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综述:未来就在今天 1
0.1 人机交互学 1
0.2 发明和技术的传播 2
0.3 人机交互学对市场的影响 3
0.4 个例分析 4
参考文献 5
第1篇 了解用户 9
1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评估的理论基础和总体流程 9
1.1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评估的理论基础及设计含义 9
1.1.1 用户的含义 9
1.1.2 人机交互和人类信息处理模型 10
1.1.3 用户生理、心理、个人背景和使用环境的影响 13
1.2 全部用户体验及其设计所需知识背景和经验 14
1.3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评估的总体流程 16
1.3.1 策略和用户分析 17
1.3.2 设计和评估 18
1.3.3 实施和评估 19
参考文献 19
2 用户、市场和目标分析 21
2.1 研究用户的目的 21
2.2 人机学模式 22
2.3 用户特征 23
2.4 商业目标、用户目标和设计目标 25
2.5 市场和竞争分析 26
2.6 需求收集和需求分析 28
2.7 优先权分析 30
2.8 目标定义和目标分析 31
参考文献 35
3 任务分析 36
3.1 任务分析及分析工具 36
3.1.1 使用行为分析 38
3.1.2 顺序分析 39
3.1.4 工序约束陈述 41
3.1.3 协作关系分析 41
3.1.5 职责和物流分析 42
3.1.6 用户-任务一览表 43
3.1.7 任务金字塔 43
3.1.8 任务过程和决策分析 44
3.1.9 故事讲述和情节分析 45
3.1.10 目标和行为关系分析 46
3.1.11 任务分析考虑的其他方面 47
3.2 任务分析的试验方法 48
3.2.1 观察、聆听和讨论法 48
3.2.2 个人采访法 49
3.2.4 问卷研究法 50
3.2.3 集体讨论法 50
3.2.5 决策中心法 51
参考文献 52
4 开拓性的实地调查 53
4.1 实地调查的使用目的 54
4.2 实地调查的方法 55
4.2.1 纯观察法 55
4.2.2 深入跟踪法 56
4.2.3 上下文调查法 58
4.2.4 流程分析法 59
4.3 实地调查的过程 60
4.2.5 集中实地访谈法 60
4.4 实地调查的数据分析 62
参考文献 63
第2篇 用户界面设计 67
5 人机界面和系统设计 67
5.1 对象模型化和分析 67
5.2 视图的抽象设计 69
5.3 视图的粗略设计 72
5.4 视图的关联性设计 75
5.5 视图的全面设计 78
参考文献 80
6.1.1 霍夫斯德的五大文化差异理论 81
6.1 文化差异的理论 81
6 文化差异与用户界面设计 81
6.1.2 霍尔的文化差异观察 83
6.2 沟通的文化差异 84
6.2.1 沟通脉络对浏览网站绩效的影响 84
6.2.2 沟通对工作的影响 84
6.3 运用时间的文化差异 86
6.3.1 时间取向与超媒体 86
6.3.2 时间管理的差异 86
6.4 认知特性与超媒体 87
6.4.1 信息架构的设计与呈现 87
6.4.2 网站主页丰富程度与视觉搜索 88
6.5.1 明显的语言差异 89
6.4.3 自我评价与归因 89
6.5 为中国用户设计电子商务的体验 89
6.5.2 认知方面的区别 91
6.6 面向世界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的设计 92
参考文献 94
7 信息结构的设计 96
7.1 信息结构设计概述 96
7.2 卡片分类法 97
7.2.1 卡片分类法概述 97
7.2.2 卡片准备 97
7.2.3 试验过程 98
7.3 集簇分析法 99
7.4 卡片分类和集簇分析软件工具 103
参考文献 104
8 因特网及电子商务界面设计 105
8.1 因特网系统的设计特点和设计策略 105
8.2 用户特征及设计含义 106
8.3 运作平台及设计含义 107
8.3.1 屏幕可用空间 107
8.3.2 浏览器的不一致性 108
8.3.3 网络速度 109
8.4.1 网页间的连接方式 110
8.4 网站内容的组织结构和浏览机制设计 110
8.4.2 信息金字塔的设计和调整 111
8.4.3 信息结构的宽度和深度及浏览机制设计 113
8.5 网页设计 116
8.5.1 网页内容的编写 116
8.5.2 网页的布局和视觉效果设计 118
8.6 因特网界面的设计和实施问题的讨论 123
8.6.1 个人化功能设计 123
8.6.2 下载功能 124
8.6.3 查询功能 125
8.6.4 书签和打印的支持 126
8.6.6 用户反馈信息的收集和行为的研究 127
8.6.5 弹出窗口的使用 127
8.6.7 网上购物系统 128
参考文献 130
9 全面的可及性 131
9.1 简介 132
9.2 信息社会和完全智能 132
9.3 全面的可及性和为所有人设计 135
9.4 完全智能在人机交互上的含义 138
9.4.1 完全智能环境带来的机遇 138
9.4.2 未来的挑战 139
9.5 研究和开发的问题 141
9.5.2 用户界面的开发 142
9.5.1 用户界面、测试方法和技术 142
9.6 结论 143
参考文献 143
第3篇 可用性评估 151
10 用户测试 151
10.1 可用性观察测试 151
10.1.1 可用性观察测试的技术 151
10.1.2 试验参加者 152
10.1.3 试验任务设计 156
10.1.4 试验中收集的数据 157
10.1.5 试验进行的过程 160
10.1.6 实验室及实验设备 162
10.1.7 试验在软件开发中的生命周期 164
10.2 统计试验 166
10.2.1 统计试验的目的 166
10.2.2 统计变量 166
10.2.3 试验假设 167
10.2.4 试验设计 167
10.2.5 常用的简单试验分析 168
10.2.6 检验设计是否达到要求 169
10.2.7 对象间试验的假设检验 170
10.2.8 同对象试验的假设检验 172
10.2.9 分类计数数据的分析 173
参考文献 174
11 专家评审法 176
11.1 启发评估法 176
11.1.1 提供显著的系统状态 176
11.1.2 系统应符合用户的真实世界 179
11.1.3 用户控制和自由 180
11.1.4 一致性和标准性 181
11.1.5 防止错误 182
11.1.6 识别而不是回忆 183
11.1.7 灵活、快捷的使用 183
11.1.8 美观、精练的设计 184
11.1.9 协助用户认识、分析和改正错误 186
11.1.10 帮助和用户手册 187
11.2 步进评估法 188
11.3 设计准则及设计标准评估法 189
11.4 可用性测试检查表 190
参考文献 194
12 软件推出后的问卷调查和跟踪测试 196
12.1 用户可用性问卷调查 196
12.1.1 用户要求分析 196
12.1.2 问卷设计 198
12.1.3 问卷实行及结果分析 200
12.1.4 常见的可用性问卷调查 202
12.2.1 客户服务 203
12.2 了解用户使用情况的其他方式 203
12.2.2 网站使用记录 204
12.2.3 采访和实地测试 205
参考文献 206
13 在组织中实施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207
13.1 如何赢得管理决策层的支持 207
13.2 项目的选择和启动 209
13.3 用户研究活动的管理 210
13.4 项目管理方式和工具 212
13.5 项目的宏观管理和推广 212
参考文献 214
索引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