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危急重症诊治指南》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伟国,杨小锋主编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308050009
  • 页数:493 页
图书介绍:本书重点讲述了神经外科常见的一些急重症的处理,详细介绍了与神经外科有关的临床基础知识。全书分基础篇,监护篇,颅脑损伤篇,颅内血管疾病篇,脊髓篇等篇章。

1.1 头皮 3

1.1.1 头皮的解剖 3

基础篇 3

1 神经外科临床解剖 3

1.2.1 颅盖 4

1.2 颅骨 4

1.1.2 头皮的血管、神经和淋巴 4

1.2.2.1 颅底内面 5

1.2.2 颅底 5

1.3 脑膜 6

1.2.2.2 颅底外面 6

1.3.1 硬脑膜 7

1.4.1 大脑 8

1.4 脑和颅神经 8

1.3.2 蛛网膜 8

1.3.3 软脑膜 8

1.4.1.1 大脑半球分叶 9

1.4.1.2 大脑皮质功能分区 10

1.4.1.3 大脑半球内白质 11

1.4.1.4 大脑半球深部结构 12

1.4.2.1 丘脑 13

1.4.2 间脑 13

1.4.1.5 嗅脑和边缘系统 13

1.4.2.3 丘脑下部 14

1.4.2.2 丘脑上部 14

1.4.3.1 脑干外部形态 15

1.4.3 脑干 15

1.4.2.4 丘脑底部 15

1.4.2.5 丘脑后部 15

1.4.3.2 脑干内部结构 16

1.4.4.1 小脑的外形和位置 18

1.4.4 小脑 18

1.4.4.2 小脑的内部结构 19

1.4.5.2 视神经与视觉的传导路径 20

1.4.5.1 嗅神经 20

1.4.4.3 小脑的功能 20

1.4.5 颅神经 20

1.4.5.5 三叉神经 21

1.4.5.4 滑车神经 21

1.4.5.3 动眼神经 21

1.4.5.7 面神经 22

1.4.5.6 外展神经 22

1.4.5.11 副神经 23

1.4.5.10 迷走神经 23

1.4.5.8 前庭蜗神经 23

1.4.5.9 舌咽神经 23

1.5.1 脊髓 24

1.5 脊髓和脊神经 24

1.4.5.12 舌下神经 24

1.5.1.1 脊髓的位置与外形 25

1.5.1.2 脊髓的内部结构 26

1.5.1.4 脊髓的血液循环 27

1.5.1.3 脊髓的功能 27

1.5.2.2 臂丛 28

1.5.2.1 颈丛 28

1.5.2 脊神经 28

1.6.1.1 颈内动脉系统 29

1.6.1 脑的动脉系统 29

1.5.2.3 腰骶丛 29

1.5.2.4 皮肤的节段性神经分布 29

1.6 脑的血液 29

1.6.1.2 椎-基底动脉系统 30

1.6.1.3 脑底动脉环 31

1.6.2.2 脑的深静脉 32

1.6.2.1 脑的浅静脉 32

1.6.2 脑的静脉系统 32

1.8 脑室和脑池 33

1.7 脑脊液 33

1.8.2 第三脑室 34

1.8.1 侧脑室 34

1.8.4 脑池 35

1.8.3 第四脑室 35

1.9.1.1 视神经和视交叉 36

1.9.1 蝶鞍区 36

1.9 颅脑局部解剖 36

1.9.1.2 鞍膈 37

1.9.1.4 蝶窦 38

1.9.1.3 垂体 38

1.9.2.1 骨性结构 39

1.9.2 眶上裂 39

1.9.1.5 鞍上动脉 39

1.9.2.3 神经关系 40

1.9.2.2 骨膜、硬膜和腱环 40

1.9.3.2 海绵窦内的结构 41

1.9.3.1 海绵窦的位置 41

1.9.2.4 动脉关系 41

1.9.2.5 静脉关系 41

1.9.3 海绵窦区 41

1.9.4 小脑幕切迹 43

1.9.4.3 后切迹区 44

1.9.4.2 中切迹区 44

1.9.4.1 前切迹区 44

1.9.5.2 外展神经及其邻近结构 45

1.9.5.1 三叉神经及其邻近结构 45

1.9.5 桥小脑角区 45

1.9.5.4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及其邻近结构 46

1.9.5.3 面神经和位听神经及其邻近结构 46

1.9.6.1 骨解剖结构 47

1.9.6 颈静脉孔区 47

1.9.5.5 相关血管 47

1.9.6.4 静脉解剖 48

1.9.6.3 动脉解剖 48

1.9.6.2 硬膜解剖 48

1.9.7 枕骨大孔区 49

1.9.6.5 神经解剖 49

1.9.8 斜坡区 50

2.1.3 分类 52

2.1.2 病因 52

2 神经系统病理生理学基础 52

2.1 脑水肿 52

2.1.1 概述 52

2.1.4 发病机理 53

2.1.5 病理 54

2.1.8.2 脑水肿的积极治疗 55

2.1.8.1 解除病因 55

2.1.6 临床表现 55

2.1.7 诊断 55

2.1.8 治疗 55

2.2.1 概述 56

2.2 颅内压增高 56

2.2.3.1 颅内压的调节 57

2.2.3 病理生理 57

2.2.2 病因 57

2.2.3.4 脑血流与颅内压 58

2.2.3.3 脑脊液动力学与颅内压 58

2.2.3.2 容积与压力的关系 58

2.2.4 临床表现 59

2.2.3.5 病理类型 59

2.2.5.2 避免加重颅内压升高的因素 60

2.2.5.1 颅内压的监测 60

2.2.5 治疗 60

2.2.5.6 过度通气 61

2.2.5.5 巴比妥昏迷疗法 61

2.2.5.3 高渗性治疗 61

2.2.5.4 糖皮质激素 61

2.3.2.1 应用解剖 62

2.3.2 小脑幕切迹疝 62

2.2.5.7 脑脊液引流 62

2.2.5.8 手术治疗 62

2.3 脑疝 62

2.3.1 概述 62

2.3.3 枕骨大孔疝 63

2.3.2.4 治疗 63

2.3.2.2 病理生理 63

2.3.2.3 临床表现 63

2.3.4.2 大脑镰下疝 64

2.3.4.1 小脑幕裂孔上疝 64

2.3.3.1 应用解剖 64

2.3.3.2 病理生理 64

2.3.3.3 临床表现 64

2.3.3.4 治疗 64

2.3.4 其他脑疝 64

2.4.1.2 细胞内钙超载 65

2.4.1.1 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增加 65

2.3.4.3 蝶骨嵴疝 65

2.3.4.4 脑中心疝 65

2.4 神经元损伤 65

2.4.1 神经元损伤机制 65

2.4.1.3 自由基生成 66

2.4.3 亚低温脑保护治疗 67

2.4.2 神经保护剂治疗 67

2.4.1.4 一氧化氮 67

3.1.3 个人史 69

3.1.2 既往史 69

3 病史和体格检查 69

3.1 病史 69

3.1.1 现病史 69

3.1.5 家族史 70

3.1.4 系统回顾 70

3.2.1.3 复合伤的检查 71

3.2.1.2 头面部及全身体表检查 71

3.2 一般检查 71

3.2.1 一般情况 71

3.2.1.1 生命体征检查 71

3.2.2.3 意识障碍的分类 72

3.2.2.2 意识清醒的标准 72

3.2.2 意识 72

3.2.2.1 观察意识障碍过程的重要意义 72

3.2.3 伤情轻重的判断 73

3.2.2.4 神经学科临床常见的几种特殊意识障碍 73

3.2.4.2 言语失用 74

3.2.4.1 构音障碍 74

3.2.4 语言 74

3.3.1.1 运动区损害 75

3.3.1 额叶相关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75

3.2.5 精神 75

3.3 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75

3.3.2.7 眩晕 76

3.3.2.6 视野缺损 76

3.3.1.2 运动前区损害 76

3.3.1.3 书写中枢损害 76

3.3.1.4 运动性语言中枢损害 76

3.3.1.5 前额叶损害 76

3.3.1.6 同向凝视中枢损害 76

3.3.2 颞叶相关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76

3.3.2.1 感觉性失语 76

3.3.2.2 命名性失语 76

3.3.2.3 记忆力下降 76

3.3.2.4 耳鸣和幻听 76

3.3.2.5 幻视和幻嗅觉 76

3.3.4.3 失认 77

3.3.4.2 视幻觉 77

3.3.2.8 癫痫 77

3.3.2.9 精神症状 77

3.3.3 顶叶相关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77

3.3.3.1 感觉障碍 77

3.3.3.2 失读症和计数能力下降 77

3.3.3.3 失用症 77

3.3.3.4 视野缺损 77

3.3.3.5 Gerstmann综合征 77

3.3.4 枕叶相关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77

3.3.4.1 视野缺损 77

3.3.7.1 中脑损伤 78

3.3.7 脑干相关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78

3.3.4.4 “三偏”综合征 78

3.3.4.5 肢体运动的异常 78

3.3.5 间脑相关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78

3.3.5.1 丘脑损伤的表现 78

3.3.5.2 下丘脑损伤后的表现 78

3.3.6 小脑相关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78

3.4.1.2 嗅觉损害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79

3.4.1.1 嗅神经检查方法 79

3.3.7.2 脑桥损伤 79

3.3.7.3 延髓损伤 79

3.4 颅神经检查 79

3.4.1 嗅神经 79

3.4.2.2 视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80

3.4.2.1 视神经检查方法 80

3.4.2 视神经 80

3.4.3.2 动眼、滑车、外展神经检查方法 81

3.4.3.1 神经解剖 81

3.4.3 动眼、滑车、外展神经 81

3.4.3.3 动眼、滑车、外展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82

3.4.4.2 三叉神经检查方法 83

3.4.4.1 神经解剖 83

3.4.4 三叉神经 83

3.4.5.2 面神经检查方法 84

3.4.5.1 神经解剖 84

3.4.4.3 三叉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84

3.4.5 面神经 84

3.4.6 位听神经 85

3.4.5.3 面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85

3.4.6.3 耳蜗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86

3.4.6.2 听神经检查方法 86

3.4.6.1 神经解剖 86

3.4.7.1 神经解剖 87

3.4.7 舌咽、迷走神经 87

3.4.6.4 前庭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87

3.4.7.3 舌咽、迷走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88

3.4.7.2 舌咽、迷走神经检查方法 88

3.4.8.2 副神经、舌下神经检查方法 89

3.4.8.1 神经解剖 89

3.4.8 副神经、舌下神经 89

3.5.1 肌力检查 90

3.5 运动检查 90

3.4.8.3 副神经、舌下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90

3.5.5.2 小脑性步态 91

3.5.5.1 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 91

3.5.2 肌张力检查 91

3.5.3 肌营养 91

3.5.4 肌肉异常运动 91

3.5.5 步态 91

3.5.6 共济运动 92

3.5.5.6 额叶步态 92

3.5.5.3 偏瘫步态 92

3.5.5.4 痉挛步态 92

3.5.5.5 慌张步态 92

3.6.1.3 复合感觉 93

3.6.1.2 深感觉 93

3.6 感觉检查 93

3.6.1 一般感觉 93

3.6.1.1 浅感觉 93

3.7.1.1 腹壁反射 94

3.7.1 浅反射 94

3.6.2 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 94

3.7 反射 94

3.7.2.4 膝反射 95

3.7.2.3 肱三头肌反射 95

3.7.1.2 提睾反射 95

3.7.1.3 肛门反射 95

3.7.1.4 球海绵体反射 95

3.7.1.5 角膜反射 95

3.7.2 深反射 95

3.7.2.1 肱二头肌反射 95

3.7.2.2 桡反射 95

3.7.3.7 脊髓自主反射 96

3.7.3.6 握持反射 96

3.7.2.5 踝反射 96

3.7.3 病理反射 96

3.7.3.1 Babinski征 96

3.7.3.2 Oppenheim征 96

3.7.3.3 Chaddock征 96

3.7.3.4 Gordon征 96

3.7.3.5 Hoffmann征 96

3.9.2 额叶底部综合征 97

3.9.1 遗传性视神经萎缩综合征 97

3.7.3.8 额叶释放现象 97

3.8 脑膜刺激症 97

3.8.1 Brudzinskis氏征 97

3.8.2 Kernig氏征 97

3.8.3 颈强直 97

3.9 常见的与脑神经损害有关的综合征 97

3.9.5.1 病因 98

3.9.5 海绵窦综合征 98

3.9.3 强直性瞳孔综合征 98

3.9.4 动眼神经纤维再生迷路综合征 98

3.9.7 三叉神经旁综合征 99

3.9.6 视交叉综合征 99

3.9.5.2 临床表现 99

3.9.5.3 治疗 99

3.9.9 眶尖综合征 100

3.9.8.3 治疗 100

3.9.7.1 发病机理 100

3.9.7.2 临床表现 100

3.9.7.3 治疗 100

3.9.8 眶上裂综合征 100

3.9.8.1 发病机理 100

3.9.8.2 临床表现 100

3.9.12.3 治疗 101

3.9.12.2 临床表现 101

3.9.10 眶底综合征 101

3.9.11 岩骨尖综合征 101

3.9.12 小脑脑桥角综合征 101

3.9.12.1 病因 101

3.9.15 枕大孔区综合征 102

3.9.14.3 治疗 102

3.9.13 颅底综合征 102

3.9.13.1 病因 102

3.9.13.2 临床表现 102

3.9.14 颈静脉孔综合征 102

3.9.14.1 病因 102

3.9.14.2 临床表现 102

3.9.15.2 临床表现 103

3.9.15.1 病因 103

4.1.1 CT成像原理 104

4.1 脑CT检查 104

4 神经影像学检查 104

4.1.2.2 CT检查方法 105

4.1.2.1 CT扫描技术 105

4.1.2 CT检查方法 105

4.1.3.1 正常脑CT标准扫描平面 106

4.1.3 CT的临床应用 106

4.1.3.2 颅内病变的基本征象 107

4.1.3.3 常见颅内病变的CT诊断 108

4.2.1 磁共振成像原理 115

4.2 磁共振成像 115

4.2.2 磁共振检查方法 116

4.2.3.1 颅内肿瘤 118

4.2.3 MRI的临床应用 118

4.2.3.2 脑血管病 121

4.2.3.3 颅脑损伤 123

4.3.1.1 DSA造影设备 124

4.3.1 DSA原理和检查方法 124

4.2.3.4 脑寄生虫病 124

4.3 脑血管造影检查 124

4.3.2.1 颈内动脉系 125

4.3.2 正常脑血管造影表现 125

4.3.1.2 造影方法 125

4.3.1.3 适应证和禁忌证 125

4.3.2.2 椎-基底动脉系 126

4.3.2.3 大脑的静脉 127

4.3.3.1 脑血管病 128

4.3.3 异常脑血管造影表现 128

4.3.3.2 颅内肿瘤性病变 129

5.1.2 作用机制 131

5.1.1 适应证 131

5 神经外科基础治疗 131

5.1 冬眠低温疗法 131

5.1.4 临床并发症 132

5.1.3 亚低温疗法的临床应用 132

5.2.1 原理 133

5.2 高压氧的治疗 133

5.2.3.2 高压氧的治疗方案 134

5.2.3.1 高压氧治疗前对病人的准备 134

5.2.2 适应证 134

5.2.3 高压氧的临床应用 134

5.2.3.3 高压氧治疗的注意事项 135

5.3.1.2 适应证 136

5.3.1.1 作用机制 136

5.2.4 今后发展方向 136

5.3 激素疗法 136

5.3.1 肾上腺皮质激素 136

5.3.2 性激素 137

5.3.1.4 注意事项 137

5.3.1.3 糖皮质激素在临床的使用 137

5.3.6 抗利尿激素 138

5.3.5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138

5.3.3 甲状腺激素 138

5.3.4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138

5.4.1.2 水的失衡以及处理 139

5.4.1.1 神经外科水、电解质处理特点 139

5.4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139

5.4.1 神经外科水、电解质平衡 139

5.4.1.3 钠的失衡以及处理 141

5.4.1.4 钾的失衡以及处理 143

5.4.2.1 呼吸性酸中毒 144

5.4.2 神经外科酸碱平衡 144

5.4.2.3 呼吸性碱中毒 145

5.4.2.2 代谢性酸中毒 145

5.5.1.1 甘露醇 146

5.5.1 高渗脱水剂 146

5.4.2.4 代谢性碱中毒 146

5.5 脱水治疗 146

5.5.1.4 人血白蛋白 147

5.5.1.3 异山梨醇 147

5.5.1.2 甘油果糖 147

5.5.5 钙离子拮抗剂 148

5.5.4 肾上腺皮质激素 148

5.5.2 利尿脱水剂 148

5.5.2.1 速尿 148

5.5.2.2 双克(双氢克尿塞) 148

5.5.3 碳酸酐酶抑制剂 148

5.6.1.2 血压监护 149

5.6.1.1 心率、心律监护 149

5.6 重症患者监护 149

5.6.1 生命体征 149

5.6.3 瞳孔的变化 150

5.6.2 意识状态 150

5.6.1.3 呼吸监护 150

5.6.1.4 体温监护 150

5.6.5 颅内压的监测 151

5.6.4 眼球变化 151

5.6.7 其他监测 152

5.6.6 一般神经功能的监护 152

5.6.8.1 呼吸系统 153

5.6.8 常见并发症监护以及处理 153

5.6.8.3 消化系统 154

5.6.8.2 心血管系统 154

5.6.8.4 泌尿系统 155

5.7.2.1 全胃肠外营养 156

5.7.2 营养支持疗法 156

5.7 营养疗法 156

5.7.1 营养状态的评定 156

5.7.2.2 全胃肠道营养 158

5.8.3 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159

5.8.2 感染来源和途径 159

5.8 神经外科抗菌药物的应用 159

5.8.1 血脑屏障 159

5.8.4.1 青霉素类 160

5.8.4 常用抗菌药物 160

5.8.4.4 氨基糖甙类 161

5.8.4.3 其他β-内酰胺类 161

5.8.4.2 头孢菌素类 161

5.8.4.9 喹诺酮类 162

5.8.4.8 磺胺类 162

5.8.4.5 四环素类 162

5.8.4.6 氯霉素 162

5.8.4.7 大环内酯类 162

5.8.5.1 经验性治疗 163

5.8.5 用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63

5.8.4.10 抗结核药物 163

5.8.4.11 其他类抗生素 163

5.8.4.12 抗真菌药 163

5.8.5.4 特殊用药情况 164

5.8.5.3 给药途径 164

5.8.5.2 联合用药 164

5.8.6.2 G-杆菌脑膜炎 165

5.8.6.1 肺炎链球菌脑膜炎 165

5.8.5.5 药物的监测 165

5.8.6 常见颅内感染疾病的抗菌治疗 165

5.8.6.9 脑脓肿 166

5.8.6.8 脑蛛网膜炎 166

5.8.6.3 流感杆菌脑膜炎 166

5.8.6.4 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 166

5.8.6.5 结核性脑膜炎 166

5.8.6.6 真菌性脑膜炎 166

5.8.6.7 脑脊液分流手术后感染 166

5.9.1 神经系统兴奋药 167

5.9 神经系统常用药物 167

5.9.3 其他脑功能改善药物 168

5.9.2 脑血管扩张药 168

5.10 心理治疗 170

5.11 神经外科康复治疗 171

5.11.3.1 体育运动疗法 172

5.11.3 康复治疗的方法 172

5.11.1 康复治疗的范畴 172

5.11.2 康复治疗的程序 172

5.11.3.3 物理疗法 174

5.11.3.2 作业疗法 174

5.11.3.4 语言疗法 175

5.11.3.7 康复评定 176

5.11.3.6 辅助工具的应用 176

5.11.3.5 针灸疗法 176

6.1.3 穿刺方法 178

6.1.2 禁忌证 178

6 神经外科常规操作 178

6.1 腰椎穿刺 178

6.1.1 适应证 178

6.5.1.4 性状 179

6.1.5.3 压颈试验 179

6.1.4 穿刺失败原因 179

6.1.5 脑脊液压力及动力学检查 179

6.1.5.1 压力 179

6.1.5.2 压腹试验 179

6.2.3 穿刺方法 180

6.2.2 禁忌证 180

6.5.1.5 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180

6.2 脑室穿刺 180

6.2.1 适应证 180

6.3.1 术前准备 181

6.3 常规开颅手术步骤 181

6.2.4 术中注意要点 181

6.2.5 术后处理 181

6.3.6 手术切口选择 182

6.3.5 头皮浸润麻醉 182

6.3.2 麻醉 182

6.3.3 消毒 182

6.3.4 病人的体位 182

6.3.7 标准开颅术 183

6.3.8 大骨瓣减压术 184

7.1.2 双极电凝器 185

7.1.1 手术显微镜 185

7 神经外科新技术进展 185

7.1 显微神经外科 185

7.1.3 显微手术器械 186

7.1.6 脑牵开器 187

7.1.5 高速微型钻 187

7.1.4 显微神经外科吸引装置 187

7.1.8 激光器 188

7.1.7 超声外科吸引器 188

7.2.1 基本结构 189

7.2 神经内窥镜 189

7.1.9 局部止血剂 189

7.2.3 适应证 190

7.2.2 辅助装备 190

7.2.5 优越性 191

7.2.4 止血 191

7.3.1 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术 192

7.3 立体定向与神经导航 192

7.2.6 局限性 192

7.3.1.3 临床应用 193

7.3.1.2 手术步骤 193

7.3.1.1 基本原理 193

7.3.2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194

7.3.2.2 立体定向加速器 195

7.3.2.1 γ-刀 195

7.3.3 神经导航 196

7.3.2.3 粒子束刀 196

8.1.1.2 外周型呼吸功能障碍 201

8.1.1.1 中枢型呼吸功能障碍 201

监护篇 201

8 神经外科重症的监护与救治 201

8.1 气道管理 201

8.1.1 呼吸功能障碍分型及临床表现 201

8.1.2.2 紧急处理 202

8.1.2.1 原则 202

8.1.1.3 混合型呼吸功能障碍 202

8.1.2 呼吸功能障碍处理 202

8.1.2.3 气管内插管 203

8.1.2.5 气管切开 205

8.1.2.4 环甲膜切开 205

8.1.4.1 拔管的时机 207

8.1.4 拔管 207

8.1.3 人工气道的护理 207

8.2.1.1 死亡概念 208

8.2.1 概述 208

8.1.4.2 拔管注意要点 208

8.2 心肺脑复苏 208

8.2.2 诊断依据 209

8.2.1.2 心肺脑复苏相关概念 209

8.2.3.4 人工循环 210

8.2.3.3 人工呼吸 210

8.2.3 基础生命支持 210

8.2.3.1 病人的体位 210

8.2.3.2 开放呼吸道 210

8.2.4 持续生命支持 211

8.2.3.5 除颤 211

8.2.4.2 措施 212

8.2.4.1 决策 212

8.2.6 复苏失败的原因 214

8.2.5 复苏有效的指标 214

8.3.4.1 选择 215

8.3.4 技术方法 215

8.2.7 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 215

8.3 颅内压监测 215

8.3.1 概述 215

8.3.2 目的 215

8.3.3 指征 215

8.3.6 治疗阈值 216

8.3.5 信息分析 216

8.3.4.2 监护仪标准 216

8.3.4.3 探头位置 216

8.3.4.4 护理 216

8.4.2.2 中心静脉置管分类 217

8.4.2.1 置管方法 217

8.3.7 并发症 217

8.4 中心静脉置管及中心静脉压的监测 217

8.4.1 适应证与禁忌证 217

8.4.1.1 适应证 217

8.4.1.2 禁忌证 217

8.4.2 穿刺方法 217

8.4.4.1 插管时并发症 218

8.4.4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后的并发症与处理 218

8.4.2.3 常用穿刺置管途径 218

8.4.2.4 置管注意事项 218

8.4.3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后的观察与护理 218

8.4.3.1 滴速的观察 218

8.4.3.2 液体泄漏的观察 218

8.4.3.3 敷料及输液管的更换 218

8.4.4.3 导管感染后败血症 219

8.4.4.2 导管留置期并发症 219

8.4.5.5 影响中心静脉压的因素 220

8.4.5.4 注意事项 220

8.4.5 中心静脉压的测定 220

8.4.5.1 临床意义 220

8.4.5.2 适应证 220

8.4.5.3 测压装置 220

8.5.2.2 氧分压 221

8.5.2.1 酸碱度 221

8.5 动脉血气分析 221

8.5.1 血标本采集和检测 221

8.5.1.1 采血途径 221

8.5.1.2 检测方法 221

8.5.1.3 注意事项 221

8.5.2 血气分析的常用参数及临床意义 221

8.5.2.9 缓冲碱 222

8.5.2.8 剩余碱 222

8.5.2.3 动脉血氧分压 222

8.5.2.4 动脉血氧饱和度 222

8.5.2.5 氧含量 222

8.5.2.6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222

8.5.2.7 碳酸氢根 222

8.6.2 危险因素及病因 223

8.6.1 概念 223

8.5.2.10 二氧化碳总量 223

8.5.3 血气分析的结果判定 223

8.6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23

8.6.6 预防性治疗 224

8.6.5 诊断标准 224

8.6.3 病理生理 224

8.6.3.1 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增加 224

8.6.3.2 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224

8.6.3.3 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肺功能的异常 224

8.6.4 临床表现 224

8.7.1 概念 225

8.7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225

8.6.7 ARDS的治疗 225

8.6.7.1 机械通气 225

8.6.7.2 其他辅助治疗 225

8.7.3 临床特征 226

8.7.2 发病机理 226

8.7.5 监测 227

8.7.4 诊断 227

8.8.1.3 监护 228

8.8.1.2 临床表现 228

8.7.6 防治原则 228

8.8 颅脑手术后的并发症 228

8.8.1 颅内血肿 228

8.8.1.1 病因 228

8.8.2.3 监护 229

8.8.2.2 临床表现 229

8.8.1.4 处理 229

8.8.2 脑水肿、脑疝 229

8.8.2.1 病因 229

8.8.3.2 临床类型 230

8.8.3.1 病因 230

8.8.2.4 处理 230

8.8.3 水、电解质紊乱 230

8.8.4.2 临床特征 231

8.8.4.1 概述 231

8.8.3.3 监护 231

8.8.3.4 处理 231

8.8.4 应激性溃疡 231

8.8.6.1 病因 232

8.8.6 癫痫 232

8.8.4.3 预防 232

8.8.4.4 治疗 232

8.8.5 脑积水 232

8.8.5.1 病因 232

8.8.5.2 临床表现 232

8.8.5.3 诊断 232

8.8.5.4 治疗 232

8.8.9.1 病因 233

8.8.9 脑脊液漏 233

8.8.6.2 临床特征 233

8.8.6.3 监护 233

8.8.6.4 处理 233

8.8.7 感染 233

8.8.8 颅神经损伤 233

8.8.9.3 治疗 234

8.8.9.2 临床表现和诊断 234

9.1.1.1 加速性损伤 237

9.1.1 直接暴力致伤方式 237

颅脑损伤篇 237

9 颅脑损伤概论 237

9.1 机理 237

9.1.2.2 颅颈连接处损伤 238

9.1.2.1 挥鞭样损伤 238

9.1.1.2 减速性损伤 238

9.1.1.3 挤压性损伤 238

9.1.1.4 旋转运动性损伤 238

9.1.2 间接暴力致伤方式 238

9.2.1 昏迷程度分类 239

9.2 分类 239

9.1.2.3 创伤性窒息 239

9.3.2 意识障碍 240

9.3.1 生命体征 240

9.2.2 伤情轻重分类 240

9.3 一般临床表现 240

9.3.4 眼部征象 241

9.3.3 头痛、呕吐 241

9.3.5.2 枕骨大孔疝 242

9.3.5.1 小脑幕切迹疝 242

9.3.5 脑疝 242

9.3.6.6 丘脑损伤 243

9.3.6.5 内囊与基底节损伤 243

9.3.5.3 大脑镰下疝 243

9.3.6 神经系统局灶症状与体征 243

9.3.6.1 额叶损伤 243

9.3.6.2 颞叶损伤 243

9.3.6.3 顶叶损伤 243

9.3.6.4 枕叶损伤 243

9.4.1.1 头颅X线平片检查 244

9.4.1 紧急辅助检查 244

9.3.6.7 下丘脑损伤 244

9.3.6.8 小脑损伤 244

9.3.6.9 脑干损伤 244

9.4 辅助检查 244

9.4.1.2 CT检查 245

9.4.1.3 磁共振成像检查 246

9.4.2 稳定期的常用辅助检查 247

9.4.1.4 腰椎穿刺检查 247

9.5.1 颅脑损伤病人的现场抢救 248

9.5 急救、急诊处理 248

9.5.2 救护与转运 249

9.5.3.1 病史 250

9.5.3 急诊处理 250

9.5.3.2 查体 251

9.5.3.5 急诊室的急救 252

9.5.3.4 病人的分类处理 252

9.5.3.3 辅助检查 252

9.5.3.6 神经外科手术 253

10.1.4 头皮血肿 255

10.1.3 头皮裂伤 255

10 头皮和颅骨损伤 255

10.1 头皮损伤 255

10.1.1 头皮擦伤 255

10.1.2 头皮挫伤 255

10.1.5.1 现场急救处理 256

10.1.5.2 头皮撕脱伤的治疗 256

10.1.4.1 头皮下血肿 256

10.1.4.2 帽状腱膜下血肿 256

10.1.4.3 骨膜下血肿 256

10.1.5 头皮撕脱伤 256

10.2.2 颅盖骨折 257

10.2.1 概论 257

10.2 颅骨骨折 257

10.2.2.2 凹陷性骨折 258

10.2.2.1 线形骨折 258

10.2.3.1 临床表现及特点 259

10.2.3 颅底骨折 259

10.2.2.3 粉碎性骨折 259

10.2.3.3 颅底骨折治疗 260

10.2.3.2 颅脑CT扫描检查 260

11.1.1.1 伤因与病理 261

11.1.1 非火器性颅脑开放伤 261

11 原发性颅脑损伤 261

11.1 开放性颅脑损伤 261

11.1.1.3 诊断及辅助检查 262

11.1.1.2 症状与体征 262

11.1.1.4 治疗 263

11.1.2.2 病理及机制 264

11.1.2.1 分类 264

11.1.1.5 术后处理 264

11.1.2 火器性颅脑开放伤 264

11.1.2.3 临床表现 265

11.1.2.5 处理 266

11.1.2.4 诊断 266

11.2.1.2 病理 268

11.2.1.1 病因 268

11.1.2.6 术后的处理 268

11.2 闭合性颅脑损伤 268

11.2.1 脑震荡 268

11.2.1.5 治疗与预后 269

11.2.1.4 诊断与鉴别 269

11.2.1.3 症状与体征 269

11.2.2.2 病理 270

11.2.2.1 伤因 270

11.2.2 脑挫裂伤 270

11.2.2.3 症状与体征 271

11.2.2.4 诊断与鉴别 272

11.2.2.5 治疗与预后 273

11.2.3.1 伤因与病理 277

11.2.3 脑干损伤 277

11.2.3.2 症状与体征 278

11.2.4.1 伤因与病理 280

11.2.4 丘脑下部损伤 280

11.2.3.3 诊断与鉴别 280

11.2.3.4 治疗与预后 280

11.2.4.2 症状与体征 281

11.2.4.4 治疗与预后 282

11.2.4.3 诊断与鉴别 282

11.2.5.1 脑损伤新的分类与DAI的分型 283

11.2.5 弥漫性轴索损伤 283

11.2.5.3 临床表现与诊断 284

11.2.5.2 机制及病理 284

11.2.5.4 治疗与预后 285

12.2.2 创伤性脑水肿 287

12.2.1 急性脑肿胀 287

12 继发性颅脑损伤 287

12.1 概念 287

12.2 病理生理基础 287

12.2.2.1 发生机理 288

12.2.2.2 脑水肿的分类 289

12.2.3 颅内血肿 290

12.2.2.3 脑水肿的治疗 290

12.3 急性硬膜外血肿 291

12.2.4 颅内高压 291

12.3.3 临床表现 292

12.3.2 发病机制 292

12.3.1 病因 292

12.3.5.1 手术治疗 293

12.3.5 治疗 293

12.3.4 诊断与鉴别诊断 293

12.4.1 病因与发病机制 295

12.4 慢性硬脑膜外血肿 295

12.3.5.2 非手术治疗 295

12.5.1 病因与病理改变 296

12.5 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296

12.4.2 临床表现 296

12.4.3 诊断与鉴别诊断 296

12.4.4 治疗 296

12.5.3 诊断与鉴别诊断 297

12.5.2 临床表现 297

12.5.4.2 手术治疗及方法选择 298

12.5.4.1 影响近期预后因素的分析 298

12.5.4 治疗 298

12.5.4.3 非手术治疗 299

12.6.3 诊断与鉴别诊断 300

12.6.2 临床表现 300

12.6 慢性硬膜下血肿 300

12.6.1 病因与发病机制 300

12.6.4.1 钻孔冲洗引流术 301

12.6.4 治疗 301

12.7.2 临床表现 302

12.7.1 病因与发病机制 302

12.6.4.2 前囟侧角硬脑膜下穿刺术 302

12.6.4.3 骨瓣开颅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 302

12.7 急性及亚急性脑内血肿 302

12.7.2.5 其他某些特殊部位的血肿 303

12.7.2.4 枕部血肿 303

12.7.2.1 额部血肿 303

12.7.2.2 顶部血肿 303

12.7.2.3 颞部血肿 303

12.8.1 病因与发病机制 304

12.8 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 304

12.7.3 诊断 304

12.7.4 治疗 304

12.9.1 脑干血肿 305

12.9 特殊部位的血肿 305

12.8.2 临床表现与诊断 305

12.8.3 治疗 305

12.9.1.3 治疗 306

12.9.1.2 诊断与鉴别诊断 306

12.9.1.1 病因与发病机制 306

12.9.4 颅后窝血肿 307

12.9.3 脑室内出血 307

12.9.2 基底节血肿 307

12.9.4.2 治疗 308

12.9.4.1 诊断 308

13.2 临床表现 313

13.1 概述 313

颅内肿瘤篇 313

13 颅内肿瘤出血 313

13.4 治疗 314

13.3 辅助检查 314

13.5.1 病因 315

13.5 垂体卒中 315

13.5.4 治疗 316

13.5.3 诊断 316

13.5.2 临床表现 316

14.1.1.1 星形细胞瘤 318

14.1.1 常见病理类型及影像学 318

14 脑室肿瘤 318

14.1 侧脑室肿瘤 318

14.1.1.3 室管膜瘤 319

14.1.1.2 脑膜瘤 319

14.1.1.5 室管膜下瘤 320

14.1.1.4 脉络丛肿瘤 320

14.1.1.6 中枢神经细胞瘤 321

14.1.2.4 其他 322

14.1.2.3 癫痫 322

14.1.2 临床表现与诊断 322

14.1.2.1 颅内压增高 322

14.1.2.2 精神症状 322

14.1.3.1 侧脑室的解剖 323

14.1.3 治疗 323

14.1.2.5 侧脑室肿瘤的诊断 323

14.1.3.2 侧脑室肿瘤的手术治疗 324

14.2.1.1 星形细胞瘤 328

14.2.1 常见病理类型及影像学 328

14.2 第三脑室肿瘤 328

14.2.1.2 生殖细胞肿瘤 329

14.2.1.3 松果体细胞瘤和松果体母细胞瘤 330

14.2.1.4 颅咽管瘤 331

14.2.1.6 脊索瘤 332

14.2.1.5 室管膜瘤 332

14.2.1.7 胶样囊肿 333

14.2.2 临床表现与诊断 334

14.2.1.8 转移癌 334

14.2.3.1 第三脑室的应用解剖 335

14.2.3 治疗 335

14.2.3.2 第三脑室手术入路 336

14.2.3.3 手术注意事项 340

14.2.4.1 立体定向肿瘤病检 342

14.2.4 松果体区肿瘤的治疗 342

14.2.4.4 放射治疗 343

14.2.4.3 直接手术 343

14.2.4.2 分流手术 343

14.2.4.6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344

14.2.4.5 化学治疗 344

14.3.1.1 髓母细胞瘤 345

14.3.1 临床病理类型以及影像学 345

14.3 第四脑室肿瘤 345

14.3.1.3 脉络丛乳头状瘤 346

14.3.1.2 室管膜瘤 346

14.3.1.5 表皮样囊肿 348

14.3.1.4 星形细胞瘤 348

14.3.2 临床表现与诊断 349

14.3.1.6 血管母细胞瘤 349

14.3.3 第四脑室肿瘤的治疗 350

14.3.3.1 第四脑室的应用解剖 351

14.3.3.2 手术入路 352

14.3.3.3 手术注意要点 353

14.3.3.4 术后并发症以及防治 354

14.3.3.6 胶质细胞瘤的综合治疗 355

14.3.3.5 髓母细胞瘤的综合治疗 355

14.4 神经内镜技术在脑室肿瘤中的应用 359

14.4.3 第四脑室肿瘤的应用 360

14.4.2 第三脑室肿瘤的应用 360

14.4.1 侧脑室肿瘤的应用 360

14.4.4 锁孔手术的应用 361

14.4.5 内窥镜并发症及处理 362

15.2 临床表现 364

15.1 概述 364

15 后颅窝肿瘤 364

15.3 辅助检查 365

15.4.1 术前准备 366

15.4 治疗 366

15.4.4 术后并发症及预后 367

15.4.3 术中监护及麻醉 367

15.4.2 手术方式 367

16.2.1.1 内分泌紊乱 369

16.2.1 临床表现 369

16 巨大鞍区肿瘤 369

16.1 概述 369

16.2 巨大垂体腺瘤 369

16.2.3.1 外科手术 370

16.2.3 治疗 370

16.2.1.2 头痛 370

16.2.1.3 视力视野障碍 370

16.2.1.4 其他表现 370

16.2.2 辅助检查 370

16.3.1 颅咽管瘤 371

16.3 其他巨大鞍区肿瘤 371

16.2.3.2 放疗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371

16.2.3.3 药物治疗 371

16.3.7 神经鞘瘤 372

16.3.6 上皮样囊肿 372

16.3.2 脑膜瘤 372

16.3.3 异位松果体瘤 372

16.3.4 脊索瘤 372

16.3.5 视神经或视交叉胶质瘤 372

17.1.3 动脉壁病损学说 375

17.1.2 梗死后出血学说 375

颅内血管性疾病篇 375

17 高血压性脑出血 375

17.1 病因 375

17.1.1 微动脉瘤学说 375

17.3 临床表现 376

17.2 病理 376

17.1.4 小静脉出血学说 376

17.3.5 脑叶出血临床表现 377

17.3.4 脑干出血临床表现 377

17.3.1 基底节出血临床表现 377

17.3.2 丘脑出血临床表现 377

17.3.3 小脑出血临床表现 377

17.4.2 脑出血的MRI表现 378

17.4.1 脑出血的CT表现 378

17.3.6 脑室出血临床表现 378

17.4 辅助检查 378

17.4.2.2 急性期 379

17.4.2.1 超急性期 379

17.5.1 控制过高血压 380

17.5 治疗 380

17.4.2.3 亚急性期 380

17.4.2.4 慢性期 380

17.4.2.5 残腔期 380

17.4.3 脑血管造影 380

17.5.2.1 甘露醇 381

17.5.2 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381

17.5.3.1 手术适应证 382

17.5.3 手术治疗 382

17.5.2.2 速尿 382

17.5.2.3 肾上腺皮质激素 382

17.5.2.4 甘油 382

17.5.2.5 白蛋白 382

17.5.3.2 手术治疗方法 383

17.5.3.3 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 384

17.5.10 神经细胞营养剂 385

17.5.9 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385

17.5.4 止血药和凝血药的应用 385

17.5.5 抗感染 385

17.5.6 降温治疗 385

17.5.7 保持呼吸道通畅 385

17.5.8 一般情况处理 385

17.6 预后 386

17.5.11 早期康复治疗 386

18.1 发病率 387

18 动脉瘤 387

18.2.3.5 其他 388

18.2.3.4 外伤因素 388

18.2 病因 388

18.2.1 解剖因素 388

18.2.2 先天因素 388

18.2.3 后天因素 388

18.2.3.1 高血压 388

18.2.3.2 动脉粥样硬化 388

18.2.3.3 感染 388

18.4.1.1 前驱性头痛 389

18.4.1 前驱症状 389

18.3 病理 389

18.3.1 大体病理 389

18.3.2 组织学 389

18.4 临床表现 389

18.4.2.1 蛛网膜下腔出血 390

18.4.2 动脉瘤破裂时的临床表现 390

18.4.1.2 动脉瘤压迫症状 390

18.4.1.3 脑缺血 390

18.4.2.2 局灶症状 391

18.4.3.2 肺脏并发症 393

18.4.3.1 心脏并发症 393

18.4.3 并发症 393

18.4.3.6 水和电解质紊乱 394

18.4.3.5 癫痫 394

18.4.3.3 感染 394

18.4.3.4 胃肠道并发症 394

18.5.1 腰椎穿刺 396

18.5 诊断 396

18.4.3.7 脑积水 396

18.5.4 MRI 397

18.5.3 CT 397

18.5.2 颅骨X光平片 397

18.5.5.4 血管造影的并发症 399

18.5.5.3 血管造影对出血动脉瘤的判断 399

18.5.5 脑血管造影 399

18.5.5.1 血管造影时间 399

18.5.5.2 血管造影方法 399

18.6.1 颅神经麻痹 400

18.6 鉴别诊断 400

18.5.5.5 术后造影 400

18.5.6 3D-DSA 400

18.7.1 一般治疗 401

18.7 治疗 401

18.6.2 颅脑外伤 401

18.6.3 脑血管畸形 401

18.7.4.1 早期手术 402

18.7.4 开颅手术治疗 402

18.7.2 降低颅内压治疗 402

18.7.3 抗纤溶剂的应用 402

18.7.4.4 术中处理 403

18.7.4.3 术前评估及用药 403

18.7.4.2 延期手术 403

18.7.4.6 动脉瘤蒂夹闭或结扎术 404

18.7.4.5 复苏和术后处理 404

18.7.4.7 载瘤动脉夹闭或结扎术及动脉瘤孤立术 406

18.7.5.1 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 407

18.7.5 介入治疗 407

18.7.4.8 动脉瘤包裹术 407

18.7.4.9 开颅动脉瘤栓塞法 407

18.7.5.2 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术 408

18.7.6 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处理 409

18.7.6.3 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 410

18.7.6.2 钙离子拮抗剂 410

18.7.6.1 3H治疗 410

18.7.6.4 腔内血管成形术 411

19.1 病因和病理 415

19 颅内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 415

19.3.1 脑血管造影 416

19.3 辅助检查 416

19.2 临床表现 416

19.4.1 立体定向治疗 417

19.4 治疗 417

19.3.2 磁共振成像 417

19.3.3 CT 417

19.3.4 经颅多普勒超声 417

19.4.4 动静脉畸形栓塞术 418

19.4.3 供血动脉结扎术 418

19.4.2 动静脉畸形切除术 418

19.5 预后 419

20.4 脑室出血的临床表现 420

20.3 常见病因 420

20 脑室内出血 420

20.1 原发性脑室内出血 420

20.2 继发性脑室内出血 420

20.4.1.2 继发性脑室出血 421

20.4.1.1 原发性脑室出血 421

20.4.1 各种类型脑室出血的临床表现 421

20.4.2.3 脑动静脉畸形性脑室出血 422

20.4.2.2 动脉瘤性脑室出血 422

20.4.2 不同病因脑室出血的临床特点 422

20.4.2.1 高血压性脑室出血 422

20.5 脑室出血的临床分级 423

20.4.2.6 原因不明及其他病因的脑室出血 423

20.4.2.4 脑烟雾病性脑室出血 423

20.4.2.5 颅内肿瘤性脑室出血 423

20.6.6 止血药物 424

20.6.5 体温的控制 424

20.6 内科治疗 424

20.6.1 内科治疗适应证 424

20.6.2 一般性措施 424

20.6.3 控制血压 424

20.6.4 降颅压治疗 424

20.7.1 脑室穿刺脑脊液引流术 425

20.7 手术治疗 425

20.6.7 预防癫痫 425

20.7.3 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吸除术 426

20.7.2 直接手术 426

21.1.2 脑动脉栓塞 428

21.1.1 脑动脉狭窄或闭塞 428

21 脑缺血 428

21.1 病因 428

21.2.1.2 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429

21.2.1.1 颈内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429

21.1.3 血流动力学因素 429

21.1.4 血液学因素 429

21.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429

21.2.1 临床表现 429

21.2.2.4 CT脑血管造影 430

21.2.2.3 磁共振脑血管造影 430

21.2.2 检查与诊断 430

21.2.2.1 脑血管造影 430

21.2.2.2 超声检查 430

21.2.3.1 抗凝治疗 431

21.2.3 治疗 431

21.2.2.5 眼球气体体积扫描法 431

21.2.2.6 局部脑血流量测定 431

21.2.3.2 一般性药物治疗 432

21.2.3.3 血管介入治疗 433

21.3.1.1 颈内动脉梗塞形成 434

21.3.1 发病机理与临床表现 434

21.2.3.4 外科治疗 434

21.2.4 预后 434

21.3 脑梗死 434

21.3.1.5 椎-基底动脉梗塞形成 435

21.3.1.4 大脑后动脉梗塞形成 435

21.3.1.2 大脑中动脉梗塞形成 435

21.3.1.3 大脑前动脉梗塞形成 435

21.3.3.1 抗凝治疗 436

21.3.3 治疗 436

21.3.2 辅助检查 436

21.3.3.2 溶栓治疗 437

21.3.3.5 钙离子拮抗剂 439

21.3.3.4 扩血管治疗 439

21.3.3.3 扩容治疗 439

21.3.3.7 防治脑水肿 440

21.3.3.6 抗血小板药物 440

21.3.3.8 神经细胞活化剂 441

21.3.3.10 手术治疗 442

21.3.3.9 其他内科治疗 442

21.4.4.1 脑电图 443

21.4.4 神经影像学检查 443

21.4 烟雾病 443

21.4.1 病因 443

21.4.2 病理 443

21.4.3 临床表现 443

21.4.4.5 脑血管造影 444

21.4.4.4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444

21.4.4.2 CT扫描 444

21.4.4.3 磁共振成像 444

21.4.6 预后 445

21.4.5.2 外科治疗 445

21.4.5 治疗 445

21.4.5.1 内科治疗 445

22.1 海绵窦区的解剖结构 447

22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447

22.2 分型 448

22.4.1 CT 449

22.4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 449

22.3 临床表现 449

22.4.3.2 脑血管DSA表现 450

22.4.3.1 造影技术 450

22.4.2 MRI 450

22.4.3 血管造影 450

22.4.4 超声多普勒 451

22.6.2.2 适应证 452

22.6.2.1 CCF的治疗目的 452

22.5 鉴别诊断 452

22.6 治疗 452

22.6.1 非手术疗法 452

22.6.2 手术治疗 452

22.6.2.6 CCF的栓塞技术要点 453

22.6.2.5 CCF痊愈标准 453

22.6.2.3 禁忌证 453

22.6.2.4 栓塞途径 453

22.6.2.7 栓塞并发症 454

22.6.2.11 海绵窦的直接手术 455

22.6.2.10 立体定向下铜针血栓形成法 455

22.6.2.8 颈动脉结扎及孤立术 455

22.6.2.9 海绵窦血栓形成法 455

23.2.2 病理 459

23.2.1 病因 459

脊髓篇 459

23 急性脊髓损伤 459

23.1 总论 459

23.2 闭合性脊髓损伤 459

23.2.3 临床分型 460

23.2.2.4 脊髓压迫 460

23.2.2.1 脊髓震荡 460

23.2.2.2 脊髓休克 460

23.2.2.3 脊髓挫裂伤 460

23.2.3.3 特殊类型的脊髓损伤 461

23.2.3.2 不完全性损伤 461

23.2.3.1 完全性损伤 461

23.2.4.2 X线检查 462

23.2.4.1 腰椎穿刺 462

23.2.4 辅助检查 462

23.2.4.4 磁共振检查 463

23.2.4.3 CT检查 463

23.2.4.7 诱发电位 464

23.2.4.6 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 464

23.2.4.5 脊髓造影 464

23.2.5.2 脊髓损伤的程度评定 465

23.2.5.1 脊髓损伤部位和性质的判断 465

23.2.5 脊髓损伤的诊断 465

23.2.7.1 入院前急救 467

23.2.7 治疗 467

23.2.6 鉴别诊断 467

23.2.6.1 脊髓出血性疾病 467

23.2.6.2 脊髓缺血性疾病 467

23.2.6.3 外伤性癔症样瘫痪 467

23.2.6.4 脊髓栓系综合征 467

23.2.7.2 专科处理 468

23.2.8 预后 471

23.2.7.3 护理 471

23.3.1.4 诊断 472

23.3.1.3 临床表现 472

23.3 开放性脊髓损伤 472

23.3.1 脊髓火器伤 472

23.3.1.1 分类 472

23.3.1.2 病理 472

23.3.2.1 病因 473

23.3.2 脊髓刃器伤 473

23.3.1.5 鉴别诊断 473

23.3.1.6 治疗与预后 473

23.3.2.5 治疗与预后 474

23.3.2.4 诊断 474

23.3.2.2 病理 474

23.3.2.3 临床表现 474

24.1.1.3 完全麻痹期 475

24.1.1.2 脊髓功能障碍期 475

24 椎管内脓肿 475

24.1 硬脊膜外脓肿 475

24.1.1 临床表现 475

24.1.1.1 脊椎痛与神经根痛期 475

24.1.4.1 西医治疗 476

24.1.4 治疗 476

24.1.2 辅助检查 476

24.1.2.1 基本检查 476

24.1.2.2 进一步检查 476

24.1.3 诊断 476

24.2 硬脊膜下脓肿 477

24.1.5 预后 477

24.1.4.2 中医治疗 477

24.3 脊髓内脓肿 478

24.2.6 治疗与预后 478

24.2.1 病因 478

24.2.2 病理 478

24.2.3 临床表现 478

24.2.4 辅助检查 478

24.2.5 诊断 478

24.3.4 辅助检查 479

24.3.3 临床表现 479

24.3.1 病因 479

24.3.2 病理 479

24.3.6 治疗与预后 480

24.3.5 诊断 480

25.1 概论 481

25 脊髓血管性疾病 481

25.2.1.2 临床表现 482

25.2.1.1 病因 482

25.2 脊髓缺血性疾病 482

25.2.1 短暂性脊髓缺血 482

25.2.2.2 临床表现 483

25.2.2.1 病因与病理变化 483

25.2.1.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83

25.2.1.4 治疗 483

25.2.2 脊髓梗死 483

25.2.2.4 治疗与预后 484

25.2.2.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84

25.3.3.2 临床表现 485

25.3.3.1 病因 485

25.3 脊髓出血性疾病 485

25.3.1 硬脊膜外出血 485

25.3.1.1 病因 485

25.3.1.2 临床表现 485

25.3.1.3 诊断 485

25.3.1.4 治疗 485

25.3.2 硬脊膜下出血 485

25.3.3 蛛网膜下腔出血 485

25.3.3.4 治疗 486

25.3.3.3 诊断 486

25.4.1.1 按部位分类 487

25.4.1 分类 487

25.3.4 脊髓内出血 487

25.3.4.1 病因 487

25.3.4.2 临床表现 487

25.3.4.3 诊断 487

25.3.4.4 治疗 487

25.4 脊髓血管畸形 487

25.4.3 发病机制 488

25.4.2 病理变化 488

25.4.1.2 按发生部位的结构层次分类 488

25.4.1.3 按病变部位和影像学特征分类 488

25.4.4.2 首发症状 489

25.4.4.1 临床分型 489

25.4.3.1 盗血作用 489

25.4.3.2 压迫 489

25.4.3.3 脊髓静脉压增高 489

25.4.3.4 脊髓缺血 489

25.4.4 临床表现 489

25.4.6.2 脊髓造影检查 490

25.4.6.1 X线检查 490

25.4.4.3 特征性表现 490

25.4.4.4 脊髓性瘫痪 490

25.4.5 腰穿检查 490

25.4.6 影像学检查 490

25.4.7 诊断与鉴别诊断 491

25.4.6.5 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检查 491

25.4.6.3 CT扫描检查 491

25.4.6.4 MRI检查 491

25.4.8 治疗 492

25.4.7.5 腰骶神经根异常综合征 492

25.4.7.1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492

25.4.7.2 椎管内出血 492

25.4.7.3 脊髓肿瘤 492

25.4.7.4 多发性硬化 492

25.4.9 预后 493

25.4.8.3 供养动脉栓塞 493

25.4.8.1 供养动脉结扎 493

25.4.8.2 畸形血管摘除 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