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序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有关阿嵯耶观音造像原型来源问题的研究 4
第二节 有关阿嵯耶观音信仰的目的和意义的研究 9
第三节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3
第二章 南诏、大理国阿嵯耶观音造像 17
第一节 阿嵯耶观音的来源及传说 19
第二节 阿嵯耶观音的造型特点及其在南诏、大理国绘画雕刻中的形象 23
一 阿嵯耶观音的造型特点 23
二 《南诏图传》、张胜温绘《梵像卷》及剑川石窟中的阿嵯耶观音像 26
第三节 阿嵯耶观音造像与唐宋中原观音造像和吐蕃观音造像之比较 33
一 唐宋时期汉地观音造型特点 33
二 10世纪以前西藏(吐蕃)的观音造型特点 42
三 阿嵯耶观音造型与唐宋中原观音造型和吐蕃观音造像之比较 48
第三章 印度的观音信仰及观音造像 55
第二节 密教观音佛王传统或信仰在印度、东南亚和唐武周的流行 57
第一节 印度的观音信仰 57
第二节 印度的观音造型 59
一 贵霜王朝(公元前1世纪—公元3世纪) 59
二 笈多风格的观音像(4—6世纪) 68
三 后笈多风格的观音像(6—7世纪) 70
四 帕拉王朝(8—12世纪)和中世纪印度北部的观音像 72
五 后笈多和中世纪时印度南部的观音像 77
第四章 佛教传入东南亚及在东南亚各国的发展概况 81
第一节 佛教传入东南亚 83
第二节 东南亚各国佛教发展概况 87
一 柬埔寨 87
二 缅甸 90
三 泰国 93
四 占婆 95
五 斯里兰卡 97
六 室利佛逝 99
第五章 7—13世纪东南亚的观音造像 105
第一节 斯里兰卡的观音造型 107
一 体态 108
二 头饰 109
三 手印 110
四 服装 110
第二节 缅甸的观音造型 111
一 体态 112
二 不同形式的观音像 115
三 手印 118
四 持物 120
五 装饰 123
六 服装 127
第三节 堕罗钵底的观音造型 128
二 不同形式的观音像 129
一 体态 129
三 手印 137
四 持物 138
五 服装 141
六 装饰 143
第四节 柬埔寨的观音造型 151
一 体态 151
二 不同形式的观音像 153
三 手印 160
四 持物 160
五 服装 167
六 装饰 169
第五节 占婆的观音造型 174
一 体态 174
二 不同形式的观音像 175
三 手印 181
四 持物 181
五 服装 182
六 装饰 184
第六节 小结 189
一 印度造型艺术对东南亚的影响 189
二 东南亚国家之间造型艺术的相互影响 192
第六章 阿嵯耶观音造像与东南亚观音造像的比较研究 197
一 体态特征 200
第一节 阿嵯耶观音与东南亚观音的造型与风格之比较 200
二 头饰 204
三 手势和持物 206
四 装饰物 209
五 服装 212
六 面貌 213
第二节 南诏与东南亚的关系 215
一 友好往来 215
二 战争冲突 217
第七章 王权意识精神的象征 223
第一节 阿嵯耶观音信仰的原因 225
一 南诏与唐朝的友好关系 225
二 南诏与唐朝的矛盾冲突 248
一 印度的流行情况 257
二 东南亚的流行情况 259
三 唐武周的流行情况 262
第三节 阿嵯耶观音的信仰 265
一 阿嵯耶观音信仰 265
二 阿嵯耶观音信仰的目的 268
三 阿嵯耶观音信仰的对象 272
四 阿嵯耶观音信仰的意义及影响 273
结束语 285
主要参考文献 289
后记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