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史 2 大战前夕1939年》PDF下载

  • 购买积分:2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英)阿诺德·汤因比,维罗尼卡·M·汤因比编著;劳景素,复旦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译;靳文翰,周东辉校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7532769698
  • 页数:1029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编 导论&阿诺德·汤因比 1

第一章 1939年希特勒的机会 3

第一节 德国历史的嘲弄 3

第二节 两次大战之间的欧洲政治地图 5

第三节 欧洲小国的心理状态 16

第四节 俄国同西方的疏远 22

第二章 法国和英国对于捷克斯洛伐克消灭的反应 35

第一节 希特勒向西欧列强的挑战 35

第二节 法国的局势 36

第三节 英国的反应 45

(一)英国接受希特勒的挑战 45

(二)英国反应的不足之处 50

(1)英国自我暴露于被摧毁的危险之下 50

(2)1939年3月17日以后张伯伦内阁的心理状态 52

(3)议会和全国都继续不团结 66

第二编 西方国家试图组织对轴心国进一步侵略的抵抗&V·M·汤因比 83

第一章 西方国家对1939年3月15日事件的立即反应 85

第二章 对罗马尼亚的明显威胁 94

第三章 建立和平阵线的初次尝试(3月17—23日) 100

第四章 对波兰的威胁和英国的保证 111

第一节 波兰建议达成一项英波双边谅解 111

第二节 英国政府对波兰的临时保证 117

第三节 4月4—6日的英波伦敦会谈以及一项相互保证的协议 130

第五章 英法两国对希腊和罗马尼亚的保证 138

第一节 向希腊提供保证 138

第二节 关于给予罗马尼亚保证的主张 142

第三节 英法宣布给予希腊和罗马尼亚保证和这两个国家接受保证 149

第六章 英法两国与土耳其的谈判以及巩固并扩大巴尔干协约问题 154

第一节 导致5月12日英土声明的谈判 154

第二节 6月23日的法土声明 164

第三节 巩固巴尔干协约的尝试 166

(一)与保加利亚的关系 166

(二)南斯拉夫的立场和英土声明对巴尔干协约国的影响 175

第四节 英法土三国为缔结一项互助条约而进行协商(5—10月) 184

(一)政治问题 184

(二)军事、财政和经济方面的问题 196

第七章 英法两国在宣布给予保证后同被保证国家的关系 202

第一节 波兰 202

(一)政治和军事问题 202

(二)经济和财政问题 234

第二节 希腊 241

第三节 罗马尼亚 243

第八章 英国政府希望墨索里尼会约束希特勒 258

第九章 英国对德政策的双重路线 274

第三编 意大利&凯瑟琳·达夫 301

第一章 1939年3月15日之后意大利的反应 303

第二章 阿尔巴尼亚的被兼并 317

第一节 准备步骤 317

第二节 军事、政治和外交方面的行动 321

第三节 国际反响 328

第四节 意大利利用阿尔巴尼亚作为继续扩张的基地 345

第三章 意大利与德国的关系 349

第一节 钢铁公约的谈判 349

(一)1939年3月15日以前意德双方就缔约问题进行的接触 349

(二)1939年3月15日以后墨索里尼的思想状态 353

(三)德波两国关系紧张对意大利政策的影响 354

(四)4月15—16日的罗马会谈 357

(五)5月6—7日的米兰会谈 361

(六)钢铁公约的缔结 365

第二节 意德两国的关系,从钢铁公约到德苏条约 370

第三节 南蒂罗尔的公民投票 389

第四章 意大利同德、法、英以外各欧洲国家的关系(1939年4—8月) 398

第一节 同苏联的关系 398

第二节 同西班牙的关系 399

第三节 同东南欧的关系 403

第四编 德国 417

第一章 布拉格的后果(1939年3月) 419

第一节 最初的反应(3月15—17日) 420

第二节 德国对第一次英法两国的包围企图的反应 427

第三节 希特勒与他的盟国:匈牙利和意大利 436

第二章 下一个目标:同波兰的一种“还可容忍的关系”(3月21日—4月6日) 442

第一节 希特勒的问题 443

第二节 外交压力 448

第三节 波兰担心德国突然行动 457

第四节 德国对英国3月31日给予波兰保证的反应 461

第三章 悬而未决的一段时间(4月6日—5月23日) 467

第一节 波兰 467

第二节 西方国家 479

第三节 德国在东南欧和西班牙的反包围措施 484

(一)罗马尼亚 485

(二)希腊 486

(三)南斯拉夫 486

(四)匈牙利 488

(五)土耳其 490

(六)保加利亚 491

(七)西班牙 492

第四节 希特勒拒绝把他引到国际会议桌旁来的努力 495

(一)罗斯福4月14日的和平呼吁 495

(二)教皇4月20日的呼吁 498

第五节 希特勒同北方各国订立的互不侵犯公约 500

(一)斯堪的纳维亚国家 501

(二)波罗的海国家 502

第六节 轴心国同苏联的关系 503

第七节 轴心国同日本的关系 505

第四章 从5月23日开始的反波兰潮流 508

第一节 引言 508

第二节 德国准备战争 509

(一)希特勒同他的总司令们的5月23日秘密会议 509

(二)西线战争的可能性 511

(三)进攻波兰的军事准备工作 513

第三节 德国对西方国家和波兰的外交政策 516

(一)企图蒙蔽全世界的耳目 516

(二)希特勒拒绝调停并回避谈判 520

(三)力图使战争局部化并把责任全推在英国和波兰身上 524

第四节 但泽当地的事态发展 529

(一)军事局势 529

(二)纳粹的恫吓 534

(三)海关争端 540

(四)希特勒进行干预 546

第五节 波兰的孤立:德国同它的盟国、卫星国以及中立国家的交易 555

(一)大国 555

(1)俄国 555

(2)意大利 559

(3)日本 562

(二)东北欧和东欧的小国家 564

(1)芬兰和波罗的海国家 565

(2)卫星国:斯洛伐克、匈牙利和保加利亚 568

(3)“不可靠的”中立国: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 574

(三)土耳其 581

(四)结论 584

第五编 苏联 587

第一章 1939年初苏联的经济计划及其军事上的意义 589

第二章 斯大林3月10日的演说 591

第三章 莫洛托夫取代李维诺夫 596

第四章 俄德两国和解的背景 602

第五章 4月14日至5月31日的英法俄三国谈判:互惠问题 607

第六章 莫洛托夫5月31日的演说 624

第七章 一项英法苏三国互助公约的谈判(6月1日—8月4日) 626

第八章 德苏谈判(6月8日—8月12日) 655

第九章 派赴莫斯科的英法军事代表团(8月1—25日) 664

第十章 德苏公约及秘密议定书签订(8月14—24日) 686

第十一章 苏联批准公约 699

第六编 欧洲和平的最后10天&P·E·贝克 703

第一章 伦敦:柏林 705

第一节 英国对德苏公约的反应 705

第二节 张伯伦和希特勒互换照会(8月22—23日) 707

第三节 戈林召见达勒鲁斯 712

第四节 重新召开议会(8月24日) 713

第五节 总理府会议(8月24—25日) 715

第六节 希特勒向英国作最后一次建议 717

第七节 柏林(8月25日) 719

第八节 德国准备战争 724

第九节 英国答复希特勒的“最后建议” 726

第十节 希特勒要求波兰的全权特使于24小时内到达 731

第十一节 德国向波兰提出的十六点建议 738

第十二节 德国发动进攻(9月1日) 743

第十三节 英法两国发出最后警告 745

第十四节 最后通牒 749

第二章 巴黎 754

第一节 对德苏公约的反应 754

第二节 法国军事上毫无准备 756

第三节 博内决心要保持和平 760

第四节 达拉第和希特勒的信件往返(8月25—27日) 762

第五节 法国准备战争 765

第六节 最后通牒 767

第三章 华沙 771

第四章 罗马 777

第一节 对德苏公约的反应 777

第二节 墨索里尼的犹豫不决 779

第三节 意大利的不插手介入:希特勒同墨索里尼互换信件(8月25—27日) 781

第四节 墨索里尼建议召开一次会议 787

第五章 中立国的立场 799

第一节 低地国家 800

第二节 斯堪的纳维亚、瑞士和西班牙 805

第六章 最后的和平呼吁 808

第七编 美利坚合众国&康斯坦斯·霍华德 813

第一章 美国外交政策的日标和局限性 815

第二章 对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尔巴尼亚的反应 818

第三章 围绕美国的外交政策和中立法进行的斗争 824

第四章 对日本侵略行为的反应 834

第五章 重整军备计划和西半球的防务 841

第六章 最后一个月 852

第八编 远东&F·C·琼斯 857

第一章 中日战争的继续 859

第二章 日本人对外国租界施加压力 868

第三章 苏联与日本的关系 904

第四章 日本和轴心国家缔结军事同盟的谈判的夭折 912

第一节 反共公约(1936—1937年) 912

第二节 1938年德日两国为缔结一项军事同盟而进行的谈判 915

第三节 在日本政府内部以及日本与轴心国之间引起争论的一些问题 918

第四节 1939年的事态发展 920

第九编 从慕尼黑危机到战争爆发这一期间英法两国的重整军备&奇尔斯顿子爵 937

第一章 1938年9月30日和1939年9月3日的军备和防务措施平衡表 939

第一节 空中 940

第二节 地面 943

第三节 海上 948

第四节 民防系统 953

第五节 防空部队 956

第二章 重整军备进展缓慢的政治原因 958

第一节 顽固的绥靖思想 958

第二节 英国议会中的反对派 965

第三节 法国试图提高劳动生产率时遇到的阻力 970

第四节 重整军备最后阶段中的财政困难 972

第三章 工艺技术的落后 978

第一节 工业和军需供应系统的改组缓慢 978

第二节 与德国空中力量竞争的失败 985

第三节 战略多变和互不协调对武器类型不良影响 995

(一)空中 995

(二)地面 1001

索引 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