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口和居民管理 1
北京户口和“户口簿” 1
居委会的大妈们 5
饮食习惯、购物方式和日常商品物价 11
居民区里的“合作社” 11
票证印象 14
既熟悉又陌生的“酱菜味儿” 18
难觅“京白梨”——对蔬菜水果的记忆 22
让老乡笑话的“割肉”习惯 25
点心匣子 28
“烟文化”和“酒文化” 32
时令食品和紧俏食品 36
算不上“冷饮”的“冷饮” 39
蜂窝煤 41
“四海轩”的炒饼和如今的“过度热情” 45
“打饭去” 48
穿着习惯、款式和衣着消费 54
布票和母亲的“列宁服” 54
2块9毛7一条的棉毛裤 57
不见“布拉吉” 61
看奶奶做棉袄 65
“赵本山式”的帽子和“秋菊”的方头巾 70
补袜板儿 75
“脚下没鞋穷半截” 77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84
居住条件、生活习惯和开销 88
车公庄一区九楼二单元207 88
从儿子找垃圾箱说起和环境有关的旧事 93
张家长、李家短 103
大同小异的家具和家居用品(一) 106
大同小异的家具和家居用品(二) 109
“忠”字和倒“福”字 112
怀念“荞面皮芯枕头” 117
没有冰箱的日子 120
“卡口”、“螺口”和“管儿灯” 122
洗澡难 124
安“风斗”的季节 126
“89分局”和“公共电话” 129
搓衣板儿 131
出行、交通设施和票价 135
我家门口的“扳道房” 135
“26路”——我认识的第一路公共汽车 137
不能小看的“俩轱辘” 142
蒙着眼睛坐“出租” 145
从学龄前到“父母大学生” 151
“开裆裤”和“纸尿裤” 151
展览路第一小学 156
“不是101,是110” 161
中学毕业歌 166
挂两块牌子的学校 173
偶遇当年的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175
从吃“忆苦饭”到学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 177
“入队”和“入团” 184
青春期 186
77级、78级 189
“游戏”人生 195
S的调侃 195
从“小人书收藏热”想起 198
儿子对父母球技的感叹 202
玩会了“游泳” 205
女孩子的游戏 208
难忘跳皮筋 214
娱乐生活点滴 221
声音的魅力 221
“小豆子”和“参考消息” 225
“展览馆电影馆”和“市委党校礼堂” 227
“叠罗汉”和看电视 237
学演“样板戏”造就出的群众文艺骨干 239
服务设施及功能 244
“铰”头发 244
“展览路街道医院”和“海军医院” 251
“阿姨,8分的邮票多少钱一张?” 255
“小红在喊毛主席万岁” 259
从“红包书”到《安娜·卡列尼娜》 264
呼唤公共图书馆 270
“同仁医院”和“大明眼镜店” 273
从Garage sale想起的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