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本书选题的缘由 1
二 研究职工参与及职工参与制度问题的意义 6
三 研究的范围与方法 8
四 我国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 11
五 术语及注释的说明 18
第一章 职工参与和职工参与制度概说 22
第一节 职工参与的概念与参与的基本方式 22
一 职工参与的基本概念 22
二 职工参与权:职工参与的依据 25
三 我国学术界目前对职工参与的认识 27
四 职工参与的分类:参与的基本方式 31
五 现代企业中职工参与的特征 36
第二节 职工参与制度的法律结构 38
一 职工的法律地位:劳动关系的主体之一 38
二 职工在公司法律关系中:管理及所有的潜在参与者 41
第三节 职工管理参与和经营权 45
一 经营权的权利依据 46
二 企业中劳资关系的力量对比与经营权 48
三 职工参与和经营权之关系的争论 51
四 职工参与是否侵害经营权之争议的背景 55
第四节 职工利益参与的意义与特征 57
一 什么是职工利益参与? 57
二 职工利益参与的特征 58
三 职工利益参与的作用 60
第五节 职工参与制度的社会政治背景 63
一 资本主义体制的改革 64
二 职工参与制度的社会政治背景 66
三 社会化趋势与政策性选择 69
第二章 职工参与制度的主要理论基础 71
第一节 劳资平等理论 72
一 产业民主理论 72
二 经营共同体理论 80
第二节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 87
第三节 职工自治理论与自主管理理论 91
一 职工自治的含义 91
二 前苏联的职工自治理论 93
三 前南斯拉夫的职工自治理论 97
四 法国的劳动者自主管理思想 100
一 科学管理学理论 103
第四节 管理科学与人际关系理论 103
二 “霍桑实验”与“自我实现” 104
三 自我实现与职工参与 107
四 行为科学与美国的职工参与 108
第三章 国外的职工管理参与制度 110
第一节 劳资协议机关与职工管理参与 110
第二节 欧洲主要国家的职工董事、监事制度 114
一 职工董事、监事制度的含义 114
二 职工董事、监事制度发展简史 116
三 国有企业中的职工董事、监事 123
四 欧洲职工董事、监事制度发达的客观条件 124
第三节 德国的共同决定体制与独具特色的职工监事制度 127
一 德国共同决定体制的缘起与形成 127
二 新《共同决定法》的适用范围与职工监事的选举程序 133
三 新《共同决定法》的国际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137
第四节 职工董事、监事的两难处境及其对策 142
一 职工董事、监事的两难处境 142
二 各国对职工代表之两难困境的解决方法 144
第四章 国外的职工利益参与制度 150
第一节 法国的职工利益参与制度 150
一 职工利益参与制度的思想渊源 150
二 职工利益参与制度立法简介 152
三 《义务性利益参与法》 160
第二节 美国的职工持股制度 170
一 职工持股制度的起源与出发点 170
二 职工持股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实施状况 174
三 美国有关职工持股制度的主要立法 178
第三节 欧洲主要国家及日本的职工利益参与 182
一 德国的职工财产形成制度 182
二 英国的职工参股制 184
三 欧共体“促进职工利益参与报告” 185
四 日本的职工持股制度 186
第五章 我国职工参与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194
第一节 我国的职工管理参与 194
一 我国职工参与制度发展简史 194
二 我国现行企业法所规定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204
三 我国现行《工会法》与职工管理参与 210
四 形成之中的我国职工董事、监事制度 213
五 其他形式的职工管理参与 222
第二节 我国的职工利益参与:以职工持股制度为核心 224
一 我国职工持股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25
二 对我国职工持股制度的基本认识 228
三 我国职工持股制度的价值取向 234
四 职工持股会的法律定位 236
五 职工股的转让限制与股份转让自由 239
第六章 我国职工参与制度面临的问题与立法完善 242
第一节 我国职工参与制度存在的法律问题 242
一 职工管理参与面临的问题 243
二 职工利益参与面临的问题 257
第二节 完善我国职工参与制度的主要思路 262
一 在一致性前提下重新定位职工代表大会 264
二 在承认对立性关系的前提下确定工会的法律地位 267
三 尽快理顺新、老三会的关系 268
四 提高涉及职工董事、监事制度的立法技术 271
五 完善我国职工持股制度的主要思路 272
第三节 进一步发展我国职工参与制度的立法建议 274
一 关于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立法建议 274
二 关于工会组织的立法建议 276
三 有关职工董事、监事制度的立法建议 277
四 对职工持股制度的立法建议 279
结语 282
一 如何对应职工与企业关系的两个基本侧面 283
二 在实践中提高立法质量 285
三 劳动者的参与能力与参与意识 287
四 本文的不足与今后的展望 288
参考文献 290
后记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