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绪论 1
一 研究的学术背景 1
二 基本术语的界定 4
三 在话语研究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 15
四 另类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学思想话语成分 19
第一章 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基本特点 23
一 现实优先的原则: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现实语境 24
二 文化解读: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民族文化语境 40
三 学派与学派间对话性的存在 44
四 实践性品格:面对文学现实新问题的回答 48
第二章 普列汉诺夫:诗学的“获生的跳跃” 54
一 民粹派文学批评:启蒙话语中诗学的意识形态性 58
二 别林斯基:诗学的现实关怀 71
三 诗学的政论批评与意识形态之维度的建立 87
四 不自觉的“艺术文化学”研究 99
第三章 列宁:建构文学反映论的意识形态视野 112
一 列宁的文学反映论思想的理论起点 115
二 作为列宁文学反映论之哲学基础的认识论特征 124
三 文学反映论的提出:一个指向现实使命的命题 131
四 党性原则——列宁文学反映论的最高体现 148
五 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阵营内部的不同学派的对话 157
第四章 托洛茨基:诗学,在革命的名义下 175
一 托洛茨基的文学活动和他的文学思想系统中的基本问题 175
二 “革命的诗学话语” 180
三 诗学的社会学批评和阶级分析 191
四 “无产阶级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化”作为一个理论问题 200
第五章 卢那察尔斯基: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自我意识 217
一 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自我意识和体系化 217
二 卢那察尔斯基文艺批评的社会历史维度和美学维度 225
三 卢那察尔斯基文艺批评的文体特征 242
第六章 布哈林:建构体系的欲望 256
一 文化中介与形式的内涵:历史唯物主义视界下的文艺问题 258
二 “无产阶级文化”作为一个问题 269
三 布哈林与葛兰西:现实影响与批评 279
第七章 巴赫金: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理论整合 285
一 巴赫金“意识形态科学”学说与文艺学研究的视野拓展 286
二 巴赫金的社会学诗学 294
三 巴赫金的“形式学说”及其意义 306
结束语 320
主要参考书目 322
后记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