲午(334) 299

后赵石弘爱好儒学 299

东晋成帝咸康元年 乙未(335) 300

虞喜屡征不就 300

东晋成帝咸康二年 丙申(336) 300

后赵石虎用晋之九班选制 300

干宝卒 301

东晋成帝咸康三年 丁酉(337) 304

袁瑰上书请重立国子学 304

庾亮作《释奠祭孔子文》 306

东晋成帝咸康四年 戊戌(338) 306

郗鉴诵玩坟素 306

庾亮作《武昌开置学官教》 306

李充定四部分类法,著《学箴》,深抑虚浮之士,注《论语》 307

蔡谟作《上言临轩拜三公宜作乐》 309

范宣为郗鉴征为博士,不就 310

东晋成帝咸康五年 己亥(339) 310

庾亮作《杂乡射等议》,修雅乐 310

谢沈屡次被征,皆不就,精研坟籍 311

郗鉴卒 311

前凉张骏立辟雍明堂 312

东晋成帝咸康六年 庚子(340) 312

庾亮卒,性好《庄》《老》 312

庾冰奏请沙门应尽礼王者 313

孙盛作《易象妙于见形论》,殷浩与之论争 314

东晋成帝咸康八年 壬寅(342) 315

虞喜作《安天论》 315

东晋康帝建元元年 癸卯(343) 317

谢沈征为博士 317

蔡谟议元日合朔应却会 317

司马昱领太常,留心典籍 318

翟汤屡辟不应 318

东晋康帝建元二年 甲辰(344) 319

谢沈注《毛诗》 319

徐邈生 320

庾冰卒 320

东晋穆帝永和元年 乙巳(345) 321

前秦苻坚请师就家学 321

庾翼卒,作《论语庾氏释》 321

封裕谏慕容皝斥退学无成者 322

东晋穆帝永和二年 丙午(346) 322

蔡谟、冯怀、虞喜、范宣等议四府君迁主之礼 322

群臣议褚裒进见之典 324

王述议婚礼贺不 324

慕容皝重视儒学 325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 丁未(347) 326

范汪在郡大兴学校 326

袁乔卒,作《论语袁氏注》 327

东晋穆帝永和四年 戊申(348) 328

慕容皝卒,勤于讲授 328

东晋穆帝永和五年 己酉(349) 328

王彪之议日蚀应却会 328

东晋穆帝永和六年 庚戌(350) 329

韦謏被杀 329

东晋穆帝永和八年 壬子(352) 330

徐广生 330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 癸丑(353) 331

江惇卒,儒玄并综 331

王羲之书《兰亭序》 331

东晋穆帝永和十年 甲寅(354) 333

前凉宋纤注《论语》 333

谢安与子弟论《毛诗》 333

东晋穆帝永和十一年 乙卯(355) 334

谢尚制钟石之乐 334

曹耽议谥 334

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 丙辰(356) 335

穆帝讲《孝经》 335

百官议开陵皇太后何服 335

蔡谟卒,注《论语》 335

殷浩卒 337

东晋穆帝升平元年 丁巳(357) 338

穆帝讲《孝经》 338

王彪之定纳皇后礼 338

博士太常议帝姑丧冬至小会宜作乐否 338

东晋穆帝升平四年 庚申(360) 339

前燕慕容俊雅好文籍 339

东晋穆帝升平五年 辛酉(361) 339

范汪研讲六籍 339

范宁作《春秋榖梁传集解》 340

前秦苻坚广修学宫 340

谢万卒,作《集解孝经》 341

东晋哀帝隆和元年 壬戌(362) 342

前秦苻坚亲临太学 342

宣文君传《周官》 342

东晋哀帝兴宁元年 癸亥(363) 343

葛洪卒 343

东晋哀帝兴宁二年 甲子(364) 345

前秦苻坚禁车服僭侈 345

东晋哀帝兴宁三年 乙丑(365) 346

陶潜生 346

李暠通涉经史 346

东晋海西公太和元年 丙寅(366) 346

范宁指斥玄学 346

东晋海西公太和三年 戊辰(368) 347

王述卒,作《春秋左氏经传通解》 347

东晋海西公太和四年 己巳(369) 348

桓温指斥玄学 348

吴隐之以儒雅标名 349

东晋海西公太和五年 庚午(370) 349

孟陋长于三《礼》,注《论语》 349

续咸著《汲冢古文释》 350

王欢卒 351

东晋简文帝咸安元年 辛未(371) 351

前秦苻坚祭祀孔子 351

孙绰卒 352

东晋简文帝咸安二年 壬申(372) 354

前秦苻坚留心儒学 354

崔玄伯领冀州从事 354

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 癸酉(373) 354

桓温卒 354

范宁崇学敦教 356

孙盛卒 356

东晋孝武帝宁康三年 乙亥(375) 359

孝武帝讲《孝经》 359

王坦之卒,著《废庄论》 360

孝武帝祭孔 361

前秦苻坚禁止老、庄、图谶之学 361

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 丙子(376) 362

袁宏卒 362

东晋孝武帝太元五年 庚辰(380) 364

韩伯卒 364

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 甲申(384) 366

习凿齿卒 366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 乙酉(385) 367

孝武帝立国学 367

前秦苻坚卒,重视儒学 368

谢安卒,尚玄学 369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 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丙戌(386) 370

雷次宗生 370

慕容垂追尊生母 371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 北魏道武帝登国四年己丑(389) 371

苻朗卒,作《苻子》 371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 北魏道武帝登国八年癸巳(393) 373

后秦姚苌卒,设学官 373

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 北魏道武帝登国十年乙未(395) 373

戴逵卒,作《放达非道论》 373

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 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丙申(396) 375

后燕娄会议三年之丧 375

贾弼撰成《姓氏簿状》 376

东晋安帝隆安元年 北魏道武帝皇始二年丁酉(397) 376

徐邈卒,撰五经音训 376

东晋安帝隆安二年 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戊戌(398) 378

北魏道武帝实施礼乐制度 378

范晔生 379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 北魏道武帝天兴二年己亥(399) 379

北魏道武帝广集天下经书 379

殷仲堪卒,撰《论语殷氏解》 380

东晋安帝隆安五年 北魏道武帝天兴四年辛丑(401) 381

魏道武帝拓跋珪主持?成《众文经》 381

范宁卒 381

东晋安帝元兴二年 北魏道武帝天兴六年癸卯(403) 383

慧远作《沙门不敬王者论》 383

刘义庆生 384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 北魏道武帝天赐二年乙巳(405) 384

南燕慕容德卒,倾慕贤者 384

东晋安帝义熙三年 北魏道武帝天赐四年丁未(407) 385

殷仲文卒,作《孝经殷氏注》 385

东晋安帝义熙四年 北魏道武帝天赐五年戊申(408) 386

孔安国卒 386

东晋安帝义熙十年 北魏明元帝神瑞元年甲寅(414) 386

南凉秃发傉檀通经 386

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 北魏明元帝泰常元年丙辰(416) 387

后秦姚兴鼓励兴学讲经 387

慧远卒 387

东晋恭帝元熙元年 北魏明元帝泰常四年己未(419) 390

裴松之参与议立五庙乐 390

范弘之作《与王珣书》 390

范宣以讲诵为业 391

张凭注《论语》 392

郭荷明究群籍 393

郭瑀作《春秋墨说》、《孝经错纬》 393

祈嘉依《孝经》作《二九神经》 394

虞溥广开学业,注《春秋经》《传》 394

范平敦悦儒学 395

黄颖注《易》 396

梁凯注《论语》 396

王义撰《小学篇》 396

李彤撰《字指》、《单行字》 397

綦毋邃作《孟子注》 397

江熙治诸经 398

栾肇治诸经 398

郑嗣治《春秋榖梁传》 399

徐乾治《春秋榖梁传》 399

吴商作《杂礼议》 400

孙毓作《毛诗异同评》、《春秋左氏传贾服异同略》 400

何琦研礼 402

孔伦作《丧服经传集注》 402

陈统作《难孙氏毛诗评》 403

杨乂作《周易卦序论》 403

李颙多所述作 404

南北朝经学学术编年(上) 407

宋武帝永初二年 北魏明元帝泰常六年辛酉(421) 407

范泰上表请建国学 407

宋少帝景平元年 北魏明元帝泰常八年癸亥(423) 408

周续之卒 408

北魏明元帝观石经,撰《新集》 410

宋文帝元嘉元年 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甲子(424) 411

刘宋荀昶以文义至中书郎,曾注《孝经》 411

荀万秋约于是年为博士,曾撰《礼杂钞略》 411

宋文帝元嘉二年 北魏太武帝始光二年乙丑(425) 412

徐广卒 412

宋文帝元嘉三年 北魏太武帝始光三年丙寅(426) 415

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 415

魏起太学祀孔子 416

宋文帝元嘉四年 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丁卯(427) 416

陶潜卒 416

宋文帝元嘉五年 北魏太武帝神?元年戊辰(428) 419

范泰卒 419

宋文帝元嘉六年 北魏太武帝神?二年己巳(429) 420

刘宋尚书左丞孔默之为广州刺史,曾注《榖梁春秋》 420

裴松之上《三国志注》 420

宋文帝元嘉七年 北魏太武帝神?三年庚午(430) 421

孔淳之卒 421

宋文帝元嘉十年 北魏太武帝延和二年癸酉(433) 422

谢灵运被杀 422

卢丑卒 424

王准之卒,撰《仪注》 424

宋文帝元嘉十三年 北魏太武帝太延二年丙子(436) 426

何尚之建南学 426

宋文帝元嘉十五年 北魏太武帝太延四年戊寅(438) 427

荀伯子卒 427

宋文帝立四学馆 428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 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己卯(439) 429

刘宋明帝生 429

萧道成受业,治《礼》及《左氏春秋》 430

常爽归魏,撰《六经略注》 431

宋文帝元嘉十七年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元年庚辰(440) 432

刘昞卒,作《周易注》 432

宋文帝元嘉十八年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二年辛巳(441) 434

戴颙卒 434

宋文帝元嘉二十年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癸未(443) 435

宗炳卒 435

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甲申(444) 436

北魏太武帝禁挟藏谶纬之书及容匿沙门师巫 436

魏禁私立学校 437

刘义庆卒 437

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乙酉(445) 439

宋文帝颁布《元嘉历》 439

范晔被诛 439

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丙戌(446) 441

宋文帝临国子学,策试诸生 441

北魏太武帝灭佛 442

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丁亥(447) 444

何承天卒 444

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戊子(448) 447

雷次宗卒,为皇太子及诸王授《丧服经》 447

魏刊刻崔浩所注五经 448

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庚寅(450) 449

宋赠《易林》等书与百济 449

北魏太武帝以太牢祀孔子 449

崔浩被杀 449

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 北魏太武帝正平元年辛卯(451) 452

傅隆卒,精三《礼》 452

裴松之卒 453

宋孝武帝孝建二年 北魏文成帝太安元年乙未(455) 455

江夏文献王刘义恭撰《要记》 455

庾蔚之治《丧服》 456

宋孝武帝孝建三年 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丙申(456) 457

颜延之卒,推崇王弼易学 457

宋孝武帝大明元年 北魏文成帝太安三年丁酉(457) 460

颜竣为太学博士 460

宋孝武帝大明二年 北魏文成帝太安四年戊戌(458) 460

苏宝卒,为《毛诗》助教 460

何偃卒 461

宋孝武帝大明六年 北魏文成帝和平三年壬寅(462) 461

徐爱领著作郎 461

宋明帝泰始元年 北魏文成帝和平六年乙巳(465) 462

魏刁雍请制礼乐 462

宋明帝泰始二年 北魏献文帝天安元年丙午(466) 464

谢庄卒,分左氏《经》《传》 464

魏立乡学 465

宋明帝泰始三年 北魏献文帝皇兴元年丁未(467) 466

顾凯之卒 466

宋明帝泰始六年 北魏献文帝皇兴四年庚戌(470) 468

袁粲为宋明帝执经 468

宋明帝设五部学 468

宋明帝泰豫元年 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壬子(472) 469

魏立祀孔子制 469

宋苍梧王元徽元年 北魏孝文帝延兴三年癸丑(473) 470

魏诏封孔子世孙 470

王俭作《七志》 470

宋顺帝升明元年 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丁巳(477) 472

关康之卒 472

舒援作《毛诗义疏》 473

蔡超注《丧服经传》 473

任预作《礼论条牒》 474

崔凯作《丧服问难》 474

荀柔之治《易》 475

齐高帝建元元年 北魏孝文帝太和三年己未(479) 475

虞愿卒,著《五经论问》 475

齐于襄阳得古物 476

齐高帝建元二年 北魏孝文帝太和四年庚申(480) 476

齐置史官 476

丘灵鞠领东观祭酒 478

齐高帝建元三年 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辛酉(481) 478

魏征刘献之典内校书 478

齐高帝建元四年 北魏孝文帝太和六年壬戌(482) 480

初立国学,张绪为太常卿,领国子祭酒 480

齐武帝永明元年 北魏孝文帝太和七年癸亥(483) 481

顾欢征为太学博士,不起 481

明僧绍卒 483

谢超宗注《仪礼》 484

齐武帝永明二年 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甲子(484) 484

王俭领国子祭酒 484

关朗征为秘书郎,作《易传》 485

齐武帝永明三年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乙丑(485) 488

魏帝下令禁谶纬 488

皇太子萧长懋于崇正殿讲孝经 488

王僧虔卒 489

齐武帝永明四年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丙寅(486) 491

魏起明堂、辟雍,改中书学为国子学 491

平恒卒 492

齐武帝永明五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丁卯(487) 492

齐萧子良集学士依《皇览》例为《四部要略》千卷 492

高允卒 494

齐武帝永明六年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戊辰(488) 496

臧荣绪卒 496

王玄载卒 498

北魏梁祚卒 498

齐武帝永明七年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己巳(489) 499

张绪长于《周易》 499

刘?卒 500

魏立孔子庙于京师 503

齐武帝永明八年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庚午(490) 503

萧子懋撰《春秋例苑》 503

齐武帝永明十年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壬申(492) 504

魏改孔子谥 504

齐武帝永明十一年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癸酉(493年) 504

魏帝幸太学观《石经》 504

齐明帝建武元年(隆昌元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甲戌(494) 505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505

陆澄卒 506

吴苞不就太学博士 507

魏文帝诏立国学 508

齐明帝建武二年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乙亥(495) 509

刘虬征国子博士不就 509

宗测卒,颇好音律,善《易》、《老》 509

王逡之卒 510

魏文帝亲祀孔子庙 512

齐明帝建武四年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丁丑(497) 512

徐伯珍卒 512

姚方兴伪造孔传《舜典》 513

张融卒 514

魏孝文帝亲讲《丧服》 515

齐东昏侯永元元年 北魏孝武帝太和二十三年己卯(499) 516

北魏以房景先为著作佐郎 516

刘献之撰《三礼大义》 516

齐东昏侯永元二年 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庚辰(500) 517

祖冲之卒 517

魏刘芳上表请立学 518

魏孙惠蔚校秘书 520

阳承庆作《字统》 521

齐东昏侯永元三年(齐和帝中兴元年)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辛巳(501) 522

孔稚珪卒 522

北魏李彪卒 523

魏元英请校练州郡学生 525

魏元澄上《请修立宗室四门学表》 525

贾渊卒,精于谱学 526

南北朝经学学术编年(下) 529

梁武帝天监元年 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壬午(502) 529

伏曼容卒 529

褚仲都撰《易义》 530

卞华任五经博士 531

梁武帝天监二年 北魏宣武帝景明四年癸未(503) 532

何佟之卒 532

沈驎士卒 534

梁武帝天监三年 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甲申(504) 536

魏营缮国学 536

梁武帝天监四年 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乙酉(505) 536

梁置五经博士 536

梁武帝立孔子庙 539

梁武帝天监五年 北魏宣武帝正始三年丙戌(506) 539

魏帝讲《孝经》 539

梁武帝天监六年 北魏宣武帝正始四年丁亥(507) 540

魏树小学于四门 540

梁武帝天监七年 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戊子(508) 540

严植之卒 540

梁大启庠序 542

任昉卒 542

梁武帝天监八年 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己丑(509) 543

昭明太子萧统讲《孝经义》 543

范述曾卒 545

梁武帝天监九年 北魏宣武帝永平三年庚寅(510) 547

梁命太子及王侯子入学 547

到洽撰《太学碑》 547

贺玚卒 549

梁武帝天监十一年 北魏宣武帝延昌元年壬辰(512) 550

魏敕立学 550

梁武帝天监十二年 北魏宣武帝延昌二年癸巳(513) 550

刘芳卒 550

刘兰卒 556

梁武帝天监十三年 北魏宣武帝延昌三年甲午(514) 558

沈峻兼五经博士 558

范岫卒 559

崔灵恩归梁 560

释宝志卒,作《文字释训》 562

梁武帝天监十四年 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乙未(515) 563

李谧卒,作《明堂制度论》 563

范缜卒 567

梁武帝天监十五年 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丙申(516) 568

魏郑道昭卒,请树汉魏石经 568

梁武帝天监十七年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戊戌(518) 569

司马褧卒 569

崔光上奏修补洛阳石经 570

孙惠蔚卒 572

房景先卒,作《五经疑问》 574

梁武帝天监十八年 北魏孝明帝神龟二年己亥(519) 578

顾野王生 578

梁武帝普通元年 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庚子(520) 579

伏暅卒 579

魏诏立国学 581

源子恭请建明堂辟雍 581

游肇卒 582

梁武帝普通二年 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辛丑(521) 583

魏帝兴国子学、祀孔子 583

梁武帝普通四年 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癸卯(523) 584

江式卒,上表请撰集古来文字 584

崔光卒 586

梁武帝普通五年 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甲辰(524) 588

明山宾为国子博士 588

周舍卒,作《礼疑义》 589

梁武帝普通六年 北魏孝明帝孝昌元年乙巳(525) 590

徐勉撰五礼,奏上 590

贾思伯卒 592

梁武帝大通元年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丁未(527) 594

明山宾卒 594

梁武帝大通二年 北魏孝庄帝永安元年戊申(528) 595

宋世良为清河太守,作《字略》 595

梁武帝中大通元年 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己酉(529) 596

徐遵明卒 596

北魏元延明奔梁,撰《五经宗略》 601

信都芳隐于并州,作《乐书》 603

梁武帝中大通二年 北魏东海王建明元年庚戌(530) 604

裴子野卒 604

梁武帝中大通三年 北魏节闵帝普泰元年辛亥(531) 607

何胤卒 607

萧统卒 609

颜之推生 611

魏羊深请修国学 612

梁武帝中大通四年 北魏孝武帝永熙元年壬子(532) 613

萧子显上表置制旨《孝经》助教 613

许懋卒 615

梁武帝中大通五年 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癸丑(533) 618

姚察生 618

董征卒 620

梁武帝中大通六年 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 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甲寅(534) 621

北魏公卿显阳殿讲经 621

梁武帝大同二年 西魏文帝大统二年东魏孝静帝太平三年丙辰(536) 621

陶弘景卒 621

阮孝绪卒 624

刘杳卒 626

梁武帝大同三年 西魏文帝大统三年 东魏孝静帝天平四年丁巳(537) 628

萧子显卒 628

梁武帝大同四年 西魏文帝大统四年 东魏孝静帝元象元年戊午(538) 629

皇侃上《礼记义疏》五十卷 629

梁武帝大同六年 西魏文帝大统六年 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庚申(540) 631

贺革卒 631

贾思同卒,与卫冀隆辩《春秋》学之异,作《春秋传驳》 631

梁武帝大同七年 西魏文帝大统七年 东魏孝静帝兴和三年辛酉(541) 633

梁立士林馆 633

百济求《涅槃》诸经疏及《毛诗》博士 634

梁武帝大同八年 西魏文帝大统八年 东魏孝静帝兴和四年壬戌(542) 634

梁武帝撰《孔子正言章句》 634

卢景裕卒 636

梁武帝大同十年 西魏文帝大统十年 东魏孝静帝武定二年甲子(544) 638

刘焯生 638

梁武帝大同十一年 西魏文帝大统十一年 东魏孝静帝武定三年乙丑(545) 640

皇侃卒 640

牛弘生 642

梁武帝中大同元年 西魏文帝大统十二年东魏孝静帝武定四年 丙寅(546) 643

孔子祛卒 643

李同轨卒 644

东魏高欢简硕学以教诸子 645

东魏移洛阳石经于邺 646

西魏正定古今文字 646

梁武帝太清元年 西魏文帝大统十三年 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丁卯(547) 646

太史叔明卒 646

梁武帝太清二年 西魏文帝大统十四年 东魏孝静帝武定六年戊辰(548) 647

刘之遴卒 647

伏挺卒 649

梁武帝太清三年 西魏文帝大统十五年 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己巳(549) 650

梁武帝萧衍卒 650

萧子云卒 654

朱异卒 656

李业兴卒 658

梁简文帝大宝元年 西魏文帝大统十六年 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庚午(550) 661

北齐文宣帝诏奉恭圣侯,以奉孔子祀 661

北齐修立黉序 662

李铉与邢邵、魏收参议礼律 662

常景卒 663

贺琛撰《三礼讲疏》、《五经滞义》及诸仪法 665

梁简文帝大宝二年 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 北齐文宣帝天宝二年辛未(551) 667

梁简文帝萧纲卒 667

梁元帝承圣三年 西魏恭帝元年 北齐文宣帝天保五年甲戌(554) 669

梁元帝萧绎被杀 669

张绾卒 672

梁敬帝太平元年 西魏恭帝三年 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丙子(556) 673

北齐诏樊逊等校定群书 673

刁柔卒 674

刘昌宗作《周礼音》 675

费甝作《尚书义疏》 676

樊恭撰《广仓》 676

沈旋作《尔雅集注》 677

贺述作《礼统》 677

陆诩出使百济传礼学 678

陈武帝永定三年 北周明帝武成元年 北齐文宣帝天保十年己卯(559) 678

杜弼卒 678

北周刊校经史 680

张买奴卒 681

陈文帝天嘉元年北周明帝武成二年 北齐孝昭帝皇建元年庚辰(560) 681

张崖为尚书仪曹郎,撰五礼 681

沈德威讲《礼》《传》 682

北齐诏国子寺置生员 682

陈文帝天嘉三年 北周武帝保定二年 北齐武成帝河清元年壬午(562) 683

沈不害上书请立国学 683

陈文帝天嘉四年 北周武帝保定三年 北齐武成帝河清二年癸未(563) 684

沈文阿卒 684

北周武帝临太学 686

北周牛弘奉敕修撰《五礼》 687

陈文帝天嘉五年 北周武帝保定四年 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甲申(564) 687

蔡大宝卒 687

陈文帝天康元年北周武帝天和元年 北齐后主天统二年丙戌(566) 688

北周武帝亲讲《礼记》 688

陈废帝光大元年 北周武帝天和二年 北齐后主天统三年丁亥(567) 688

孔英哲为奉圣亭侯,奉孔子祀 688

北周立露门学 689

卢光卒 689

陈宣帝太建元年 北周武帝天和四年 北齐后主天统五年己丑(569) 690

顾越卒 690

沈洙卒 692

周议三教优劣废立 695

陈宣帝太建四年 北周武帝建德元年 北齐后主武平三年壬辰(572) 696

北周樊深表乞骸骨 696

陈宣帝太建五年 北周武帝建德二年 北齐后主武平四年癸巳(573) 698

周武帝召集道俗辨释三教次序 698

北齐张雕卒 699

陈宣帝太建六年北周武帝建德三年 北齐后主武平五年甲午(574) 701

周弘正卒 701

孔颖达生 704

陈宣帝太建八年 北周武帝建德五年 北齐后主武平七年(北齐安德王德昌元年)丙申(576) 705

权会注《易》 705

陈宣帝太建十年 北周武帝宣政元年 戊戌(578) 707

熊安生卒 707

陈宣帝太建十一年 北周宣帝大成元年(静帝大象元年)己亥(579) 709

岑之敬卒,策《春秋左氏》、制旨《孝经》义 709

周徙邺城石经于洛阳 710

隋文帝开皇元年 陈宣帝太建十三年 辛丑(581) 710

马枢卒 710

戚衮卒 711

顾野王卒 712

郑灼卒 714

乐逊卒 714

萧大圜卒 715

隋文帝开皇二年 陈宣帝太建十四年 壬寅(582) 716

阳休之卒,作《韵略》 716

隋文帝开皇三年 陈后主至德元年 癸卯(583) 718

沈重卒 718

隋文帝开皇五年 陈后主至德三年 乙巳(585) 722

陈后主下诏修复孔子庙 722

陈皇太子出太学讲《孝经》 723

萧岿卒 723

隋文帝开皇八年 陈后主祯明二年 戊申(588) 724

王元规于江州讲学 724

隋文帝开皇九年 陈后主祯明三年 己酉(589) 725

张讥卒 725

王元规入隋 727

施乾作《尔雅音》 727

谢峤作《丧服义》、《尔雅音》 728

主要参考书目 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