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德意志共和国(魏玛共和国)初期的内外危机(1919—1923年) 1
一、德国接受《凡尔赛和约》 1
1.协约国和与之联合的各国政府致德国政府的照会(1919年6月16日) 1
2.德国总理鲍尔在国民制宪会议上的讲话(节录)(1919年6月22日) 2
3.关于德国接受和约的来往照会 3
4.《凡尔赛和约》(1919年6月28日) 5
二、卡普兵变 5
1.卡普声明(1920年3月13日) 5
2.全德工会联合会等工会关于举行总罢工的号召书(1920年3月13日) 7
三、德国和俄国《拉巴洛条约》 8
1.德国外交部新闻署给热那亚德国代表团的通知(1922年4月13日) 8
2.英法等西方国家致德国的照会(1922年4月18日) 9
3.法国总理普恩加莱给法国驻伦敦大使的信(1922年5月2日) 9
4.《拉巴洛条约》(1922年4月16日) 9
四、鲁尔危机 10
1.德国总统和德国政府发布《告德国人民》号召书(1923年1月11日) 10
2.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和马克暴跌 12
3.《道威斯计划》(1924年4月9日) 13
4.法国、比利时和德国政府关于鲁尔撤军问题互换照会(1924年8月16日) 14
五、1923年的革命危机 15
1.汉堡西夫贝克区临时行动委员会发布《告西夫贝克人民》号召书(1923年10月23日) 16
2.台尔曼:《汉堡起义的教训》(节录) 17
3.关于禁止莱因河以东的巴伐利亚地区共产党一切活动的法令(1923年11月11日) 17
4.关于禁止莱因河以东的巴伐利亚地区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出版刊物的法令(1923年11月11日) 17
六、希特勒的“啤酒店暴动”(1923年11月8—9日) 18
1.历史学家冯·米勒关于希特勒“啤酒店暴动”的叙述(1923年11月8日) 18
2.巴伐利亚邦警察局的官方报告(1923年11月8日) 19
3.巴伐利亚邦警察局就暴动事件给“调查委员会”的报告(1923年11月9日) 21
4.德国政府《告德国人民书》(1923年11月9日) 23
第二部分 相对稳定和经济发展时期的德国(1924—1929年) 24
一、美英法等国家关于德国贷款的决定(1924年10月10日) 24
二、德国共产党的行动纲领(1924年4月10日) 24
三、兴登堡当选为德国总统 27
1.德国共产党就兴登堡当选为德国总统致全德工会联合会领导人和社会民主党领导人的公开信(1925年4月27日) 27
2.兴登堡的胜利赋予我们继续战斗的使命(1925年5月2日) 30
四、纳粹党发展为全国性组织 33
1.卢德克关于希特勒决定采取议会道路的叙述(1924年) 33
2.希特勒发表《告前纳粹党人》的号召书(1925年2月26日) 34
3.希特勒给冲锋队队长冯·普菲费尔的信(1926年11月1日) 35
4.希特勒关于冲锋队的命令(1926年11月1日) 37
五、《洛迦诺公约》 38
1.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和意大利五国《相互保证条约》(1925年10月16日) 38
2.德国外交部长斯特莱斯曼致前王储的信(节录)(1925年9月7日) 38
3.恩斯特·台尔曼在德国国会上揭露《洛迎诺公约》的实质(1925年11月24日) 39
六、1924—1928年德国经济统计表 40
第三部分 德国三十年代初期的经济危机和政局动荡(1930—1933年) 43
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的失业人数 43
二、哈尔茨堡会议 44
1.英国驻柏林大使霍勒斯·朗博尔德关于哈尔茨堡会议的报告(1931年10月14日) 45
2.哈尔茨堡阵线决议(节录)(1931年10月1日) 46
三、布吕宁政府垮台 46
1.格罗纳将军关于政府在禁止冲锋队问题上矛盾的日记(1932年4月) 47
2.格罗纳将军关于布吕宁失去兴登堡总统信任的叙述(1932年5月) 48
3.戈培尔关于布吕宁下台的日记(1932年5月) 48
四、德国共产党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斗争 50
1.柏林—勃兰登堡反法西斯统一大会的宣言(1932年7月12日) 51
2.台尔曼在德国共产党会议上的讲话(1932年10月) 52
五、兴登堡总统任命希特勒为总理(1933年1月30日) 52
1.科隆银行家施罗德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上的陈述 53
2.前德国总统府国务秘书奥托·迈斯纳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上的陈述 55
3.德军将领哈默施泰因关于希特勒上台的笔记(1935年) 57
六、附表 59
表1.1919—1933年共和国历届议会选举的结果 59
表2.1919—1933年共和国历届政府的组成及政府首脑的变迁 60
第四部分 纳粹政府的建立(1933—1934年) 62
一、1933年3月5日的国会选举 62
1.冯·施尼茨勒关于希特勒对实业家讲话的叙述(1933年2月20日) 62
2.威廉·皮克在竞选大会上的讲话(节录)(1933年2月23日) 63
二、纳粹政府的法西斯恐怖 64
1.盖世太保头目鲁道夫·迪尔斯在战后回顾“国会纵火案”(节录)(1933年2月17日) 64
2.纳粹党报《人民观察家》关于建立达豪集中营的报道(1933年3月21日) 67
3.“红色救援会”关于在法西斯恐怖下蒙难者的不完全统计(1933—1935年) 67
三、纳粹政府的反犹政策 68
1.美国领事拉夫尔·巴瑟关于纳粹党人迫害犹太人的报告(1933年春) 68
2.纳粹政府教育部关于禁止犹太儿童上学的通令(1935年9月10日) 69
四、新国会授予纳粹政府“权力法”(1933年3月24日) 69
1.1933年3月7日的内阁会议(节录) 70
2.希特勒关于“授权法”的声明(1933年3月23日) 71
3.“授予纳粹政府权力法”(1933年3月24日) 71
五、纳粹政府取缔其他政党和工会组织 72
1.纳粹政府关于对社会民主党禁令的官方说明(节录)(1933年6月22日) 72
2.关于禁止建立新政党的法律(1933年7月14日) 73
六、对罗姆和冲锋队的“清洗”(1934年6月30日) 74
1.肯普卡在战后叙述希特勒逮捕罗姆和其他冲锋队领导人的经过(1934年6月30日) 74
2.慕尼黑施塔德尔海姆监狱长关于罗姆被杀的记载(1934年7月1日) 78
七、希特勒独裁政权的确立 79
1.纳粹政府关于德国最高首脑的法律(1934年8月1日) 79
2.纳粹德国法律协会领导人弗兰克谈关于希特勒的权力(1938年) 79
第五部分 纳粹德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1933—1939年) 81
一、希特勒强化其政权 81
1.关于调整德国各邦的第2号法令(1933年4月7日) 81
2.关于“重建国家”的法律(1934年1月30日) 82
二、关于重新编制文职人员的法律(1933年4月7日) 83
三、希特勒关于党卫军的命令(1934年7月20日) 85
四、关于盖世太保的普鲁士法令(1936年2月10日) 86
五、纳粹政府加强思想领域的控制 87
1.戈培尔谈“宣传部”的任务 88
2.弗里茨·森格尔对“德国政府新闻发布会”的评论 88
3.美联社驻柏林分社社长路易斯·帕·洛克纳关于纳粹党人焚书的报道(1933年5月10日) 89
4.纳粹政府关于全国文化协会的法令(1933年9月22日) 90
5.国家内政部长威廉·弗里茨关于学校实行“希特勒式敬礼”的命令(1934年12月18日) 91
六、希特勒青年团 92
1.希特勒在纳粹党纽伦堡集会上的讲话(1935年9月) 92
2.纳粹政府关于希特勒青年团的法令(1936年12月1日) 93
七、德国共产党反对纳粹政府的斗争 93
1.恩斯特·台尔曼在德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上的讲话(1933年2月7日) 94
2.德国共产党布鲁塞尔宣言(节录)(1935年10月) 94
第六部分 纳粹政府的经济政策和重新武装(1933—1939年) 96
一、克虏伯·冯·博伦就设立“希特勒基金会”致国家银行总裁希尔马·沙赫特的信(1933年5月29日) 96
二、纳粹政府的“创造就业计划” 97
1.纳粹政府关于“减少失业法”(节录)(1933年6月1日) 97
2.附表:1933—1939年每月月底的失业人数 99
三、希特勒关于“德国劳工阵线”的法令(1934年10月24日) 99
四、纳粹政府初期沙赫特的财政和经济政策 102
1.埃米尔·普尔战后向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叙述纳粹政府初期筹集重新武装资金的办法 102
2.沙赫特的“新计划”(节录)(1934年9月) 103
五、纳粹政府颁布“国防法”(1935年3月16日) 104
1.纳粹政府关于颁布“国防法”的公告(1935年3月16日) 104
2.德国共产党关于纳粹政府颁布“国防法”的声明(1935年3月20日) 105
六、英德“海军协定”(1935年6月18日) 105
1.英德关于海军问题的谈判 106
2.英国外交大臣霍尔与德国特命全权大使里宾特洛甫互换照会(1935年6月18日) 107
七、希特勒的“四年计划” 107
1.希特勒关于“四年计划”的备忘录(节录) 108
2.戈林传达“四年计划”的内阁会议记录(1936年9月4日) 108
3.希特勒关于实施“四年计划”的命令(1936年10月18日) 110
4.附表:“四年计划”的战略物资生产 111
八、德国国防经济参谋部领导人奥格尔格·托马斯将军关于德国重新武装的讲话(节录)(1939年5月24日) 112
九、纳粹德国经济统计表 116
第七部分 纳粹德国的对外侵略政策(1933—1939年) 119
一、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的对外政策目标 119
二、德国步兵团司令利布曼将军关于希特勒对将领们第一次讲话的记录(1933年2月3日) 122
三、纳粹德国关于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的备忘录(1936年3月7日) 123
四、德日意轴心国的形成 125
1.德国和日本签订《反对共产国际条约》(1936年11月25日) 125
2.德国和日本签订《秘密附加协定》(1936年11月25日) 126
3.德日意《罗马议定书》(1937年11月6日) 126
4.德日意《三方条约》(1940年9月27日) 128
五、霍斯巴赫备忘录(节录)(1937年11月10日) 128
六、吞并奥地利 132
1.德国外交部致德国各驻外使馆和领事馆电(1938年2月16日) 133
2.德国外交部致德国驻英国大使电(1938年3月10日于柏林) 134
3.希特勒关于“奥托”军事行动方案的第一号指令(节录)(1938年3月11日) 135
4.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致德国各驻外使节电(1938年3月14日) 135
七、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136
1.希特勒关于消灭捷克剩余部分的军事命令(1938年10月21日) 136
2.德国外交部国务秘书魏茨泽克致德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公使电(1939年3月15日于柏林) 137
3.希特勒关于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的法令(1939年3月16日) 138
八、德苏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8月23日) 141
九、入侵波兰,点燃欧洲战火 141
1.希特勒在国会上的讲话(节录)(1939年4月28日) 142
2.英国驻波兰大使肯纳德致英国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电(1939年8月26日于华沙) 145
3.希特勒关于对波兰战争的第1号命令(1939年8月31日) 146
4.希特勒“告国防军书”(1939年9月1日) 146
译名对照表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