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矿井优化设计与井巷工程安全技术改造实用手册 第2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2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志刚主编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88334057
  • 页数:782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矿井设计常用技术资料 3

第一章 常用数学、力学公式及有关计算用表 3

第一节 常用数学公式 3

一、代数 3

二、平面三角 9

三、常用曲线 12

四、微积分 15

五、几何图形及数学用表 18

第二节 梁的内力及变位计算公式 25

一、受静载荷梁的内力及变位计算公式 25

二、受冲击载荷梁的计算公式 43

第二章 常用符号、计量单位及换算 44

第一节 字母表 44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46

第二节 单位制和单位换算 46

二、曾经使用及暂时与国际单位制并用的单位 51

三、市制单位 53

四、常用计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53

第一节 煤的性质及工业分析 70

一、煤的物理性质 70

第三章 煤的性质及分类 70

二、煤的化学性质 72

三、煤的工艺性质 77

四、我国不同牌号煤的主要煤质指标 80

第二节 工业用煤的分类 81

一、中国煤(以炼焦用煤为主)分类方案 81

二、国际硬煤分类 82

第一节 岩石性质 85

一、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 85

第四章 岩石性质与围岩分类 85

二、岩体的工程性质 95

第二节 围岩分类 101

一、锚喷围岩分类 101

二、普氏岩石分类 102

三、铁路隧道围岩分类 103

第一节 简述 107

一、地震烈度 107

第五章 矿井开采抗震设计资料 107

三、岩石性质对地震烈度的影响 113

四、水文地质条件对地震烈度的影响 113

二、震级与震中烈度及震源深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113

一、井巷震害 114

二、采矿抗震设计的有关规定 114

第二节 井工程震害与采矿抗震设计的有关规定 114

三、名词术语 116

第一节 岩层移动角、边界角及其计算 117

一、岩层移动角、边界角及其计算 117

第六章 工业场地和铁路安全煤柱留设方法 117

二、建筑物的保护级别 124

三、保护地面建筑物及主要井巷的方法和围护带的大小 125

第二节 安全深度 126

第三节 安全煤柱的计算 128

一、计算规则 128

二、计算方法 131

第四节 安全煤柱设计实例 136

一、立井安全煤柱的设计实例 136

二、斜井安全煤柱的设计 137

三、工业场地安全煤柱的设计 138

四、铁路安全煤柱的设计 140

第一节 制图一般规定 142

一、图幅 142

第七章 采矿制图与编号 142

二、图签(标题栏) 143

三、比例 143

四、字体及书写方法 144

五、字母代号 145

六、图线及画法 145

七、剖面(断面)线的画法 148

八、尺寸注法 149

九、图纸上序号的注法 152

第二节 图纸编号 153

一、图纸分类及符号 153

二、固定图号 157

第一节 煤层的形成机理与煤厚变化的控制因素 163

第一章 煤厚变化及其预测技术 163

一、煤层的形成机理 163

第二篇 矿井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163

二、煤厚变化的控制因素 166

第二节 煤厚变化规律与煤炭开采技术 180

一、煤厚变化与采区布置 180

二、煤层变化规律与开采方法选择 181

第三节 煤厚变化的探测技术 183

一、井下巷道煤厚观测与编录 183

二、厚煤层的一般探测方法 185

三、煤厚变化的探测 185

第四节 煤厚变化的评价与预测技术 188

一、煤层厚度稳定性评价 188

二、煤厚变化预测技术 190

第二章 含煤岩系的沉积学分析 193

第一节 含煤岩系主要相模式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194

一、冲积扇沉积相模式 194

二、河流沉积相模式 195

三、湖泊沉积相模式 198

四、三角洲沉积相模式 198

五、障壁砂坝沉积相模式 200

六、潟湖与潮坪沉积相模式 200

第二节 沉积学研究在巷道设计与布置中的应用 203

一、煤系地层中砂体的基本特征 204

二、不同特征砂体的布置原则 204

第三节 沉积学在煤矿顶板控制与管理中的应用 206

一、理想的顶板条件 206

二、几种常见的顶板沉积层序 207

三、研究煤层顶板时需注意的事项 208

第三章 矿井地质构造分析原理及其方法 210

第一节 矿井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211

一、节理(裂隙) 211

二、断层 212

三、矿井构造的等级划分 221

第二节 矿井地质构造评价与预测技术 222

一、概述 222

二、地质分析预测 223

三、数学力学方法预测 227

第三节 矿井构造的综合评价方法 237

一、矿井构造的地质评价 237

二、矿井构造的定量评价 238

第一节 矿井水文基本地质条件 245

一、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245

第四章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245

二、矿井水的来源 250

三、矿井涌水的通道 252

第二节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255

一、含水层特征 256

一、水文地质状况分析 258

第三节 矿井综合水文地质状况分析 258

二、隔水层 258

二、矿井水量计算 259

三、矿床水文地质分区及充水特征 266

四、隔水层岩性及厚度 267

六、承压水体上采煤底板隔水岩层隔水质量综合评价 271

五、原始导高的分析 271

第一节 沉积岩石工程地质类型 273

第五章 矿井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 273

二、泥质岩类 274

一、风化岩类 274

三、砂岩类 275

第二节 沉积岩体的空间分布特征 276

五、碳酸盐岩类 276

四、泥岩与砂岩互层类 276

一、围岩岩性和厚度 283

第三节 影响地下硐室围岩稳定性的因素 283

二、结构面及其组合 284

三、地应力场 286

四、地下水 287

五、工程因素 288

一、围岩稳定性判据 289

第四节 巷道围岩稳定性判据及位移预报 289

二、位移预报 290

第五节 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 291

一、计划任务书 297

第一节 计划任务书及设计的审批决定 297

第三篇 矿区总体设计和井田开拓 297

第一章 设计依据 297

一、地质报告的内容 301

第二节 地质报告 301

二、设计的审批决定 301

二、分析地质报告的内容及方法 303

第三节 生产矿井概况 315

三、生产矿井(露天矿)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16

二、地质情况 316

一、生产矿井(露天矿)概况 316

一、一般规定 318

第一节 一般规定与设计内容 318

第二章 矿区总体设计 318

一、井田划分的原则 319

第二节 井田划分 319

二、设计内容 319

二、井田划分的方法 322

三、有关井田尺寸的规定及计算公式 330

一、一般规定 336

第三节 矿区规模与服务年限 336

三、各类规模矿区均衡生产年限 337

二、确定矿区规模的依据 337

四、储量动用系数 338

一、编制矿井建设顺序的原则和依据 340

第五节 矿井建设顺序 340

第四节 井田开拓及井筒(平硐)位置 340

二、矿井建设顺序实例 343

二、确定开拓方式的主要依据 344

一、开拓方式分类 344

第三章 井田开拓 344

第一节 井田开拓方式的确定 344

三、开拓方式的选择 348

一、井田境界 350

第二节 井田境界与水平划分 350

二、水平划分 357

一、地面条件 364

第三节 井筒位置选择 364

二、井下条件 365

三、综合确定井筒位置 367

四、井口坐标计算、提升方位角及井硐方位角 368

五、井口标高 380

六、风井位置选择 383

七、注砂井位置选择 384

一、主要巷道布置 385

第四节 主要巷道布置与采区划分 385

二、采区划分与开采顺序 390

一、开采计划 395

第五节 开采计划与水平延深 395

二、水平延深 400

一、大巷运输方式 402

第六节 大巷运输 402

二、大巷运输方式的选择 404

三、矿车选型与数量 419

第七节 矿井工作制度 422

一、井筒形式方米比较内容 425

第一节 方案比较内容 425

第四章 井田开拓方案比较 425

二、生产能力方案比较内容 427

三、井筒(平硐)位置方案比较内容 429

四、水平划分方案比较内容 430

五、通风方式方策比较内容 431

七、大巷运输方式方案比较内容 432

六、运输大巷布置方案比较内容 432

第二节 方案比较法 433

九、采区划分方案比较内容 433

八、总回风道布置方案比较内容 433

一、方法、步骤 434

三、经济比较的计算方法 435

二、方案比较时应注意的问题 435

四、建设工期 438

第一节 采区布置设计依据 443

第一章 采区布置设计依据及要求 443

第四篇 采区优化布置设计 443

一、一般要求 444

第二节 采区布置要求 444

二、初期采区位置选择的要求 445

二、影响采区尺寸的因素 446

一、采区尺寸的数值 446

第二章 主要参数选择 446

第一节 采区尺寸 446

三、设计采区尺寸参考数据 450

一、工作面长度 453

第二节 采煤工作面及分阶段长度 453

二、工作面长度的确定因素 454

三、工作面长度参考资料 458

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 461

一、确定回采工作面错距的要求 461

四、分阶段长度 461

第三节 同时回采工作面的错距 461

四、工作面错距经验数值 462

三、同时回采工作面错距的计算方法 462

一、采区煤柱分类及尺寸 463

第四节 采区煤柱及回采率 463

五、分层开采工作面错距示例 463

三、采区回采串 464

二、确定采区煤柱的要求 464

一、影响采区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 466

第五节 采区生产能力 466

二、确定采区生产能力的方法 468

三、采区生产能力参考资料 474

一、煤层群分组的主要依据 476

第一节 煤层群分组和采区巷道联合布置的适用条件 476

第三章 采区巷道布置 476

二、采区巷道联合布置的适用范围 477

三、煤层群分组实例 485

一、采区巷道受压后的一般状态 486

第二节 采区巷道矿山压力显现规律及其应用 486

二、采区内各类巷道矿山压力显现规律及巷道维护措施 488

三、无煤柱开采 496

一、巷道布置类型 498

第三节 近水平、缓及倾斜煤层采区巷道布置 498

二、采区(盘区)巷道布置 499

三、倾斜长壁开采巷道布置 520

四、跨多上山(石门)连续开采巷道布置 526

第四节 急倾斜煤层采区巷道布置 527

一、急倾斜煤层采区巷道布置特点 527

二、采区巷道布置 528

第五节 综采采区巷道布置 536

一、综采对采区巷道布置的要求 536

二、煤炭部《综采采区、工作面设计暂行规定》对综采采区巷道布置的有关规定 537

三、综采工作面巷道布置方式 537

第六节 水砂充填采煤法采区巷道布置 540

一、巷道布置类型图示 540

二、巷道布置分析 540

第七节 水力采煤的采区巷道布置 547

一、水力采煤采区的巷道布置类型图示 547

二、水力采煤采区巷道布置的特点 548

第八节 有煤与沼气突出危险煤层的采区巷道布置 549

一、《煤矿安全规程》对有煤与沼气突出危险煤层的采掘规定 549

二、开采解放层 550

三、采区巷道布置 555

一、选择断面形状应考虑的因素 559

第一节 巷道断面形状的选择 559

二、巷道断面形状及其适用条件 559

第一章 巷道断面优化设计 559

第五篇 巷道断面和交岔点优化设计 559

第二节 拱形、梯形及矩形巷道断面尺寸的确定 561

一、确定巷道断面净尺寸的有关规定 561

二、巷道断面净宽度的确定 562

三、巷道断面净高度的确定 563

四、按通风条件校核巷道断面 564

第三节 地压及巷道支护计算 565

一、地压计算 565

五、经济断面 565

二、巷道支护计算 566

第四节 拱形、梯、距形巷道支护参数及工程量、材料消耗量 576

一、锚喷支护 576

二、脚?支护 584

三、木支架及梯形金属支架 590

第五节 封闭拱形巷道断面的计算 597

一、设计原则 597

二、几种封闭拱形巷道断面 598

二、支架的适用条件 618

一、支架分类 618

三、拱形可缩性金属支架设计参数 618

第六节 U型钢拱形可缩性支优化设计 618

四、三节对称直立式拱形可缩性金属支架巷道断面计算 620

五、25U型钢拱形可缩性支架应用实例 623

第七节 曲线巷道优化设计 626

一、曲线轨道半径 626

二、曲线巷道加宽值 627

三、曲线轨道的外轨超高值 630

四、曲线轨道的轨距加宽值 631

第八节 水沟优化设计 632

一、水沟布置 632

二、水沟砌筑 633

三、水沟坡度及流速 633

四、水沟断面和流量计算 634

五、水沟盖板 640

六、特大涌水量矿井的水沟实例 640

第九节 轨道铺设优化设计 644

一、钢轨 644

二、轨枕 645

三、石碴道床 647

四、固定道床 650

第一节 交岔点分类 658

一、普通交岔点 658

第二章 平巷交岔点优化设计 658

第二节 交岔点平面尺寸的确定 659

一、确定交合点平面尺寸的依据 659

二、穿尖交岔点 659

二、交岔点平面尺寸计算公式 661

三、空岔点平面尺寸计算 665

一、交岔点墙高 675

二、交岔点斜率 675

第三节 交岔点墙高及斜率优化设计 675

一、锚喷支护交岔点 677

二、砌?支护交岔点 677

第四节 交岔点支护优化设计 677

第五节 工程量及材料消耗量计算 678

一、井筒断面形状 683

第一节 立井井筒平面布置 683

二、井筒名称 683

第一章 井筒断面形状及主要计设原则 683

第六篇 井筒和硐室优化设计 683

三、井筒平面布置 685

四、井筒断面的确定 694

第二节 斜井井筒分类、断面形状及主要设计原则 707

一、斜井井筒分类 707

二、斜井井筒断面形状 709

三、设计中考虑的主要原则 711

第一节 支护类型及支护材料 712

一、支护类型 712

第二章 井筒支护 712

二、支护材料 713

三、混凝土配料 714

第二节 立井地压计算 718

第三节 井壁厚度及圆环内力的计算 725

一、井壁厚度计算 726

二、均匀侧压力作用下圆环内力计算 727

三、不均匀侧压力及圆环内力计算 729

四、井口筑物作用下的侧压力及井壁圆环内力计算 731

第四节 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构件 733

一、混凝土、钢筋的强度及参数 733

五、地震力作用下的井筒侧压力 733

二、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构件计算 741

第五节 砖石构件(砂浆砌体)的强度计算 756

一、砌体强度计算 756

二、圆环砌体承载力的验算 758

三、计算实例 759

第六节 井筒锚喷支护设计 760

一、使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760

二、锚喷支护参数的选择 761

三、立井锚喷支护计算 766

第七节 壁座及梁窝计算 774

一、壁座设计 774

二、梁窝尺寸计算 778

一、斜井井筒浅部地压估算 780

第八节 斜井井筒浅部地压和支护计算 780

二、斜井井筒浅部支护计算 781

二、道床 783

一、轨型选择 783

第三章 井筒装备及设施 783

第一节 轨道 783

三、轨道防滑 788

四、铺轨部件规格及材料消耗 791

一、设置原则 793

第二节 水沟 793

二、布置形式 794

二、布置形式 795

一、设置原则 795

第三节 人行台阶与扶手 795

三、台阶踏步尺寸的确定 796

四、台阶材料消耗 797

五、扶手 798

一、敷设要求 799

第四节 管线敷设 799

二、管路敷设形式 800

三、电缆敷设形式 804

二、连接处形式 806

一、设计依据 806

第四章 硐室的优化设计 806

第一节 罐笼立井井筒与井底车场连接处(马头门) 806

三、连接处尺寸的确定 807

五、连接处附属硐室及行人通道 813

四、连接处断面形状及支护 813

一、设计依据 815

第二节 井底煤仓及箕斗装载硐室优化设计 815

六、其它要求 815

二、井底煤仓及箕斗装载硐室布置 816

三、井底煤仓 819

四、箕斗装载硐室 841

五、装载胶带输送机巷及机头、给煤机、贮气罐硐室 850

六、配煤胶带输送机巷 853

一、设计依据 855

第三节 箕斗立井井底清理撒煤硐室及水窝泵房优化设计 855

三、井底受煤漏斗及撒煤溜道 856

二、清理撒煤硐室及水窝泵房布置 856

四、沉淀池硐室及水仓、水窝泵房 864

五、清理斜巷及绞车房 868

一、设计依据 871

第四节 立风井井口及井底布置 871

二、井口布置 872

三、井底布置 879

一、回风斜井 881

第一节 斜风井 881

第五章 斜风井及排水斜井 881

二、进风斜井 883

一、排水斜井 889

第二节 排水斜井和排水钻孔 889

二、钻孔排水 890

一、一般规定和要求 897

第一节 吸入式主排水泵房优化设计 897

第七篇 井底车场硐室优化设计 897

第一章 主排水系统硐室优化设计 897

二、泵房布置 898

三、泵房尺寸的组成 902

五、D型水泵特征 903

四、水泵基础尺寸 903

六、不同规格硐室断面特征 907

三、泵房有关的安全措施 910

二、一般规定和要求 910

第二节 压入式主排水泵房优化设计 910

一、泵房布置特点 910

一、一般规定和要求 911

第四节 管子道优化设计 911

第三节 潜水泵排水泵房 911

二、管子道的布置 913

三、不同规格管子道断面特征 914

一、一般规定和要求 915

第五节 水仓优化设计 915

三、水仓长度、断面的确定 916

二、水仓及清仓绞车房布置 916

四、提高水仓利用率的措施 918

五、水仓清理 919

六、沉淀池的布置、计算和清理 920

一、一般规定 922

第二节 煤水提升硐室布置形式 922

第二章 煤水提升硐室优化设计 922

第一节 煤水提升硐室分类 922

一、概述 922

二、煤水提升系统分类 922

一、煤水仓 924

第三节 主要硐室及有关参数确定 924

二、采区小型煤水提升硐室布置 924

二、循环水仓 928

三、煤水泵硐室 929

四、脱水、分级、拣矸和破碎系统硐室 931

一、煤水泵技术特征 939

第四节 煤水提升硐室常用设备技术特征 939

四、脱水筛技术性能 940

三、PEF型复摆颚式破碎机技术特征 940

二、多级离心泵技术特征 940

五、砂泵技术特征 942

一、一般规定和要求 943

第三章 主变电所 943

二、主变电所的布置 944

三、常用动力变压器技术特征 946

五、主变电所设计实例 947

四、不同规格硐室断面特征 947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 949

第一节 电机车修理间及充电室 949

第四章 运输硐室优化设计 949

二、架线式电机车修理间 953

三、蓄电池电机车修理间、整流室及充电室 958

三、基础资料 961

二、一般规定及要求 961

四、硐室断面形状及支护 961

第二节 推车机、翻车机硐室优化设计 961

一、概述 961

四、硐室布置形式 962

五、硐室尺寸的确定 965

二、一般规定及要求 967

一、概述 967

六、硐室断面形状及支护 967

第三节 底卸式矿车卸载站硐室优化设计 967

三、基础资料 968

四、硐室布置形式 969

五、硐室尺寸的确定 994

二、一般规定及要求 998

一、概述 998

六、硐室断面形状及支护 998

第四节 暗井提升系统硐室优化设计 998

四、绞车硐室布置 999

三、基础资料 999

五、绳道及天轮硐室布置 1014

六、绞车硐室尺寸确定 1029

七、绞车硐室断面形状及支护 1030

九、绞车基础验算 1031

八、绞车硐室支护计算 1031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 1033

第五节 井下调度室 1033

二、硐室布置形式 1034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 1035

第一节 井下火药库优化设计 1035

第五章 井下火药库及火药发放硐室优化设计 1035

二、火药库的位置、型式及库容量的确定 1036

三、库内布置 1046

四、硐室的断面形状及支护方式 1050

二、硐室的布置形式 1051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 1051

五、使用中出现的问题 1051

第二节 井下火药发放硐室优化设计 1051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 1054

第一节 井下消防材料库优化设计 1054

第六章 安全设施硐室优化设计 1054

二、硐室的布置形式及尺寸确定 1055

三、实例 1056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 1059

第二节 防水闸门硐室优化设计 1059

四、设计参数的确定 1060

三、结构型式 1060

二、设计依据 1060

五、防水闸门硐室密闭厚度的计算 1067

六、防水闸门硐室设计的其它技术措施 1069

二、硐室尺寸参数 1076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 1076

第三节 井下密闭门硐室优化设计 1076

第四节 井下防火门、防大栅栏两用门硐室优化设计 1077

二、《煤炭工业设计规范》的规定 1081

一、《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 1081

第八篇 采区车场和硐室优化设计 1081

第一章 采区车场的设计依据 1081

第一节 有关规定 1081

三、采区运输方式及设备 1082

二、采区巷道布置及机械配备图 1082

第二节 设计依据和要求 1082

一、矿井和采区的地质资料 1082

四、设计要求 1083

第一节 采区上部车场的基本形式 1085

第二章 采区上部车场 1085

一、平车场的尺寸计算 1086

第二节 上部车场有关尺寸的确定 1086

二、甩车场的有关尺寸计算 1088

一、采区中部车场的基本形式 1090

第一节 采区中部车场形式 1090

第三章 采区中部车场优化设计 1090

二、甩车场的起坡点及斜面线路布置 1092

一、提升牵引角 1093

第二节 甩车场设计中几个主要参数的选择 1093

三、甩车场的坡度 1095

二、道岔的选择与布置 1095

四、平竖曲线的关系及半径计算与选择 1100

五、把钩信号硐室的位置选择 1102

一、角度计算 1105

第三节 甩车场线路优化设计 1105

六、人行道位置及车场排水 1105

二、单道起坡甩车场设计 1110

三、双道起坡甩车场设计 1112

四、双侧甩车场线路设计 1126

五、甩车场交岔点设计 1128

一、接力车场的形式 1131

第四节 接力车场优化设计 1131

二、接力车场布置的一般要求 1133

三、接力车场的设计程序 1134

五、接力车场实例 1135

四、绞车房的位置选择及绞车房通风 1135

二、吊桥车场的组成 1136

一、概述 1136

第五节 吊桥式车场设计 1136

三、吊桥设计的主要参数 1146

四、吊桥结构设计 1147

五、吊桥车场交岔点尺寸计算 1156

六、上山甩车道吊桥式车场设计 1157

七、桥式车场设计 1159

八、吊桥式车场实例 1160

一、无极绳运输车场的形式 1165

第六节 无极绳运输车场优化设计 1165

二、无极绳运输车场设计 1168

三、下绳式无极绳运输车场的曲线设计 1174

第一节 基本形式 1175

第四章 采区下部车场优化设计 1175

一、装车站线路 1178

第二节 采区下部车场有关尺寸的确定 1178

二、绕道线路的布置 1183

三、起坡角、起坡点及有关巷道长度计算 1197

四、高、低道的计算 1198

一、调度绞车调车方式 1225

第三节 装车站调车方式 1225

三、调车方式的比较 1228

二、自动滑行调车方式 1228

一、斜巷人车运输 1229

第四节 采区人员运输、人车及架空人车 1229

二、架空人车运输 1230

三、平巷人车运输 1233

一、煤仓布置形式 1234

第一节 采区煤仓 1234

第五章 采区硐室优化设计 1234

二、煤仓容量及有关尺寸的确定 1237

三、煤仓下口装车闸门和给煤机硐室的布置 1240

四、煤仓上口铁箅子的布置 1247

二、绞车房的布置形式 1250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 1250

第二节 采区绞车房 1250

三、硐室尺寸的确定 1252

六、采区绞车房标准设计 1254

五、设备基础 1254

四、硐室的断面形状及支护 1254

二、变电所的布置形式 1255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 1255

第三节 采区变电所 1255

四、硐室的断面形状及支护 1258

三、硐室尺寸的确定 1258

六、采区变电所实例 1259

五、采区变电所标准设计 1259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 1262

第四节 空气压缩机硐室 1262

二、硐室布置形式 1263

三、硐室尺寸的确定 1264

五、水池、地沟及基础 1266

四、硐室的断面形状及支护 1266

第二节 通风系统优化设计原则 1269

第一节 概述 1269

第九篇 井巷工程通风和安全防治技术改造 1269

第一章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设计及可靠性评价 1269

三、矿井通风系统优化 1270

二、通风系统设计内容与步骤 1270

一、矿井通风系统设计原则和基本要求 1270

第三节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 1272

二、矿井各类灾变对矿井通风系统影响的差异性 1276

一、矿井灾变通风的目的和灾变特征 1276

第二章 矿井灾变通风 1276

第一节 概述 1276

一、矿井火灾时期火风压对通风系统的影响 1277

第二节 火灾时期风流状态定性控制技术 1277

三、矿井火灾风流模拟技术和控制技术简介 1277

三、矿井火灾风流定性分析方法的应用和局限性 1278

二、矿井火灾风流控制的定性分析技术 1278

第三节 计算机技术在矿井火灾救灾决策中的应用 1279

四、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的比较 1279

一、矿井火灾计算机模拟 1280

二、计算机选择最佳避灾路线 1284

三、专家系统(推荐控风方案) 1286

四、火灾风流状态定量与定性综合分析技术 1289

第四节 灾变通风设备和设施 1291

一、风门的动力驱动系统 1292

二、压气驱动风门远程控制系统 1293

四、应用实例 1295

三、电动驱动风门远程控制系统 1295

一、掘进通风方式 1298

第一节 掘进通风安全技术 1298

第三章 煤矿掘进通风安全技术及装备 1298

二、压抽混合式通风除尘系统 1299

一、掘进通风的安全装备 1301

第二节 掘进通风安全装备和安全保护措施 1301

二、掘进通风的安全保护措施 1304

第一节 概述 1305

第四章 矿井通风新装备及检测仪表 1305

一、大中型矿井用新型主要通风机 1306

第二节 高性能主通风机 1306

二、小煤矿的新型主要通风机 1308

二、新型压入式局部通风机 1312

一、新型局部通风机发展概况 1312

第三节 新型局部通风机 1312

三、新型抽出式局部通风机 1315

四、FSQD-18.5型矿用多功能局部通风机 1318

二、煤矿用正压风筒和正压强力风筒 1319

一、阻燃抗静电柔性PVC塑料风筒布 1319

第四节 高性能风筒 1319

一、CW-1型风速传感器(改进型) 1320

第五节 矿井通风参数检测仪表及风门开闭传感器 1320

二、KDF9403-1型矿用电子计算式风速计 1321

三、KG4092型压差传感器 1322

四、KG9501型风流压力传感器 1323

五、KG9301型湿温度组合式传感器 1324

六、KG92-1型风门开闭传感器 1325

二、瓦斯解吸量测定 1329

一、采样 1329

第十篇 矿井瓦斯安全防治工程技术改造 1329

第一章 煤层瓦斯含量及压力测定方法 1329

第一节 地质勘探时期煤层瓦斯含量测定方法 1329

三、瓦斯损失量推算 1330

五、煤层瓦斯含量计算 1332

四、瓦斯残存量实验室测定 1332

一、瓦斯解吸规律的实验室研究 1333

第二节 井下煤层瓦斯含量测定方法 1333

二、井下测定煤层瓦斯含量及瓦斯压力 1336

三、测定仪表及测定结果 1337

二、间接测定法 1338

一、直接测定法 1338

第三节 煤层瓦斯压力测定方法 1338

第四节 瓦斯等值线图计算机编绘方法 1339

三、瓦斯等值线图计算机编绘实例 1340

二、瓦斯等值线图计算机编绘软件系统功能 1340

一、瓦斯等值线图计算机编绘原理 1340

第一节 概述 1342

第二章 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 1342

二、掘进落煤的瓦斯涌出量预测 1343

一、掘进巷道煤壁瓦斯涌出量预测 1343

第二节 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 1343

三、综合机械化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量 1344

一、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有关参数 1345

第三节 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 1345

二、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 1346

第一节 概述 1350

第三章 矿井瓦斯抽放新技术 1350

一、网格式穿层钻孔抽放 1352

第二节 本煤层瓦斯抽放新技术 1352

二、交叉式布孔抽放 1354

三、本煤层定向长钻孔抽瓦斯技术 1358

四、本煤层强化抽放技术 1361

一、近距离邻近层瓦斯抽放技术 1366

第三节 邻近层瓦斯抽放新技术 1366

三、顶板岩石定向水平长钻孔邻近层瓦斯抽放技术 1370

二、顶板岩石巷道(高抽巷)邻近层瓦斯抽放技术 1370

一、封闭式采空区瓦斯抽放技术 1373

第四节 采空区瓦斯抽放新技术 1373

二、开放式采空区瓦斯抽放技术 1374

三、采空区瓦斯抽放监控装备 1380

一、抽放瓦斯钻机及瓦斯抽放泵 1382

第五节 抽放瓦斯装备及抽放监控系统 1382

二、抽放瓦斯泵房及抽放管道监控系统 1384

一、脉动通风技术治理上隅角瓦斯积聚 1385

第一节 回采工作面上隅角积聚瓦斯处理技术 1385

第四章 局部积聚瓦斯防治技术 1385

二、抽出式无火花风机治理上隅角瓦斯积聚 1387

三、小型液压风扇治理上隅角瓦斯积聚 1388

四、移动式瓦斯抽放泵处理上隅角瓦斯 1390

五、环缝式空气引射器处理上隅角瓦斯 1391

第二节 盲巷积聚瓦斯安全排放技术 1392

一、WCF-1型自控排放瓦斯装置 1393

二、GDS-1型自动排放瓦斯装置 1395

三、煤自然发火过程 1399

二、煤自然发火条件 1399

第十一篇 矿井火灾安全防治工程技术改造 1399

第一章 煤炭自然发火机理 1399

第一节 概述 1399

一、煤自然发火定义 1399

四、自然发火基础理论研究现状 1400

一、煤自燃机理研究历史简介 1402

第二节 煤炭自燃机理 1402

三、煤自燃机理的主要研究方法 1403

二、煤自燃机理的主要研究内容 1403

四、主要研究成果及其应用 1404

一、煤自然发火的外部条件 1407

第三节 煤层自然发火危险指数评价 1407

二、煤自然发火的内部条件 1409

一、煤层最短自然发火期定义 1410

第四节 煤层最短自然发火期评价 1410

三、自然发火危险程度划分 1410

三、煤层自然发火期研究现状及趋势 1411

二、煤层自然发火期的预测方法 1411

第二章 矿井火灾监测及早期预测预报 1413

一、煤自然发火气体产物及其组成 1414

第一节 煤炭自然发火的标志气体指标及优选 1414

二、煤炭自然发火的标志气体及其指标 1416

三、煤自然发火的标志气体优选 1423

一、测温法 1424

第二节 预测预报自然发火的方法 1424

二、气体分析法 1426

一、外因火灾监测 1428

第三节 矿井火灾监测 1428

二、内因火灾监测——煤自然发火监测 1431

一、内因火灾防治 1435

第一节 概述 1435

第三章 矿井火灾防治技术 1435

二、外因火灾防治 1436

二、均压通风防灭火技术 1437

一、灌浆防灭火技术 1437

第二节 矿井自然发火(内因火灾)防治技术(一) 1437

三、阻化剂防灭火技术 1442

四、凝胶防灭火技术 1445

五、泡沫防灭火技术 1447

一、惰性气体防灭火技术 1453

第三节 矿井自然发火(内因火灾)防治技术(二) 1453

二、漏风检测及堵漏技术 1465

第四节 外因火灾防治技术 1472

一、阻燃胶带 1473

二、带式输送机火灾监测、自动灭火技术 1475

一、防火墙及其位置的选择 1476

第一节 火区密封技术 1476

第四章 火区的封闭、管理与启封 1476

二、防火墙的布置及封闭顺序 1477

三、火区快速封闭技术 1478

一、绘制火区位置关系图、建立火区卡片 1479

第二节 火区管理技术 1479

二、火区检查观测与日常管理 1481

一、加速火区火熄灭的技术 1482

第三节 火区启封技术 1482

二、判别火区火熄灭程度的标志气体 1483

三、判别火区火熄灭的条件 1485

四、火区启封 1486

一、钻孔布置 1491

第一节 煤层注水防尘技术 1491

第十二篇 矿井煤尘安全防治工程技术改造 1491

第一章 煤尘产生与扩散的控制技术 1491

二、封孔 1492

三、注水 1493

一、采煤机滚筒摇臂径向雾屏及液压支架探梁辅助喷雾降尘技术 1496

第二节 喷雾降尘技术 1496

二、采煤机高压外喷雾降尘技术 1497

三、采煤机负压二次降尘技术 1502

四、液压支架移架和放煤口放煤自动喷雾降尘技术 1505

一、附壁风筒控尘技术 1507

第三节 通风除尘技术 1507

二、湿式除尘器除尘技术 1509

三、袋式除尘器除尘技术 1511

第二章 粉尘浓度检测技术 1515

一、短时粉尘采样器 1516

第一节 粉尘采样器 1516

二、长周期粉尘采样器 1517

二、粉尘粒度分布及浓度测定仪 1518

一、β射线测尘仪 1518

第二节 测尘仪 1518

三、高浓度测尘仪 1519

第一节 概述 1521

第三章 矿井瓦斯煤尘爆炸隔(抑)爆技术 1521

一、PGS型隔爆水槽棚 1522

第二节 被动式隔爆技术 1522

二、KYG型快速移动式隔爆棚 1523

三、XGS型隔爆棚(容器) 1525

一、ZYB-S型自动产气式抑爆装置 1527

第三节 自动抑爆技术 1527

二、YBW-I型无电源触发式抑爆装置 1529

第一节 地下热水型水害形成机理分析 1535

第一章 矿井水害形成机理分析 1535

第十三篇 矿井水害安全防治工程技术改造 1535

第二节 机械潜蚀型水害形成机理分析 1537

第三节 裂隙型充水水害形成机理分析 1538

第四节 岩溶型突水水害形成机理分析 1538

第五节 构造型突水水害形成机理分析 1540

第二章 矿井突水系统分析 1542

第一节 矿井突水水源判别 1542

一、矿区各含水层水质特征 1542

二、模糊概率法的运用 1544

三、模糊贴近度法的运用 1547

第二节 矿井突水通道分析 1550

一、断层通道的特征分析 1550

二、节理通道特征分析 1551

第三节 矿井涌水量计算 1557

一、水文地质比拟法 1558

二、水均衡法 1559

三、数值模拟法 1561

第一节 含水层对矿井突水的控制作用 1565

一、含水层岩性、厚度对矿井突水的控制作用 1565

第三章 矿井突水控制因素 1565

二、含水层岩相对矿井突水的控制作用 1566

三、新生界覆盖层对矿井突水的控制作用 1567

四、岩溶的分带性对矿井突水的控制作用 1567

第二节 地质构造对矿井突水的控制作用 1571

一、河南省煤田构造特征 1571

二、褶皱构造对矿井突水的控制作用 1573

三、断层构造对矿井突水的控制作用 1575

四、重力滑动构造对矿井突水的控制作用 1579

第三节 自然地理条件对矿井突水的控制作用 1587

一、自然地理条件下的矿井突水 1587

二、特殊地理条件下的矿井突水 1589

一、国外防治水简介 1596

第一节 国内外矿井防治水技术 1596

二、国内防治水简介 1596

第四章 矿井突水综合防治技术 1596

第二节 河南省矿井防治水技术 1598

一、矿井水害防治现状 1598

二、矿井水害防治信息化前景 1599

第三节 矿井水综合利用展望 1602

一、矿井矿泉水综合利用 1602

二、矿井水同位素综合利用 1604

三、酸性矿井水综合利用 1607

四、矿井水综合利用实例 1611

五、矿井水综合利用措施 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