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CTS核心信息能力的信息化测度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国秋编著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61790809
  • 页数:414 页
图书介绍: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对信息社会和信息化概念的理解有密切的关系。本专著提出核心信息能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测度的理论框架。

第1章 信息化的理论思考 1

1.1 概念辨析 1

1.1.1 用语的差异 1

1.1.2 概念的提出及含义 4

1.1.3 我国关于信息化定义的界定 5

1.1.4 苏联和俄罗斯对信息化概念的讨论 8

1.2 信息化主流视角的确立 11

1.3 信息化的核心和实质 18

1.4 信息化发展的阶段 20

1.4.1 从技术逻辑划分信息化发展的阶段 21

1.4.2 我国信息化发展阶段 24

1.5 信息化的内在逻辑 26

1.6 信息化的领域和层次 29

1.6.1 国民经济信息化 29

1.6.2 社会信息化 31

1.7 信息化的结构模型 34

第2章 我国信息化测度研究和实践——进展和问题 39

2.1 80年代以来我国信息化测度研究和实践概况 39

2.1.1 文献类别 40

2.1.2 研究队伍 40

2.1.3 学科建制特点分析 41

2.2 我国信息化测度研究的理论和概念框架 42

2.2.1 信息化概念 42

2.2.2 信息化的观察视角 43

2.2.3 关于测度理论 44

2.2.4 对测度指标的研究 46

2.3 我国信息化测度研究中的测度方法研究 46

2.3.1 统计学方法 47

2.3.2 对波拉特方法和日本的信息化指数法的探讨 48

2.3.3 提出在各个环节中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新方法 49

2.4 我国信息化测度研究中的案例研究和测评实践 49

2.4.1 第一阶段:国信办的方案公布以前的测评实践 50

2.4.2 第二阶段:国信办的方案公布以后的测评实践 56

2.4.3 案例所涉及的方面 64

2.5 产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研究 65

2.6 企业信息化测度 70

2.7 城市信息化测度 76

2.8 对国外研究的介绍与分析 81

注释与参考文献 82

第3章 国际信息化测度研究和实践:范式的转变 86

3.1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测度 86

3.1.1 马克卢普测度理论与方法 86

3.1.2 波拉特测度理论与方法 88

3.1.3 信息化指数法 91

3.2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测度新范式 93

3.2.1 新范式特征 95

3.2.2 新范式背景 97

3.3 商业性机构的研究和测度 102

3.3.1 IDC/WorldTimes的信息社会指标 102

3.3.2 Mosaic Group的分析框架 104

3.3.3 MI/e-Readiness 105

3.4 学术机构的研究和测度 108

3.4.1 EIU/e-Readiness 108

3.4.2 WEF/Networked Readiness 110

Index(NRI) 110

3.5 国家进行的研究和测度 111

3.6 国际组织进行的研究和测度 112

3.6.1 OECD(经合组织) 113

3.6.2 ITU(国际电联) 120

3.6.3 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20

3.6.4 UNCTAD(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 121

3.6.5 欧盟的工作 125

注释与参考文献 126

第4章 信息化测度的创新概念基础——基于ICTS的核心信息能力 130

4.1 信息能力概念及国内外研究 130

4.1.1 国外对信息能力概念的研究 130

4.1.2 国内对信息能力的研究 133

4.1.3 概念研究的分析和不足 136

4.2 核心信息能力 139

4.2.1 信息能力的时代性和核心信息能力 139

4.2.2 现时代的核心信息能力——基于ICTS的核心信息能力 143

4.3 核心信息能力的要素和层次 148

4.3.1 界定核心信息能力的几种思路 148

4.3.2 核心信息能力的要素 149

4.3.3 核心信息能力的层次 154

注释与参考文献 163

第5章 信息化测度的理论框架 165

5.1 长波理论及信息长波 165

5.1.1 长波理论 165

5.1.2 历史上的长波 171

5.1.3 信息长波 173

5.1.4 长波理论对信息化测度的启示 177

5.2 产业融合理论 178

5.2.1 信息技术的特点及技术融合 178

5.2.2 信息产业的产业融合 183

5.2.3 影响 190

5.2.4 产业融合理论对测度的启示 193

5.3 信息技术—经济范式 194

5.3.1 概念 194

5.3.2 技术—经济范式的逻辑曲线模型 197

5.3.3 信息技术—经济范式 200

5.3.4 信息技术—经济范式对测度的启示 202

注释与参考文献 203

第6章 ICTS测度指标研究 205

6.1 若干评价系统中的评价指标 205

6.2 指标构建模型 217

6.3 关于ICT指标的界定和定义 222

6.4 对不同技术发展阶段指标的考虑 227

6.5 全球ICT指标状况 231

6.5.1 调查问卷 231

6.5.2 家庭ICT指标 233

6.5.3 企业部门的ICT指标 237

6.5.4 教育部门的ICT指标 241

6.5.5 政府部门的ICT指标 242

注释与参考文献 243

第7章 ICTS测度的方法论研究 245

7.1 关于数据的来源和获得 245

7.1.1 家庭使用ICT的数据来源 245

7.1.2 收集和企业ICT指标相关的数据来源 248

7.2 ICT测度的统计方法论问题 251

7.2.1 ICT测度的统计方法特点 251

7.2.2 ICT指标构建过程 254

7.3 欧盟和OECD对复合指标方法论的研究 258

7.3.1 复合指标概述 258

7.3.2 复合指标构建的步骤 259

7.3.3 复合指标的质量评价 265

7.4 ICT调查问卷 268

7.4.1 ICT调查问卷 268

7.4.2 问卷数据收集方式 274

注释与参考文献 276

第8章 基于ICTS的信息化测度实证分析 279

8.1 UNCTAD的ICT扩散指数(ICT-DI) 279

8.2 ITU的DOI(数字机遇指数) 283

8.3 ITU和ORBICOM的ICT-OI(ICT机遇指数)(INFOSTATE) 286

8.4 WEF(世界经济论坛)的NRI(网络准备指数) 291

8.5 课题组的国际可比IDI(信息化发展综合指数) 297

8.5.1 IDI(信息化发展综合指数)及功效系数法简介 298

8.5.2 评价结果 304

注释与参考文献 311

第章从ICT统计到信息社会统计 312

9.1 信息技术统计的挑战 312

9.1.1 ICT技术 313

9.1.2 ICT产业和产品 314

9.1.3 涉及ICT的职业 315

9.2 ICT影响的测度研究 318

9.2.1 测度ICT济影响 319

9.2.2 ICT的社会影响的测量 320

9.2.3 建议的未来工作 323

9.3 信息经济统计的挑战 325

9.4 信息社会统计的挑战 330

9.5 建立新学科的要求 333

9.5.1 信息社会统计需要新的理论基础 333

9.5.2 信息社会统计需要新的统计概念、指标类型和综合测度 335

9.5.3 信息社会统计需要新的方法 337

注释与参考文献 339

第10章 对我国信息化测度的建议 342

10.1 国内外对信息化测度的认识 342

10.1.1 对信息化测度的认识和定位 342

10.1.2 我国信息化测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向 345

10.2 我国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和国际核心指标体系的比较 348

10.2.1 论框架的比较 348

10.2.2 指标的比较 353

10.3 建议的测度指标体系 357

10.3.1 部分采用国际核心指标 357

10.3.2 根据我国实际,增加辅助指标 360

10.4 加强理论研究和测度实践 361

注释与参考文献 368

附录1 IDI原始数据—家庭接入和使用ICTS 369

附录2 IDI原始数据—基础设施和接入核心指标 375

附录3 IDI原始数据—企业接入和使用ICTS 382

附录4 IDI原始数据—公共部门 ICTS接入和应用 388

附录5 IDI原始数据—ICT部门 394

附录6 表录 400

附录7 图录 403

参考文献 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