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程宏 1
前言 1
第一部分 导论 传媒监督与隐性采访 3
一、“暗访”、“秘拍”案例分析 3
(一)国内案例 4
1.“3·15”晚会曝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4
2.《每周质量报告》曝光食品卫生监督中发现的问题 8
3.《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与暗访秘拍 12
(二)国外案例 18
1.BBC揭露英国移民部门人员的非法行为 18
2.印度电视台揭露腐败交易事件 20
3.BBC揭露国际申奥活动中的金钱交易 23
4.《60分钟》的历史经验 27
5.ABC调查食狮公司的诉讼 31
二、大众传媒的新闻监督与隐性采访 34
(一)国外的调查报道 35
1.美国的经验 35
2.英国的经验 39
(二)中国的媒介监督 44
1.舆论监督“兴盛”的中国环境 44
2.中国“舆论监督”的几个特点 47
3.电视暗访的中国环境 50
三、对“暗访”和“秘拍”的概念辨析 54
(一)暗访秘拍观点分歧 55
(二)概念繁复谈“暗访” 58
1.隐性采访的概念含义 58
2.消极方式和积极方式 60
3.暗访与秘拍 62
(三)形形色色话“偷拍” 63
1.泛化的“偷拍” 64
2.有争议的“偷拍” 68
(四)暗访秘拍与人权保护 73
1.对“侵入”、“闯入”的法律规定 74
2.对暗访和秘拍的传媒政策 75
(一)暗访在新闻采访中的地位 77
四、新闻采访与法规政策 77
(二)关于新闻暗访的伦理和政策 79
第二部分 观点 对隐性采访的伦理思考 85
一、康德的“绝对命令” 85
(一)“从义务出发”、甚至是“为义务而义务”的道义论伦理 85
1.幸福是对德性的意识,是须完成的责任 85
2.责任不是个经验概念,本身就是一个自明的普遍观念 85
3.责任以毫无利己之心的先天的道德规律为基础 85
4.判断一种行为之是否道德,应看它是否出自无功利的义务感 86
5.“绝对命令”是无条件的 86
6.普遍法则 86
(二)借用康德的眼睛看隐性采访 87
(三)康德的彻底的道义论在隐性采访领域失灵 88
二、各种功利主义理论 89
(一)致力于为最大多数的人寻求最大的幸福 89
1.行为的功利性效果是决定行为善恶特性的唯一标准 89
2.从善的总量增减来谈社会正义 90
3.消除了利己的快乐主义那种强烈的个人性和主观性 90
4.斯马特的行动功利主义与布兰特的准则功利主义 90
(二)斯马特与布兰特如何看隐性采访 91
(三)功利主义的窘境 92
三、隐性采访的伦理选择 95
一、暗访与正义——记者的视角 100
第三部分 访谈 观点的“广场” 思想的碰撞 100
李文学:中国市场的监督与规范需要隐性采访 101
曲长缨:隐性采访可用,但不能滥用 106
陈响园:隐性采访——重在实现正义 109
石野:纸媒体记者暗访更具危险性 114
二、秘拍与自律——记者的反思 119
张洁:新闻记者要审慎使用偷拍 120
王壮:暗访不能作为节目的生命线 124
何抒玟:暗访——并非必然手段 127
李大同:隐性采访——不能说不需要 132
三、道义与动机——学者的审慎 137
龚群:暗访——不等于手段恶劣 138
周孝正:记者是人民的眼睛 145
喻国明:暗访——只是采访手段 147
周汉华:要一分为二看待隐性采访 163
周泽:隐性采访——在法律和道德之间 167
四、尺度与范畴——学者的考量 172
崔卫平:隐性采访要有底线 173
王东成:在法律和正义的名义下 178
徐友渔:偷拍的制度监督和程序监督至关重要 182
陈卫星:隐性采访与社会秩序的冲突 185
魏永征:偷拍暗访——权利的冲突与“退缩” 190
五、近期与长远——学者的警示 197
何怀宏:隐性采访——义务的冲突 198
毛寿龙:偷拍须慎行 202
贺卫方:隐性采访——“毒树之果” 205
徐迅:获取新闻素材的手段同样需要真实 210
孙立平:媒体新生态的作用——为弱势群体争取利益 220
第四部分 附录 225
附录一 隐性采访:法律意识与行为规范研究课题演示会 225
附录二 印度记者偷拍政坛腐败所引发的争论 254
附录三 美国调查性新闻记者和编辑协会支持美国广播公司上诉食狮案件的申诉书(摘要) 266
附录四 “英国广播公司(BBC)2005年编辑指南”中有关隐私权的规定 276
主要参考资料 288
后记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