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物质物理学导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陆坤权,刘寄星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301081677
  • 页数:69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收录了国内外从事软物质物理学研究的专家撰写的论文、专著和演讲稿,介绍了软物质物理学自身的特点以及与化学、生物学紧密结合的特性。

第一篇 软物质物理学概论——结构、性质与方法前言 3

第1章 软物质的启迪 5

1.1 原理 7

1.2 自组织 8

1.2.1 扩展序 8

1.2.2 分子内的自组织 10

1.2.3 源于熵相互作用的自组织 11

1.2.4 动理学驱动的自组织 14

1.2.5 流 15

1.3.1 软物质流变学的特点 16

1.3 流变学 16

1.3.2 软玻璃 18

1.4 联系其他领域的桥梁 19

1.4.1 电子凝聚态物质 19

1.4.2 化学 19

1.4.3 生物学 20

小结 20

参考文献 21

第2章 溶液中的分形(几何) 24

2.1 无规行走聚合物 24

2.2 溶液中的分形 27

2.3 分形体附近的扩散和流动 34

参考文献 42

第3章 几率与功 44

3.1 统计物理 44

3.1.1 热平衡与玻尔兹曼几率 44

3.1.2 热平衡系统的可回收功与自由能 50

3.1.3 格气 56

3.2 可变形介质引起的相互作用 59

3.2.1 微扰-吸引定理 59

3.2.2 微扰-吸引定理的推导 61

3.2.3 排空力 65

参考文献 67

第4章 分形结构的起源 68

4.1 无规行走聚合物 68

4.1.1 链状聚合物空间排布的随机性 68

4..1.2 首末端距的几率 70

4.2 长链聚合物的内部结构 79

4.2.1 链内平均密度与聚合物的分形特性 79

4.2.2 中子散射 82

4.3 自相互作用如何改变分形维数(几何讨论) 90

4.4 自回避和自相互作用(更详细的讨论) 93

4.4.1 接触类型及其对聚合物尺度的影响 93

4.4.2 分形维数D的估计 99

4.4.3 自相互作用和溶剂品质 105

4.4.4 普适比率 113

4.4.5 聚电解质 115

4.5 胶体聚集体 119

4.5.1 胶体聚集的一般特性 119

4.5.2 最简单的聚集模型 123

4.5.3 多分散性和自回避的效应 125

4.5.4 扩散置限聚集与反应置限聚集 128

4.5.5 胶体聚集体的性质 132

附录:扩展对称性 136

参考文献 140

第5章 相互穿插结构 143

5.1 聚合物溶液 143

5.1.1 稀溶液 143

5.1.2 亚浓溶液 147

5.1.3 浓溶液与熔体 154

5.2 聚合物溶液内的运动 154

5.2.1 单个球的布朗运动 155

5.2.2 内禀黏性 160

5.2.3 稀溶液中的聚合物:流体动力学不透明度 163

5.2.4 流体动力学屏蔽 167

5.2.5 亚浓扩散 168

5.2.6 无缠结的亚浓自扩散 172

5.2.7 有缠结的运动 174

5.2.8 应力弛豫和黏性系数 178

附录:Oseen张量的起源 182

参考文献 183

结语 185

第二篇 软物质的表面与界面物理——液滴、气泡和液珠前言 189

第6章 毛细现象的基础知识 190

6.1 形成界面的代价 190

6.2.1 液滴的形状 193

6.2 对液滴的早期研究 193

6.2.2 拉普拉斯定律 195

6.3 液滴生成的困难 200

6.3.1 迂回:受压液体的蒸气压 200

6.3.2 开尔文定律 201

参考文献 202

第7章 液体-固体的接触 203

7.1 铺展参数 203

7.2 部分浸润 203

7.2.1 杨氏关系 203

7.2.2 接触线上的作用力 205

7.2.3 液垫 206

7.3.1 铺展的判据 208

7.3 完全浸润 208

7.3.2 浸润膜 209

7.3.3 表面熔化 210

参考文献 211

第8章 毛细提升 212

8.1 弯月面 212

8.1.1 特征尺寸 212

8.1.2 高度与形状 213

8.1.3 绳上的弯月面 214

8.2 细管中的毛细提升 216

8.2.1 历史回顾 216

8.2.2 毛细提升定律 217

8.2.3 毛细力 219

参考文献 221

第9章 实际表面 222

9.1 锚定现象 222

9.1.1 接触角迟滞 222

9.1.2 三重线的锚定现象 223

9.2 织构表面上的浸润 224

9.2.1 实验 224

9.2.2 Wenzel模型 226

9.2.3 复合粗糙表面 227

9.3.1 静态情况 230

9.3 液珠与液球 230

9.3.2 液滴的滚落 232

9.3.3 液滴的弹跳 234

参考文献 235

第10章 界面的流体动力学 236

10.1 概论 236

10.2 自发现象 238

10.2.1 毛细提升 238

10.2.2 液滴的铺展 239

10.3 受迫现象 241

10.3.1 流体残留现象描述 241

10.3.2 运动的接触线 245

参考文献 247

第11章 界面的不稳定性 249

11.1 去浸润 249

11.1.1 实例 249

11.1.2 去浸润速度 250

11.1.3 缓流液滴 252

11.2 瑞利-泰勒不稳定性 252

11.3 Plateau-Rayleigh不稳定性 255

参考文献 258

12.1.1 实例 260

12.1 表面活化效应 260

第12章 表面活性剂 260

12.1.2 吉布斯关系 261

12.1.3 朗缪尔水槽 262

12.2 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 263

12.2.1 相互作用 264

12.2.2 胶束的临界浓度 265

12.2.3 胶束的构型 267

12.3 表面活性剂的若干应用 270

12.3.1 去污 270

12.3.2 乳化 271

12.3.3 浮选 273

参考文献 274

第13章 肥皂泡 275

13.1 破裂方式(一个寓言) 275

13.2 肥皂膜的寿命 277

13.2.1 生成 277

13.2.2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278

13.2.3 老化 278

13.3 黑膜 280

13.3.1 范德瓦尔斯力 281

13.3.2 静电力 283

13.3.3 DLVO理论 286

参考文献 288

第14章 聚合物溶液 289

14.1 理想链 289

14.1.1 聚合物的尺寸 289

14.1.2 熵弹簧 290

14.1.3 短程关联 292

14.2 Flory链 293

14.3 其他状态 297

14.3.1 聚电解质 297

14.3.2 凝胶 298

14.3.3 “活的”聚合物 299

参考文献 300

第三篇 软物质物理学的若干研究领域——自组织、膜、胶体、电流变液、生物大分子及其他前言 303

第15章 软物质的自组织 305

15.1 软物质的基本类型 306

15.1.1 聚合物 308

15.1.2 胶体 309

15.1.3 表面活性剂 309

15.2 软物质趋向有序的特征和途径 311

15.2.1 平衡态情况 312

15.2.2 非平衡态情况 313

15.3 软物质自组织的形式 315

15.3.1 超分子自组装 316

15.3.2 单(大)分子自组织 318

15.3.3 熵驱动下的自组织 320

15.3.4 非平衡动力学自组织 325

15.4 控制和设计自组织形貌的途径 327

15.4.1 衬底诱发 328

15.4.2 空间几何和取向约束 328

15.5 复相分离的热力学 330

15.5.1 宏观相分离 332

15.5.2 介观相分离 335

15.5.3 微观相分离 335

15.6.1 相分离动力学的两种机制 340

15.6 复相分离的动力学 340

15.6.2 失稳分解动力学理论 341

15.7 讨论 343

参考文献 347

第16章 软物质聚集的模型研究 349

16.1 单聚集体 350

16.1.1 组元性质的影响 350

16.1.2 协同因素的影响 353

16.2 多聚集体 356

16.2.1 多聚体团簇尺寸、形态及其随时间演化的描述 357

16.2.2 早期临界动力学行为 361

16.2.3 结构弛豫 363

16.2.4 外场的影响 366

16.3 聚集形态对性能的影响 369

参考文献 372

第17章 生物膜形状的液晶模型理论 374

17.1 引言——液晶和生物膜的基础知识 375

17.1.1 液晶的结构和宏观弹性 375

17.1.2 生物膜及红血球形状问题 379

17.2 描述流体膜的Helfrich自发曲率理论模型 384

17.2.1 Helfrich自发曲率弹性自由能 384

17.2.2 类脂双层膜泡的普遍形状方程及轴对称方程 388

17.2.3 轴对称膜泡方程的解析解 391

17.2.4 数值方法研究膜泡形状的若干主要结果 396

17.3 手征分子膜的螺旋结构理论 399

17.3.1 实验事实 399

17.3.2 螺状液晶与倾斜手征膜弹性自由能 401

17.3.3 螺旋膜形状方程与螺旋膜解 403

17.3.4 胆结石形成机理与各向异性手征螺旋膜 406

17.4 总结和讨论 409

参考文献 411

第18章 胶体的相互作用、结构和动力学 416

18.1 硬球胶体和近硬球胶体 418

18.2 软球胶体及DLVO理论 420

18.3 熵力 422

18.4 带电胶球的相互作用——若干新进展 425

18.5 胶体的平衡结构 427

18.6 胶体动力学概要 431

参考文献 434

第19章 悬浮体的输运与统计性质理论 436

19.1 线性电介质和瑞利方法 437

19.1.1 方程和边界条件 438

19.1.2 瑞利方法 439

19.1.3 电流变效应 441

19.1.4 颗粒链的能量 443

19.1.5 颗粒链间的相互作用 445

19.2 颗粒界面结构的理论 448

19.3 动态电流变效应 450

19.3.1 极化电荷弛豫方程及其严格解 450

19.3.2 旋转颗粒表面的极化电荷分布 452

19.3.3 旋转颗粒系统的电能和感应力 454

19.4 悬浮体弱非线性电导性质 458

19.4.1 微扰展开式方法 458

19.4.2 微扰势的解析表达式 459

19.4.3 广义朗道公式 460

19.5 非线性瑞利方法 461

19.5.1 零阶势的瑞利方法 461

19.5.2 非线性势的瑞利方法 462

19.5.3 非线性有效电导率的一般公式 464

19.5.4 非线性复合介质的有效介质近似 465

19.6 悬浮体的统计理论 466

19.6.1 计算热流平均的一般公式 467

19.6.2 精确到c2的热流计算 468

19.6.3 几率密度函数 470

19.6.4 有效热导率 470

参考文献 471

第20章 聚合物溶液中胶体微粒的沉降 473

20.1 引言 473

20.2 理论计算 476

20.3 实验方法 480

20.4 结果和讨论 483

20.4.1 稀薄胶体悬浮液中的沉降 483

20.4.2 浓胶体悬浮液中的沉降 489

20.5 总结 496

参考文献 498

第21章 电流变液 501

21.1 电流变液现象及其应用 501

21.1.1 电流变液的基态结构和基本特性 501

21.1.2 电流变液的可能应用 505

21.2.1 计算颗粒间相互作用力的模型 506

21.2 电流变液颗粒间相互作用的极化模型 506

21.2.2 颗粒链中相邻粒子间的电场极化力 513

21.3 界面极化的麦克斯韦-瓦格纳模型理论 515

21.4 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的介电电流变液理论 518

21.4.1 理论基本假设和表述 519

21.4.2 主要理论结果 520

21.5 颗粒结构形成动力学过程 524

21.5.1 颗粒结构形成过程模拟——平均颗粒团尺寸 524

21.5.2 静态剪切应力的电场频率依赖性 526

21.5.3 稳恒剪切流、瞬变电场下的剪切应力 527

21.5.4 非布朗运动的动力学响应 530

21.5.5 薄层结构-颗粒集团的抗剪切稳定性 531

21.5.6 薄片层状结构——电流变活性的判据 534

21.6 巨电流变效应及其机理 537

21.6.1 巨电流变液的结构和性质 537

21.6.2 巨电流变液的可能机理 539

21.7 磁流变液概述 541

21.7.1 磁流变液现象 541

21.7.2 磁流变液的材料研究 543

21.7.3 磁流变液的应用 547

参考文献 548

第22章 非线性、涂层和动态电流变效应 551

22.1 涂层电流变效应 552

22.1.1 低浓度极限的谱表示 553

22.1.2 二分量系统的元胞模型 554

22.1.3 三分量系统的元胞模型 555

22.1.4 三分量系统的谱表示 555

22.1.5 具有液态水涂层的介电核 558

22.2 非线性电流变效应 561

22.2.1 介电球对的多重镜像法 562

22.2.2 非线性电流变效应的自洽机理 563

22.2.3 结果和讨论 564

22.3 动态电流变效应 566

22.3.2 弛豫方程的严格解 567

22.3.1 旋转球形颗粒感应偶极子矩的弛豫方程 567

22.3.3 弛豫时间的微观理论 569

22.3.4 动态电流变效应的数值结果 570

参考文献 573

第23章 二维肥皂泡沫动力学 575

23.1 引言 576

23.2 肥皂泡沫动力学 579

23.2.1 存活元胞和先辈元胞 579

23.2.2 元胞驻留与首次通过指数 583

23.2.3 团簇驻留 585

23.3 总结 595

参考文献 596

第24章 蛋白质的折叠和结构预测 598

24.1 分子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概述 598

24.1.1 基本的分子生物学 598

24.1.2 生物物理学 601

24.2 蛋白质折叠和蛋白质设计 602

24.2.1 蛋白质折叠 602

24.2.2 蛋白质设计 606

24.2.3 蛋白质结构分类 608

24.3 蛋白质折叠的几个模型研究 609

24.3.1 HP模型 609

24.3.2 疏水拉链模型 610

24.3.3 Go模型 611

24.3.4 分子动力学模拟 612

24.3.5 β发卡的折叠 612

24.4 蛋白质折叠的简单性 613

24.5 蛋白质的氨基酸简化表述 615

24.5.1 蛋白质氨基酸之间的相互作用矩阵 615

24.5.2 蛋白质成分的约化表述 616

24.5.3 失配度函数的优化与氨基酸分组 618

24.5.4 分组结果 621

24.5.5 基于约化研究的蛋白质序列模式 623

参考文献 624

25.1 引言——生物单分子研究和皮牛顿力学的兴起 626

第25章 DNA单分子弹性理论 626

25.2 DNA单分子弹性理论 628

25.2.1 双链DNA的拉伸 630

25.2.2 双链DNA的扭转 633

25.3 肿瘤抑制蛋白p53识别序列DNA微环弹性 637

25.4 几点展望 643

参考文献 643

第26章 颗粒物质物理学导论 645

26.1 引言 645

26.2.1 颗粒的堆积密度和挤压膨胀 648

26.2 颗粒物质的静态性质 648

26.2.2 沙堆的静止角和颗粒中的摩擦力 650

26.2.3 “粮仓效应”和Janssen连续介质模型 651

26.2.4 颗粒中力的分布 653

26.2.5 成拱现象 657

26.3 外加振动下颗粒物质的行为 661

26.3.1 振动引起的颗粒对流和斑图的形成 662

26.3.2 振动引起的颗粒分聚 666

26.4 颗粒的流动特性 670

26.4.1 漏斗出口的颗粒流量 670

26.4.2 颗粒流中的密度波 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