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概念界说 1
一、“近代”与“现代”:概念辨析 1
二、教会、国人、外国人所办及中外合办私立大学 2
三、私立大学相关概念的界定 4
第二节 私立大学: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特殊研究视角 5
一、中国最早的现代高等教育机构:外来侵略性大学 5
二、宗教性大学:中国人最早接纳的私立高等教育机构 6
第三节 近代中国人的私学观 9
一、社会私学观:充分肯定私人办学权利 9
二、政府私学观:民治教育与他山之石 13
一、背景:传教策略、清廷政策、社会嬗变与国人观念 18
第一节 产生背景与发展状况 18
第二章 1879—1900:西方传教士所办私立大学 18
二、状况:“只不过打下了一个基础” 24
第二节 办学特点与积极作用 29
一、美国人创办、规模小与影响弱 29
二、西学、西语、体育与教科书 32
三、中国教育体制新旧更替的推进力量 38
第三章 1900—1912:各类私立大学纷至沓来 44
第一节 中外所办世俗性私立大学异军突起 44
一、国人私立大学产生背景与基本状况 44
二、外国人所办和中外合办私立大学办学情形及其特点 50
第二节 教会大学日益扩张 53
一、扩张原因与发展概况 53
二、特点:国外注册、留学预备、女子教育和社会认同 59
一、继承并发展古代帝王鼓励私学政策 66
第三节 清廷鼓励:私校兴起的政策背景 66
二、默认与扶助国人和洋人私立大学 68
第四节 各类私立大学的不足与功绩 72
一、中外所办世俗性私立大学:不足与贡献 72
二、教会大学:问题、地位与积极作用 75
第四章 1912—1927:新的机遇 78
第一节 新政体下的军阀混战与政府政策 78
一、政体新旧更替和军阀混战的契机 78
二、北洋政府政策:扶持、鼓励与放任 82
第二节 国人掀起创办私立大学热潮 92
一、背景:政局、思潮、社会支持与教育主权 92
二、兴学热潮与若干知名学校 101
三、陈嘉庚倾资兴办厦门大学 114
一、形成体系与初入中国教育体制 117
第三节 教会大学繁荣兴旺 117
二、办学特点:中国教师、提高质量与特色专业 125
三、办学经费:洛氏与霍氏两大财东 131
四、北京协和:高起点的办学方针与设备设施 137
第四节 两类私立大学特色与地位 141
一、别具一格的道德培养 141
二、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据显著地位 147
第五章 1927—1937:长足进步 150
第一节 进步背景:南京国民政府政策 150
一、政策出台的时代特征 150
二、强迫立案:前提、措施与配套管理 152
三、专款与重金奖助 159
四、法规建设、严格视导与产权归属 167
五、教会大学政策 173
一、办学状况与办学模式 175
第二节 国人私立大学办学概说 175
二、经费运筹:学费、资本家与贷款 185
三、办学特色:精神立于物质之上 191
四、名校南开之谜底:品牌、经费、师资、理念与校长 202
第三节 教会大学质量水平 213
一、持续发展与水平上升 213
二、经费特色:来源多元化 221
三、办学特点:增强实力、中国化及与政府合作 231
四、名校燕京解析:经济实力、文化多元、效率、特色与校长 242
第四节 各类私校教学管理及其长足进步 253
一、教会大学教学管理:控制在校生总量与宽进严出 253
二、国人私立大学教学管理:严肃考试与学生作息制度 257
三、各类私立大学长足进步 260
一、战初损失后的有利社会环境 265
第一节 抗战时期有利的环境与政府政策 265
第六章 1937—1949:持续扩张 265
二、南京政府政策之一:非常时期物质资助 272
三、南京政府政策之二:扶助与严加管理双管齐下 276
第二节 国人私立大学数量规模增扩 281
一、数量增加与规模扩大 281
二、新增学校及其创办背景 290
三、立信会计专科:后来居上者的成功奥秘 295
第三节 教会大学发展状态不亚于战前 298
一、战时状况:损失的年代也有扩张 298
二、战时特点:成为中国大学与世俗化 303
三、战后状况:发展势态甚至超过战前 307
四、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教育机关历史最悠久者 310
五、管理特征:校际合作、复杂权力架构与国外产权 315
第四节 两类私立大学共性特征 328
一、经费概说:总况、难言之隐与“穷”之根源 329
二、经费运筹:国外资金、经营资金、校友与华侨 341
三、管理特征一:校董会、校友参政和校园家庭化 354
四、管理特征二:高效率与校长全身心投入 367
第五节 两类私立大学独特贡献 373
一、沦陷区内弦歌不辍 374
二、服务西南乡村与孵化新的私校 376
第七章 1949—1953:消亡 382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私立大学曲折经历 382
一、各类私立大学命运:从维护到改造 382
二、教会大学:朝鲜战争前后的量变与质变 390
第二节 院系调整:私立大学消亡 401
一、院系调整与私立大学终结 402
二、院系调整及其取消私校论说 406
一、营造多元化高等教育系统 410
第一节 各类私校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410
第八章 近代中国私立大学总体评价 410
二、增加高等教育资源总量 415
三、形成高等教育竞争机制 417
四、教育政治化转向教育社会化的推进力量 419
第二节 国人私立大学贡献与弊端 424
一、扩大教育规模、特殊类型教育与弥补空缺 424
二、推进变革、彰显个性与面向社会 430
三、办学水平较低、脆弱、“学店”与官学化 438
第三节 教会大学优势与局限 447
一、国际性、稳定性与部分学科的领先地位 448
二、贵族化、办学水准与文化融合的局限性 452
附录1 参考文献 456
附录2 近代中国各类私立大学一览表 466
后记 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