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范式的演进轨迹 温潘亚 3
第一辑 总论 3
追寻文学流变的轨迹——论建构科学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问题 温潘亚 18
“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题材得失谈 沐金华 26
中国新感觉派形成探因 潘海鸥 32
中国新感觉派的艺术特色 潘海鸥 40
“自我寻找”意识的差异——新感觉派小说与前先锋派小说比较 孙晓东 46
战争与40年代的女性小说研究 沐金华 52
人·女人·民族:40年代女性小说的主体意识 沐金华 65
鲁迅文学史思想综论 温潘亚 85
第二辑 作家论 85
论鲁迅对妇女问题的探索 沐金华 96
庐隐创作中的女性话语 沐金华 105
试论闻一多的“幻象说” 卢惠余 116
闻一多诗歌中的象征笔法 卢惠余 127
闻一多的象征诗及其诗学意义 卢惠余 136
闻一多诗歌的情感张力 卢惠余 144
老舍文化人格论 郭锡健 156
论丁玲的现代小说创作 沐金华 188
情爱无价——读萧红散文 陈非 196
民族品性的失落与重构——论沈从文湘西题材系列散文 陈非 202
试论戴望舒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继承和发展 李伟 214
40年代女性作家的世俗化审美心态 沐金华 223
走单纯的民族化大众化道路——论赵树理小说创作 陈非 239
赵树理的初期创作与文学转型的多重契合——兼谈延安时期知识分子作家的创作调整 陈非 255
两种身份 两种写作——比较赵树理与知识分子作家对乡村与农民的不同解读 陈非 263
第三辑 作品论 281
阿Q:人性丑陋的化身——《阿Q正传》新论 陈非 281
“反客为主”的宽恕——鲁迅《风筝》的另一种解读 徐峰 292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意境美 卢惠余 299
《春蚕》与《多收了三五斗》比较研究 卢惠余 310
从守旧、迷惘中觉醒——论老通宝形象的典型意义 沐金华 320
《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的比较 孙晓东 325
挣扎于围城中的“多余人”——简析方鸿渐的形象 沐金华 336
20世纪40年代的改革者——评《在医院中》的陆萍形象 潘海鸥 344
第四辑 教学论 351
教学风格美浅议 柏文猛 351
教师语言艺术论 柏文猛 354
文学作品教学的审美欣赏 卢惠余 359
后记 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