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教师专业的形成与发展 1
一、职业与专业的含义 1
二、教师职业的产生 4
三、教师专业的形成 6
四、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化 7
第二节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9
一、掌握知识的广泛性 9
二、扮演角色的多样性 10
三、教师教育活动的示范性 12
四、教师教育过程的创造性 13
一、教师的职业角色 14
第三节 教师的角色期待 14
二、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17
三、教师角色的形成 19
四、教师角色的适应与完善 20
第四节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意义 22
一、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22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需要 23
三、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是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5
第五节 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 26
一、专业态度 26
二、教师的专业知识 28
三、教师的专业技能 29
一、教师专业精神的内涵 32
第二章 教师的专业精神、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 32
第一节 教师的专业精神 32
二、教师专业精神的作用 33
三、教师专业精神的内容 34
四、教师专业精神的培养 36
第二节 教师的职业道德 38
一、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38
二、教师的职业道德 40
三、教师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 48
第三节 教师的心理素质 50
一、我国教师心理素质面临的挑战 51
二、教师心理素质的内涵 52
四、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的表现 54
三、教师心理素质的作用 54
五、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56
第三章 教师的教育观念 58
第一节 教师的教育价值观 58
一、教育的未来性 59
二、教育的生命性 60
三、教育的社会性 61
第二节 教师的学生观 62
一、学生的主体性 62
二、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 64
三、学生能力的潜在性 65
四、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66
第三节 教师的教学观 67
一、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67
二、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 68
三、教学过程的综合渗透性 69
第四章 教师的专业知识 72
第一节 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75
一、教师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必要性 75
二、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内容 79
第二节 学科专业知识 80
一、掌握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重要前提 80
二、教师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基本要求 82
第三节 教育专业知识 84
一、教育学知识 85
二、心理学知识 87
三、实践性知识 88
第五章 教师的专业能力(一) 92
第一节 教师的基础能力 92
一、教师的观察能力 92
二、教师的思维能力 94
三、教师的想象能力 96
四、教师的记忆力 98
五、教师的审美能力 101
六、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 102
七、教师的体语表现能力 105
第二节 教师的教育能力 108
一、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 109
二、评价学生的能力 112
三、转化学困生的能力 114
四、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的能力 117
五、指导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118
六、教师身教的能力 119
第三节 教师的管理能力 122
一、设计教育教学环境的能力 122
二、选拔、培养学生干部的能力 123
三、组织班级活动的能力 125
四、指导学生学会竞争的能力 128
五、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能力 129
第六章 教师的专业能力(二) 132
第一节 教师的教学能力(一) 132
一、运用教学《课程标准》的能力 132
二、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 134
三、编写教案的能力 137
四、“说课”的能力 143
第二节 教师的教学能力(二) 147
一、因材施教的能力 147
二、选择和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 149
三、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 152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 154
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能力 156
六、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迁移的能力 158
一、导入新课的能力 160
第三节 教师的教学能力(三) 160
二、创设最佳教学情境的能力 162
三、教学设疑能力 163
四、教学举例能力 165
五、设计板书的能力 166
六、教学应变能力 170
七、教学反馈能力 171
八、课堂教学的收结能力 173
九、布置学科作业的能力 174
一、教学检测能力 176
第四节 教师的教学能力(四) 176
二、使用和制作教具的能力 178
三、操作与示范能力 180
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182
第五节 教师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能力 184
一、教师的学习能力 184
二、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186
三、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能力 187
四、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190
五、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191
一、职业成长阶段 197
二、入门见习阶段 197
第七章 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历程 197
第一节 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阶段 197
三、热情建构阶段 198
四、专业挫折阶段 198
五、稳定发展阶段 198
六、消退离岗阶段 199
第二节 新教师与有经验的教师 199
一、新教师与有经验的教师之间的差异 199
二、新教师如何成为有经验的教师 201
第三节 一般教师与优秀教师 203
一、一般教师与优秀教师之间的差异 203
二、优秀教师的特质 205
三、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 207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基础 210
第八章 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条件 210
一、教师教育的课程基础 211
二、教师专业化的实践基础 213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基础 215
一、物质待遇 215
二、职业声望 218
三、专业自主权 219
四、法律保证 221
第三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人基础 223
一、教师的自我评价能力 223
二、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 226
三、教师的创新能力 231
第一节 高校为本的教师职前培养模式 236
第九章 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模式 236
一、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分析 237
二、教师职前培养模式 239
第二节 短期培训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244
一、短期培训的任务和目的 244
二、短期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245
三、培训制度的改革 247
第三节 校本教师培训模式 249
一、校本教师培训的产生和发展 250
二、校本教师培训的基本理念 252
三、校本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253
四、校本教师培训中应注意的问题 256
第四节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模式 257
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内涵及其意义 258
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研究内容与实践形式 260
三、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的原则 264
第十章 国外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模式 266
第一节 美国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模式 266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历史概况 266
二、专业认可制度与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270
三、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273
四、美国教师教育的基本范式与反思型教师准备计划 277
五、美国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 280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历史概况 281
第二节 英国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模式 281
二、教师教育机构与教师标准 282
三、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284
四、英国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 286
第三节 法国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模式 287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历史概况 287
二、师资培训大学级学院(IUFM) 288
三、IUFM的课程设置 289
四、法国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 291
第四节 德国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模式 292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历史概况 292
二、教师标准 294
三、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296
四、德国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 298
第五节 日本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模式 299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历史概况 299
二、新世纪教师必备的素质能力 303
三、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304
四、日本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 306
第六节 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 307
一、发达国家教师教育制度比较 307
二、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比较 310
三、发达国家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比较 313
参考文献 317
后记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