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 电影表演卷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会军主编;陈浥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106023337
  • 页数:42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之一种,全书按照不同的历史阶段介绍了中国电影表演的特点和成就突出的影片及演员,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可供影视表演从业人员、学生作教材使用。艺术理论类图书。

总序 1

导言 7

第一章 建国前的中国电影表演(1905—1949) 1

第一节 1905—1932年默片时代的中国电影表演 1

一、1905—1932年中、外历史环境和电影表演进程 1

(一)默片时期电影表演的萌芽:1905—1909年(戏曲表演占主导地位) 3

(二)默片时期电影表演的探索 4

(三)默片时期电影表演的发展 10

(四)默片时期电影表演的成熟 11

二、默片阶段的表演艺术在中国电影表演史的作用 12

三、默片阶段的重点影片、主要表演艺术家和表演分析 14

(一)谭鑫培与《定军山》 14

(二)郑正秋的《难夫难妻》与《庄子试妻》 15

(三)王汉伦和《孤儿救祖记》 16

(四)善于舞步、戏路开阔的宣景琳 18

(五)“放荡女人”杨耐梅 18

(六)电影圈里一位被称为“最规矩的演员”及“悲旦”雅号的——丁子明 19

(七)享誉中国的“影后”——胡蝶 20

(八)阮玲玉和她的默片杰作《神女》 22

第二节 1933—1936年的中国电影表演 27

一、左翼电影出现的背景 27

二、30年代左翼电影的主要艺术成就 30

(一)现实主义表演观的兴起 30

(二)追求表演的真实性 31

(三)在现实主义和“影戏”表演观念的交织中探索 31

(四)多种表演风格相交融 32

(五)戏剧与电影表演方法的共同演进 32

三、重点影片和演员的介绍 33

(一)《三个摩登女性》与金焰 33

(二)《狂流》与龚稼农 36

(三)《姊妹花》《渔光曲》与胡蝶、王人美 37

(四)《大路》与陈燕燕 40

(五)《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与赵丹、周璇、赵慧琛 42

(六)洪深及其影剧创作 48

第三节 1937—1949年的中国电影表演 49

一、中、外历史环境和电影表演进程 49

(一)1937—1949年的世界电影 49

(二)1937—1949年的中国电影 52

二、本阶段电影表演在发展史上的作用及其优势与不足 60

(一)影戏民族表演传统的完善与推进 60

(二)对现实主义“体验派”表演风格的认同与深化 61

(三)对现实主义各种表演风格和流派的广收博采 63

(四)对民族风格的电影表演进一步探索 64

三、本阶段的重点影片、主要表演艺术家介绍和表演分析 65

(一)《保卫我们的土地》与舒绣文、魏鹤龄 65

(二)《八百壮士》与陈波儿、袁牧之 67

(三)《木兰从军》与欧阳予倩、陈云裳、梅熹 69

(四)《塞上风云》与黎莉莉、周伯勋 72

(五)《松花江上》与张瑞芳、金山 73

(六)《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郑君里、白杨、陶金 75

(七)《假凤虚凰》与石挥、李丽华 79

(八)《太太万岁》与蒋天流、张伐、韩非 81

(九)《万家灯火》与上官云珠、蓝马 83

(十)《小城之春》与韦伟、李纬 85

(十一)《国魂》与刘琼、袁美云、顾也鲁 87

(十二)《乌鸦与麻雀》与赵丹、吴茵、孙道临、奇梦石 89

(十三)《三毛流浪记》与世界四大童星之一的王龙基 91

(十四)《丽人行》与新星黄宗英、秦怡 92

第二章 “十七年”中的中国电影表演(1949—1966) 96

第一节 新中国电影的初盛景观 96

一、概述 96

(一)新电影指导思想的确立 96

(二)蓬勃发展的创作态势 97

二、经典影片及表演艺术家简介、表演艺术赏析 98

(一)新中国产业工人形象塑造的开山之作——《桥》 98

(二)《六号门》 101

(三)市民群像的雕刻——《龙须沟》 103

第二节 塑造新中国农民形象的先河 106

一、概述 106

二、经典影片及表演艺术家简介、表演艺术赏析 107

(一)《农家乐》 107

(二)《葡萄熟了的时候》 108

第三节 走向新中国的知识分子形象 110

一、概述 110

二、经典影片及表演艺术家简介、表演艺术赏析 110

(一)《民主青年进行曲》 110

(二)《思想问题》 111

(三)《走向新中国》 113

第四节 战地银花分外香 114

一、概述 114

二、经典影片及表演艺术家简介、表演艺术赏析 114

(一)《中华女儿》 114

(二)《赵一曼》 116

(三)《翠岗红旗》 118

(四)《南征北战》 120

第五节 私营电影厂艺术的光彩 124

一、概述 124

二、经典影片及表演艺术家简介、表演艺术赏析 125

(一)《我这一辈子》 125

(二)《关连长》 128

第六节 新中国电影的再度繁荣 131

一、概述 131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31

(二)繁花似锦的电影创作新局面 131

二、经典影片及表演艺术家简介、表演艺术赏析 132

(一)革命战争片的新突破——《董存瑞》《上甘岭》《平原游击队》 132

(二)喜剧意识的觉醒——《新局长到来之前》 142

(三)闪耀现代文学名著的光彩——《祝福》 145

(四)新中国电影的一抹温柔——《柳堡的故事》 147

(五)女性题材的革命战争影片——《党的女儿》 149

(六)惊险的革命斗争题材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 151

第七节 难忘的1959年 154

一、概述 154

(一)历史发展概况 154

(二)电影表演上的特点 155

(三)存在的不足 158

二、经典影片及表演艺术家简介、表演艺术赏析 158

(一)《老兵新传》 158

(二)《风暴》 160

(三)《今天我休息》 162

(四)《林家铺子》 164

(五)《林则徐》 166

(六)《聂耳》 168

(七)《青春之歌》 170

(八)《五朵金花》 173

(九)《万水千山》 174

(十)《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176

(十一)《战火中的青春》 178

(十二)《回民支队》 181

(十三)《战上海》 183

(十四)《海鹰》 185

(十五)《冰上姐妹》 187

第八节 曲折的60年代前中期(1960—1966年) 189

一、概述 189

(一)历史发展概况 189

(二)“百花奖”的创立 190

(三)表演艺术特点 191

(四)存在的不足 196

二、经典影片及表演艺术家简介、表演艺术赏析 197

(一)《革命家庭》 197

(二)《红旗谱》 199

(三)《刘三姐》 201

(四)《暴风骤雨》 204

(五)《红色娘子军》 206

(六)《甲午风云》 210

(七)《魔术师的奇遇》 212

(八)《李双双》 213

(九)《哥俩好》 216

(十)《女理发师》 217

(十一)《锦上添花》 218

(十二)《早春二月》 220

(十三)《红日》 223

(十四)《小兵张嘎》 225

(十五)《农奴》 226

(十六)《野火春风斗古城》 227

(十七)《阿诗玛》 229

(十八)《英雄儿女》 230

(十九)《舞台姐妹》 233

(二十)《烈火中永生》 235

第三章 “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表演(1966—1976) 238

第一节 “文革”时期电影的特殊景观 238

一、秋风萧瑟——“文革”时期的电影 239

二、“三突出”的创作原则是样板戏的“精髓” 241

三、是“万马齐喑”还是“百花齐放” 242

四、“文革”电影中被禁锢的亮色 243

第二节 “样板戏”电影的特点 245

一、“样板戏”电影的政治背景 246

二、工农兵、英雄人物、红色人物的基调 247

三、以革命的名义而无艺术的彻底革命性 248

四、永远令人思索不尽的“样板戏” 250

五、“样板戏”电影与国家意识形态 251

第三节 “文革”期间电影作品简介 252

一、八大“样板戏”简介 252

(一)《红灯记》 252

(二)《智取威虎山》 253

(三)《沙家浜》 253

(四)《奇袭白虎团》 254

(五)《龙江颂》 254

(六)《海港》 255

(七)《平原作战》 256

(八)《杜鹃山》 256

二、“文革”期间故事片电影简介 257

(一)《青松岭》 257

(二)《艳阳天》 259

(三)《战洪图》 262

(四)《创业》 264

(五)《侦察兵》 265

(六)《渡江侦察记》 266

(七)《火红的年代》 268

(八)《平原游击队》 271

(九)《闪闪的红星》 272

(十)《向阳院的故事》 274

(十一)《春苗》 275

(十二)《决裂》 277

(十三)《海霞》 278

(十四)《金光大道》(上集) 281

(十五)《第二个春天》 283

(十六)《南海长城》 285

(十七)《难忘的战斗》 287

(十八)《年青的一代》 289

(十九)《沸腾的群山》 290

第四章 中国电影表演理论篇 292

一、表演艺术的演变和存在 292

二、舞台表演艺术的几个发展阶段 296

三、早期重要表演理论家及其观点 298

(一)洪深与《电影戏剧表演术》 298

(二)袁牧之与《演剧漫谈》 306

(三)章泯与《导演与演员》 307

(四)郑君里与《角色的诞生》 311

(五)陈卓猷与《演员创造论》 317

四、电影的传人使表演艺术进入了电影时代 329

五、新时期重要电影表演理论家及其观点 337

(一)邵牧君与《为本色表演证明》 337

(二)林洪桐及其电影表演艺术观点 340

(三)钱学格及其电影表演艺术观点 346

(四)张仲年及其电影表演艺术观点 349

(五)齐士龙及其电影表演艺术观点 351

(六)李冉冉、马精武、刘诗岳、张建栋等的电影表演艺术观点 360

附:本章人物简介 362

附录:国产主要影片、主创人员表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