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实验血液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国平,冯莉娟主编
  • 出 版 社: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11054337
  • 页数:340 页
图书介绍:本书重点介绍血液学的各种实验室检查方法,如形态学检查、化学染色检查、生化检查、免疫学分析、出血凝血检查及其他相关研究技术,并系统介绍了各种血液病。

第一章 基础血液学实验原理与方法 1

第一节 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 1

第二节 血涂片寄生虫形态学检验 7

一、血膜染色法 7

二、血涂片寄生虫形态学检查 8

第三节 血涂片病菌检查 11

一、组织胞浆菌形态学检查 11

二、马尔尼菲青霉菌形态学检查 12

第四节 血液细胞功能检验 12

一、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查 12

二、血小板功能检查 16

第二章 血液细胞形态学实验原理与方法 20

第一节 骨髓检查的方法 21

一、骨髓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21

二、骨髓检查的作用 21

三、骨髓检查的方法 21

四、涂片和染色方法 24

第二节 骨髓检查分析与结果报告方法 24

一、低倍镜检查 24

二、有核细胞增生程度检查 24

八、结合临床分析 25

七、其他 25

六、粒红比值计算 25

四、有核细胞(ANC)分类 25

三、巨核细胞计数与分类 25

五、形态观察 25

九、结合血常规分析 27

十、骨髓象分析 29

第三节 骨髓细胞形态学 35

一、红系细胞形态 35

二、粒系细胞形态 38

三、单核细胞形态 43

四、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形态 44

五、巨核细胞形态 47

六、组织细胞形态 49

一、实验室检查 50

二、各种骨髓转移癌细胞形态 50

七、其他细胞形态 50

第四节 骨髓转移恶性肿瘤细胞形态 50

第三章 细胞化学染色原理与方法 52

一、细胞化学染色临床 52

二、基本研究方法 52

第一节 细胞化学染色方法 54

一、过氧化物酶染色 54

二、过碘酸一席夫反应 55

三、普鲁士蓝反应(铁染色) 56

四、苏丹黑B染色 57

五、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58

一、氯醋酸萘酚酯酶(AS-D NCE)染色 59

第二节 酯酶染色法 59

二、α-醋酸萘酚酯酶(α-NAE)染色 60

三、酯酶双染色 61

四、酸性磷酸酶染色 62

五、阿利新蓝染色 63

六、?小体染色 64

第四章 血液生物化学检测原理与方法 65

第一节 红细胞酶病检测方法与应用 65

一、红细胞酶活性及代谢产物检测基本方法 65

二、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测定 66

三、红细胞丙酮酸激酶活性定量测定 69

四、红细胞葡萄糖磷酸异构酶活性定量测定 70

第二节 血红蛋白异常检测方法 71

一、血红蛋白溶液的制备 71

二、红细胞脆性试验(一管法) 71

三、抗碱血红蛋白测定(一分钟碱变性试验) 72

四、血红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73

五、血红蛋白A2测定(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 74

六、异常血红蛋白异丙醇试验 75

七、变性珠蛋白包涵体检查 75

八、珠蛋白肽链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76

九、含铁血黄素尿检查(Rous试验) 77

第三节 红细胞膜缺陷检查 78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简易半定量法) 78

二、红细胞孵育脆性试验(Dacie法) 79

三、自身溶血试验及葡萄糖纠正实验 80

四、蔗糖溶血试验(糖水试验) 81

五、热溶血试验 82

六、酸化甘油溶血试验(AGLT) 82

第四节 铁代谢检测原理与方法 83

一、血清铁检测 83

二、血清总铁结合力 84

三、运铁蛋白检测 84

四、运铁蛋白饱和度检测 85

五、血清铁蛋白检测 85

六、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检测 86

一、血浆维生素B12检测 88

第五节 维生素B12与叶酸检测原理与方法 88

二、血浆叶酸检测 90

第五章 血液免疫学检查原理与方法 92

第一节 免疫因素所致溶血性贫血检测原理与方法 92

一、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Coombs试验) 92

二、单克隆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反应 93

三、抗人球蛋白试验间接反应 93

四、冷凝集素试验 94

五、冷溶血试验 95

六、冷溶血试验简易法 96

七、酸化溶血试验(Hams) 96

八、血细胞CD55、CD59检测 97

二、粒细胞抗体化学发光法检测 98

三、粒细胞抗体流式细胞术检测 98

一、粒细胞抗体荧光免疫法检测 98

第二节 粒细胞抗体检测 98

第三节 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和补体测定 99

一、血小板相关抗体和补体(酶联-双抗体夹心法) 99

二、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自身抗体测定 101

三、药物相关自身抗体测定(间接免疫荧光法) 102

四、异体同种抗血小板抗体的检测 102

第四节 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的检测原理和方法 103

一、细胞酶联免疫检测法(一步法) 103

二、细胞酶联免疫检测法(二步法) 105

三、细胞酶联免疫检测法(三步法) 108

四、细胞酶联免疫检测IGS法(免疫金法) 110

五、细胞酶联免疫检测IGSS法(免疫金银法) 111

六、细胞酶联免疫检测GIGSS法(彩色免疫金银法) 112

七、细胞免疫检测Histogold法 112

第五节 流式细胞仪在血液学中的应用 113

一、流式细胞仪的使用步骤 113

二、流式细胞仪的质控 115

三、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115

四、流式细胞仪对死细胞、活细胞的计数(活细胞荧光染色) 116

五、细胞DNA显示法 116

六、DNA和RNA双重染色 117

七、细胞DNA与蛋白质双重染色 117

八、DNA与癌基因探针双标记测定 117

九、流式细胞术检测残余肿瘤细胞(MRD) 118

十、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多药耐药基因蛋白 119

十一、肿瘤细胞核内DNA断裂标记分析 120

十二、Annexin V探针识别肿瘤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 120

十三、肿瘤细胞凋亡相关AP O2.7检测 121

十四、具有造血干细胞表型CD34细胞计数 121

十五、流式细胞术测定CD+34/CD±45细胞绝对值计数 122

十六、淋巴细胞CD+4计数 122

十七、HLA-B27测定 123

十八、流式术T淋巴细胞体外活化表型的检测 123

十九、流式术检测血小板活化 124

二十、流式仪检测网织红细胞 124

二十一、网织血小板计数 125

二十二、细胞周期与DNA倍数流式仪分析法 125

二十三、白血病细胞的免疫分型(流式仪法) 126

第六章 出血与凝血相关实验原理与方法 133

第一节 外源性凝血途径 133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133

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纠正试验 133

三、因子V活动度测定 134

四、因子Ⅶ活动度测定 134

五、因子Ⅱ(Ⅱ:C)、Ⅴ(Ⅴ:C)、Ⅶ(Ⅶ:C)和Ⅹ(Ⅹ:C)凝血活性测定法(一期法) 135

第二节 内源性凝血途径 136

一、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136

二、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TGT) 137

三、STCT纠正试验 137

四、因子Ⅷ(Ⅷ:C)、Ⅸ(Ⅸ:C)、Ⅺ(Ⅺ:C)、Ⅻ(Ⅻ:C)凝血活性测定(一期法) 138

五、VWF相关抗原测定(火箭电泳法,VWFAg) 139

第三节 凝血共同途径 141

一、凝血酶时间测定(TT) 141

二、因子ⅩⅢ缺乏筛选试验 141

三、单碘醋酸耐量试验 141

四、因子ⅩⅢ活性(ⅩⅢ:C)半定量测定法 142

五、因子ⅩⅢα亚基和ⅩⅢβ亚基的抗原性测定 143

六、甲苯胺蓝纠正试验(游离肝素时间测定) 143

第四节 有关纤维蛋白溶解的实验 143

一、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 143

二、连续稀释的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 144

三、D-D二聚体检测 145

四、F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胶乳凝集免疫法)检测 145

五、抗凝血酶Ⅲ(ATⅢ)显色肽法测定 146

六、a2-巨球蛋白测定(α2-M) 147

第七章 其他血液学研究技术 148

第一节 造血细胞培养技术 148

一、造血细胞培养基本方法 148

二、台盼蓝排斥试验(死、活细胞计数) 149

三、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细胞(HPP-CFC)琼脂培养法 150

四、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细胞(HPP-CFC)软琼脂培养法 151

五、混合集落形成细胞(CFU-Mix)琼脂培养法 152

六、粒单细胞集落形成细胞(CFU-GM)培养甲基纤维素法(表7—3) 153

七、红系集落形成单位(BFU-E)甲基纤维素法(表7—4) 153

八、成纤维细胞祖细胞(CFU-E)分析 154

九、MTT比色肿瘤细胞药物敏感实验 154

十、XTT比色肿瘤细胞药物敏感实验 155

十一、细胞的冻存和解冻 156

第二节 血液细胞遗传学分析原理与方法 157

一、人类外周血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备 157

二、人类骨髓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备 158

三、染色体高分辨显带方法 158

四、人类染色体的鉴定 161

五、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 163

六、自动化细胞遗传学研究 164

七、染色体畸变与血液病 164

第三节 血液细胞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 164

一、聚合酶链反应(PCR)基本研究方法 164

二、限制性阶段长度多态性PCR技术(PCR-PFCP) 166

三、血友病携带者检测和产前诊断 167

四、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PT-PCR) 170

五、多重RT-PCR技术鉴定BCR/ABL融合基因的组成类型 172

六、BCR-ABL转录产物特异性的巢式引物PCR 173

七、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ingle strandcostruction polymorphism,PCR-SSCP)检测 174

八、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 176

九、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177

十、PCR测序法 177

十一、鲍氏威酸诱导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分化与PML/RARα 180

第四节 血液系统疾病蛋白质组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183

一、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简要内容 183

二、蛋白质组分析的基本流程图 185

三、蛋白质、核酸、糖类的生物质谱技术(MALDI-TOF-MS)分析 191

四、肽质量指纹谱(PMF)鉴定蛋白质技术(MALDI-TOF-MS) 192

五、MALDI-TOF-MS质谱技术肽段源后衰变(PSD)得到结构信息 193

六、白血病细胞中枢神经系统浸润机制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194

七、蛋白质组学常用数据库 196

第八章 贫血性疾病 200

第一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 200

第二节 再生障碍危象 202

第三节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203

第四节 纯粒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204

第五节 纯巨核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204

第六节 缺铁性贫血 205

第七节 铁粒幼细胞贫血 207

第八节 巨幼细胞性贫血 208

第九节 溶血性贫血 212

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13

二、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214

三、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215

四、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 215

五、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症 217

六、镰状细胞贫血(HbS病) 217

七、血红蛋白E病 218

八、血红蛋白M病 219

九、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219

十、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220

十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222

十二、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24

十三、冷凝集素综合征 224

十四、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225

十五、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26

十六、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 227

十七、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227

十八、心血管损伤性溶血性贫血 228

十九、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症 229

二十、棘细胞增多症 229

二十一、Evans综合征 230

第十节 系统性疾病贫血 230

一、慢性感染性贫血 230

二、慢性肝疾病所致贫血 231

三、慢性肾疾病所致贫血 231

四、恶性肿瘤所致贫血 231

六、骨髓病性贫血 232

五、内分泌疾病所致贫血 232

七、卟啉病 233

八、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233

九、肺炎肾出血综合征 234

十、血色病 234

十一、新生儿严重肝病伴棘细胞增多 235

十二、急性失血性贫血 235

第十一节 维生素B1反应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236

第十二节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 236

第十三节 石骨症 236

第九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38

第一节 分类 238

二、WHO关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分型标准 239

一、FAB协作组关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分类标准 239

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FAB分类和WHO分类的比较 241

三、1994年我国第四届血细胞学术会议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分型建议 241

第二节 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应注意的问题 242

一、病态造血现象 242

二、原始细胞的界定 242

三、单系血细胞病态造血现象的诊断 242

四、关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血象改变 243

五、Auer小体 243

六、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 243

第三节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特殊临床表现 243

一、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 243

四、伴有自身免疫现象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44

二、老年特发性大红细胞性贫血 244

三、网织红细胞增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44

第十章 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 245

第一节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245

一、分期特点 245

二、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 247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247

第二节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 247

一、临床及血液学表现 247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248

一、临床表现 249

二、血液学表现 249

第三节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和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249

三、细胞遗传学改变 250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250

第四节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51

一、临床及血液学表现 251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252

第五节 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 253

一、临床及血液学表现 253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254

第六节 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255

一、临床表现及血液学特点 255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256

第七节 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不能分类 257

第十一章 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 258

第一节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258

一、临床和血液学表现 259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259

三、我国血液学研究所CMML诊断标准 259

四、WHO诊断CMML标准 260

五、鉴别诊断 260

第二节 不典型慢性髓系白血病 260

一、临床和血液学表现 260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261

第三节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261

一、临床与血液学表现 261

第四节 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不能分类 262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262

第一节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264

一、急性髓系白血病分型 264

第十二章 急性白血病 264

二、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表型 267

第二节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69

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型 269

二、血液学特点 271

三、细胞遗传学特征 271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272

第十三章 其他类型白血病 273

第一节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73

第三节 T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274

第二节 B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274

第四节 毛细胞白血病 275

第五节 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276

第六节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 276

第七节 急性红血病 277

第八节 淋巴瘤细胞白血病 278

第九节 先天性白血病 279

第十节 全髓白血病 279

第十一节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 280

第十二节 继发性白血病 281

第十三节 成人T细胞白血病 282

第十五节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 283

第十四节 肥大细胞白血病 283

第十四章 浆细胞性疾病 287

第一节 多发性骨髓瘤 287

第二节 Waldenstr?m巨球蛋白血症 288

第三节 重链病(γ、α、μ、δ型) 289

第四节 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 290

第十五章 组织细胞相关性疾病 291

第一节 噬血细胞综合征 291

第二节 恶性组织细胞病 293

第三节 组织细胞肉瘤 295

第四节 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295

第五节 类脂质沉积病 295

一、戈谢病 296

二、尼曼-匹克病 297

三、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 298

第十六章 淋巴瘤 300

第一节 非霍奇金淋巴瘤 300

第二节 霍奇金淋巴瘤 301

一、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 301

二、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 302

第十七章 血细胞继发性增多 303

第一节 类白血病反应 303

第二节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304

第三节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304

第四节 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305

第一节 神经母细胞瘤 306

第十八章 其他疾病 306

第二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307

第三节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308

第四节 EBV导致免疫缺陷宿主B细胞过度增殖 308

第五节 白血病前期(淋巴细胞型) 309

第六节 血管内恶性淋巴瘤及其亚洲变异型 309

第七节 粒细胞缺乏症 31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310

二、临床表现 310

三、血象 310

四、骨髓特点及形态学分型 311

第八节 湖南地区首例黑热病的确诊 312

一、资料与方法 312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312

五、其他检查 312

二、结果 313

三、讨论 313

第九节 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误诊切脾实验与临床分析 314

一、资料与方法 315

二、结果 316

第十节 脾功能亢进 318

第十九章 巨核细胞系统及出血性疾病 320

第一节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20

一、原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20

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20

二、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321

第二节 血管性紫癜 321

一、过敏性紫癜 321

三、其他血管性紫癜 322

第三节 巨血小板综合征 322

第四节 血小板无力症 323

第五节 储存池病 324

第六节 May-Hegglin异常 325

第七节 血友病A 325

第八节 血友病B 326

第九节 遗传性因子Ⅺ缺乏症 327

第十节 血管性假血友病 327

一、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329

第十二节 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和ⅩⅢ因子缺乏症 329

第十一节 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和因子V缺乏症 329

二、因子ⅩⅢ缺乏症 330

第十三节 抗AHG抗体血症 330

第十四节 抗凝物质所致出血性疾病 331

第十五节 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 331

第十六节 肝脏疾病的出凝血异常 331

第十七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的抑制素 333

第十八节 肾脏疾病的出凝血异常 333

一、肾脏疾病中的出血倾向 333

二、肾脏疾病中的血栓形成 334

第十九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35

参考文献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