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给药新剂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俊民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117081783
  • 页数:589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现代药物制剂技术丛书》之一,主要介绍经皮给药制剂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内容权威、实用、系统,可为从事药物制剂专业的药学科研、生产、教学等人员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第一章 药物经皮传递系统 1

一、历史回顾及面临的挑战 1

二、相关术语 3

三、经皮传递系统在医疗应用上的优势 3

四、发展经皮传递系统的经济价值 4

五、国外市场情况 5

六、贴剂的结构类型 7

七、新的物理技术 10

八、各种提高药物经皮转运技术的结合应用 11

第二章 皮肤的屏障功能和通透功能 16

第一节 皮肤结构 16

一、皮肤表面 17

二、角质层 17

三、活性表皮 19

七、皮肤附属器 20

六、皮下组织 20

四、真皮和表皮结合处 20

五、真皮 20

第二节 表皮的解剖学和超微结构 21

一、角层细胞 22

二、细胞间脂质 23

三、屏障功能 23

一、皮肤的水化 24

二、温度 24

第三节 影响角质层经皮通透性的生物学因素 24

三、皮肤条件 25

四、皮肤代谢 26

五、皮肤部位 28

六、血液供应 29

七、皮肤微循环的属性对药物在皮肤配置的影响 30

八、种属差异 31

第四节 药物的经皮传递和皮下组织的经皮吸收过程 32

一、经皮给药的局部通透性 33

二、非甾体抗炎药吡罗昔康的局部应用传递的文献报道 37

三、促进药物向深层组织通透的方法 39

第五节 局部给药在皮下组织中传递的讨论 41

第三章 皮肤的特性及研究方法 48

第一节 皮肤的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48

一、人体角质层的屏障功能测定 48

二、角质层的再生速度的测定 50

三、皮肤的力学特性测定 51

四、皮肤表面脂质测定 52

五、皮肤血流速度 54

六、皮肤的温度的测定 55

七、皮肤的光谱学 56

第二节 反射光谱在皮肤特性表征中的应用 57

一、反射光谱仪器 57

二、皮肤光学特性 59

三、数据分析技术 60

四、在体反射光谱目前研究状况 61

五、测定的注意事项 62

第三节 物理方法研究皮肤角质层的通透性 63

一、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63

二、电子自旋共振法(ESR) 64

三、傅利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 66

四、激光拉曼光谱法 68

五、X-射线衍射分析(XRS) 70

六、荧光分析法 71

七、其他 71

第四章 改善药物经皮通透性的化学方法 74

一、脂质-蛋白分配理论 76

二、溶解度参数 77

三、化学通透促进剂简介 77

四、几类常用的通透促进剂 79

第五章 改善药物经皮通透性的物理方法 93

第一节 离子导入法 93

一、离子导入法的基本原理 95

二、经皮离子导入系统的组成 100

三、影响药物经皮离子导入转运的因素 103

四、应用于离子导入的装置 109

五、离子导入的研究进展 115

第二节 电穿孔 116

一、经皮电穿孔的机制 117

二、影响药物电穿孔经皮转运的因素 120

三、电穿孔经皮给药的应用 125

第三节 超声导入法 133

一、超声波的基础理论 134

二、超声治疗仪及试验方法 136

三、超声波法经皮给药的机制 139

四、影响超声波法经皮给药的因素 144

五、超声导入对皮肤的安全性 146

六、超声波法经皮给药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 147

第四节 微制造微针技术(microfabricated microneedles) 153

一、微针种类 153

三、应用 154

二、微针法经皮给药特点 154

第五节 无针喷射给药 156

一、液体喷射系统 156

二、粉末喷射系统(Transdermal powdered delivery/PowderJect?) 157

第六节 激光促进的经皮给药 157

一、光机械波(Photomechanical Wave)/压力波经皮给药 157

二、激光烧蚀法(Laser ablation)经皮转运 162

第七节 热能促进的经皮给药 163

一、微乳促进药物经皮通透性的机制 179

第六章 改善药物经皮通透性的药剂学方法 179

第一节 微乳 179

二、微乳系统的组成 181

三、影响微乳促透作用的因素 181

四、微乳在经皮传递中的应用举例 183

第二节 新型的皮肤局部用给药系统——脂质体 186

一、脂质体局部外用的机制 187

二、研究和应用简介 189

三、皮肤局部用脂质体制剂制备工艺及处方实例 191

第三节 传递体 198

一、传递体促进药物经皮通透的机制 200

二、传递体的组成及制备 202

三、传递体在经皮给药中的应用 202

第四节 醇质体 204

一、醇质体的经皮通透的机制 206

二、醇质体在经皮传递中的应用 207

第五节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类脂质体) 208

一、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促进药物经皮穿透的机制 209

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的制备 210

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在经皮给药中的应用 211

第六节 固体脂质纳米粒 215

一、固体脂质纳米粒经皮通透的机制 216

二、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216

三、固体脂质纳米粒在经皮给药中的应用 217

第七节 前药的应用 218

一、皮肤中的药物代谢 218

二、前药在经皮传递中的应用 222

第八节 微海绵 224

一、制备 225

二、性状及特点 225

三、药物的释放 226

第七章 药物经皮吸收的数学模型 236

第一节 药物皮肤通透性的机械分析 236

一、药物经皮吸收过程 236

二、简单扩散模型的分析 237

三、药物化学结构—通透性定量关系 240

四、非均质扩散模型 241

五、药物经皮通透性的经验性分析 244

第二节 药物在聚合物中扩散的数学模型 247

一、菲克定律 247

二、溶质透过聚合物薄膜屏障的释放 249

三、溶质从半无界聚合物释放 251

四、溶质从几何形状不同的聚合物释放 254

五、溶质从水膨胀系统释放 256

第八章 药物经皮通透性的研究方法 265

第一节 体外通透性的实验 266

一、皮肤模型 266

二、体外经皮通透性实验的扩散池 275

三、体外通透实验的介质 278

四、药物体外经皮通透性实验技术 279

五、通透性实验 281

第二节 药物通透性的参数表征 282

第三节 药物通透性研究的实验模型 284

一、离体实验模型 285

二、组织细胞培养技术 286

三、灌注动物组织模型 288

第四节 皮肤中药物浓度的测定 289

一、皮肤样品的取样技术 290

二、分析技术 296

第五节 微渗析技术 302

二、微渗析基本概念 303

一、微渗析的原理 303

三、回收率的测定 305

四、影响回收率的因素 306

五、微渗析技术的应用 306

第九章 经皮传递系统的制剂工作 311

第一节 设计经皮传递系统时的一些重要考虑 311

一、药物物理化学性质与药物经皮通透性 313

二、经皮传递已选用的药物 325

第二节 经皮传递系统应用的材料 329

第三节 经皮给药系统的压敏胶概述 334

一、粘贴原理 335

二、胶黏层的粘贴作用力的关系 337

三、贴剂粘贴时易出现的问题 338

第四节 贴剂常用的压敏胶 339

一、橡胶基质 339

二、硅酮压敏胶(silicone PSA) 341

三、聚异丁烯压敏胶(polyisobutylene PSA) 346

四、丙烯酸酯压敏胶(acrylic PAS) 347

五、丙烯酸树脂共混压敏胶工艺(polymer blending technology) 350

六、几种压敏胶对一些药物的释放性能的比较 352

第五节 经皮传递系统的生产工艺 354

一、连续性涂布层合生产工艺 355

二、液态填装密封袋(form-fill-seal pouch)生产工艺 358

三、生产工艺的选择 359

四、透皮吸收产品举例(硝酸甘油贴剂、芬太尼贴剂和妥洛特罗贴剂) 360

第六节 水凝胶型贴剂(巴布剂)的基质材料 366

一、凝胶基质成分、交联剂和交联调节剂 367

二、增黏/稠剂 369

三、保湿剂/溶剂 370

四、通透促进剂 370

五、其他 370

第十章 皮肤局部用制剂的设计 373

第一节 皮肤局部外用制剂 373

一、概述 373

三、局部外用制剂的外观要求 375

二、皮肤局部用制剂处方的物理化学性质的要求 375

第二节 皮肤局部外用制剂类型及常用基质 376

一、液体制剂 376

二、半固体制剂 376

第三节 皮肤局部外用制剂中常用的添加剂 402

一、常用的添加剂概述 402

二、皮肤局部用制剂中的微生物污染及防腐剂 405

三、抗氧剂 407

四、表面活性剂 408

五、其他添加剂 409

六、皮肤局部用制剂的稳定性考察 410

七、皮肤局部外用制剂的设计举例-类固醇皮肤制剂 411

第四节 皮肤局部外用制剂流变学 413

一、概述 413

二、局部外用制剂基质流变性的基本知识 414

三、皮肤局部用制剂流变性的老化问题 418

四、切变速率在药剂学领域中的应用及产品最终需要的黏度 419

五、皮肤外用制剂的流变学参数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关系 420

六、黏度的测定 421

第十一章 中药经皮给药 426

第一节 中医外治法与中药经皮给药 426

第二节 经络学说与经皮给药 427

一、穴位与经皮吸收 427

二、脐疗与经皮吸收 430

第三节 中药经皮通透性的实验研究 434

一、中药单体成分经皮通透性的研究 434

二、单味及复方中药中主成分经皮通透性的研究 435

第四节 中药经皮通透促进剂 437

第五节 物理方法与中药经皮给药的结合 443

一、中药离子导入法 443

二、中药离子导入法和其他物理方法的结合 444

三、超声导入法 444

第六节 药剂新技术在中药经皮给药中的应用 445

第七节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 445

二、橡皮膏剂 446

一、黑膏药 446

三、巴布剂 447

四、凝胶剂 453

五、贴剂(贴片) 454

第十二章 经皮给药制剂的评价 467

第一节 体外评价 467

一、贴剂粘贴性测定方法 467

二、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 470

四、皮肤的毒性和刺激性 473

三、体外经皮通透实验 473

第二节 生物利用度及其影响因素 480

一、经皮吸收制剂生物利用度的测定 480

二、透皮吸收制剂的生物等效性 484

三、透皮吸收制剂生物利用度评价中的几个问题 485

第三节 皮肤局部用制剂的评价 486

一、体外药物的释放 486

二、仿制局部用制剂生物等效性实验方法 488

第一节 偏光显微镜 498

第十三章 制剂开发中常用的检测技术 498

一、基本原理 499

二、应用 500

第二节 漫反射光谱 503

一、理论 503

二、漫反射光谱在制剂研究中的应用 504

第三节 热分析(Thermal analysis) 507

一、热重法在考察药物和辅料的脱水过程中的应用 507

二、热重法在某些药物分解失重的研究中的应用 508

三、DSC和DTA热分析曲线对药物原料的表征 509

四、DSC和DTA热分析曲线对淀粉和淀粉胶浆的表征 509

五、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的TG和DSC热分析曲线特性 510

六、乳糖的DTA和DSC热分析曲线表征 511

七、硬脂酸镁的热分析表征 512

八、中草药化学成分的热分析 512

九、动物药鹿茸的热分析 512

十、药物多晶型及其转变的热分析表征 514

十一、用DSC及DTA考察药物的配伍禁忌 518

十二、DSC及DTA用于固体药物稳定性的预测 521

十三、DSC用于药物纯度测定 523

第四节 药物的溶解度与测定 526

一、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526

二、药物溶解度的常用测定法 531

三、过饱和体系及其在经皮传递系统中的应用 540

第五节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 544

一、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方法 545

二、溶剂系统的选择 548

三、测定油/水分配系数的用途 550

第六节 电离常数的测定 559

一、电位法测定电离常数 561

二、分光光度法测定电离常数 566

三、溶解度法测定电离常数 571

四、电导法测定电离常数 572

索引 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