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儒学概要及其兼容治世思想 1
第一章 寒窻心血文选 13
第一节 关于人的认识方法研究和哲学家“二重性”问题 13
一、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依存和转化问题 14
二、关于唯心主义评价问题的几点看法 23
三、论朱熹哲学思想的二重性 37
四、朱熹年谱的变迁 49
五、论柳宗元哲学体系的矛盾 56
六、论宋明理学的二重性 78
七、宋代学术思想的变革 88
八、简论王守仁哲学的合理思想 99
九、论方以智的自然观 108
十、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者王夫之 112
十一、论吴虞“反孔”的是与非 122
第二节 关于不同学术思想的多元并存、相互汲取和东西方文化交流互补、融合创新问题 133
一、儒释道的融合和宋明理学的产生 133
二、宋明理学对明、清社会的影响 144
三、从东西方文化发展的趋势看朱子学的现实意义 149
四、孔子义利思想探源 160
五、儒学对欧洲启蒙思想家与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 178
六、儒学与现代化建设 189
七、儒学对东亚经济的影响及其在21世纪的作用 194
八、两岸文教交流之我见 211
九、关于中西文化的斗争、融合和发展、创新问题 215
十、儒学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互补、融合创新及世界和平 216
十一、商、周、秦、汉时期德治和法治思想的演变 237
十二、孔子哲学智慧与21世纪人类和平 248
第二章 流放终身的状元杨慎之贡献 260
第一节 杨慎的悲剧和他的贡献 261
一、杨慎的生平和著作 262
二、反“道学”、“心学” 264
三、提倡实事,反对虚谈 268
四、肯定情欲,主张性情不离 270
五、反对“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提倡考据、训诂 271
六、对宋明理学既批评又继承 275
第二节 杨慎的文学思想 280
第三节 杨慎的“求实”哲学 290
一、用“元气”论改造理学的“太极”、“道器”、“理气”范畴 290
二、反对“学而无实”和“学而无用”的学风 295
三、主张“性情不离”,反对“灭情复性”和恣欲纵情 301
第四节 杨慎的考据博学论 304
一、“谪戍”的一生 304
二、提倡“实事”、“实践”,反对“学而无实”、“学而无用” 306
三、提倡训诂、考证,开明清考据学之新风 313
四、主张“性情合”论,反对“存天理,灭人欲” 324
五、反对复古主义,主张“人人有诗” 328
第五节 杨慎研究论著目录 331
一、专书 331
二、论文集 332
三、单篇论文 333
第三章 朝鲜李退溪思想的功德和价值 338
第一节 宋学特点对李退溪思想的影响 339
第二节 李退溪对孔子义利观的继承和发展 348
一、孔子义利观的主旨 349
二、李退溪的义利观 356
三、儒家义利观的现代价值问题 361
第三节 李退溪对儒学经典的继承、发展及其影响 364
一、《三经释义》和《四书释义》 365
二、《启蒙传疑》的特点及其对《周易》的发展 371
三、李退溪思想的影响 378
第四节 《退溪全书今注今译》各册简介和《考证校补》序 386
一、《退溪全书今注今译》第一册简介 389
二、《退溪全书今注今译》第二册简介 392
三、《退溪全书今注今译》第三册简介 394
四、《退溪全书今注今译》第四册简介 398
五、《退溪全书今注今译》第五册简介 401
六、《退溪全书今注今译》第六册简介 405
七、《退溪全书今注今译》第七册简介 408
八、《退溪全书今注今译》第八册简介 413
九、《退溪先生文集考证》校补 415
第五节 李退溪“四端”“七情”理气互动说的渊源与发展 417
一、孔、孟对“四端”“七情”的论述 417
二、二程、朱熹的“天理”、“人欲”和理、气思想 422
三、李退溪的“四端”“七情”理气互动思想 424
第四章 “哲人萎乎”后的功过与是非 426
第一节 《论语新编注译》前言 427
一、《论语》的影响和价值 428
二、《论语》的主要思想范畴和“礼”的内容的变化 429
三、《论语新编注译》的特点 434
四、德治和法治的相互促进和辩证统一 436
第二节 《宋明理学新探》前言 437
第三节 《四川思想家》前言 440
后记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