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建构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接受诗学 1
一、重建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可能性问题 1
二、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6
三、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基本特征 9
四、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现代意义 14
上编 发展篇 25
第一章 先秦接受诗学的早熟 25
引言 25
第一节 关于“献诗”、“采诗”、“引诗”和“论诗” 26
第二节 “诗言志”和“赋比兴”的接受理论 33
第三节 “观诗”、“用诗”和“说诗”的文学接受方式 37
结语 51
引言 54
第二章 两汉文学接受的异化 54
第一节 汉儒说《诗》的政教接受取向 56
第二节 汉儒说《诗》的“美”、“刺”理解模式 59
第三节 汉儒说《诗》的“比”、“兴”释义方法 64
结语 67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接受诗学的自觉 69
引言 69
第一节 葛洪的文学接受理论 71
第二节 刘勰“知音”的文学接受论 82
第三节 钟嵘的“滋味”说与“品第”的接受批评方法 106
结语 129
第四章 唐宋接受诗学的深化 131
引言 131
第一节 唐代“意境”论所蕴含的文学接受思想 132
第二节 朱熹以“涵泳”为中心的文学解读理论 144
第三节 宋人“妙悟”与“活参”的诗歌接受理论 160
结语 173
第五章 明清接受诗学的拓展 174
引言 174
第一节 金圣叹的小说戏曲接受理论 175
第二节 王夫之“读者以情自得”的诗歌接受理论 188
第三节 常州词派“比兴寄托”的说词方式 202
结语 215
下编 方式篇 219
第六章 “玩味”的文学接受方式 219
引言 219
第一节 “玩味”接受方式的三个理论层面 220
第二节 “玩味”接受方式的文化成因 237
第三节 “玩味”的接受方式与西方接受美学之比较 254
结语 267
第七章 “品评”的文学接受方式 268
引言 268
第一节 “品评”接受的艺术定位准则 270
第二节 “品评”接受的诗性言说方式 278
第三节 “品评”的接受方式与西方印象式批评之比较 290
结语 301
第八章 “释义”的文学接受方式 303
引言 303
第一节 “以意逆志”——偏于客观的文学释义方式 304
第二节 “诗无达诂”——偏于主观的文学释义方式 315
第三节 中西文学释义理论之比较 327
结语 336
主要参考书目 338
后记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