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氮氧化物污染与危害 1
第一节 概述 1
第二节 氮氧化物污染源 6
一、自然源 6
二、人为源 6
第三节 氮氧化物的危害 8
一、对人体的危害 8
二、对生态的危害 9
第二章 氮氧化物的性质 10
第一节 氮氧化物的一般性质 10
第二节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物理化学性质 12
一、一氧化氮 12
二、二氧化氮 12
三、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的循环转化 14
第一节 机动车辆 15
第三章 氮氧化物的产生 15
第二节 工业生产 16
第三节 燃烧过程 18
一、热力型氮氧化物 18
二、瞬时型氮氧化物 21
三、燃料型氮氧化物 22
第四章 氮氧化物的减排控制 28
第一节 概述 28
第二节 汽车排气控制 29
一、排放标准 30
二、汽车排气污染控制办法 31
第三节 工业废气治理 37
一、水吸收法 38
二、酸吸收法 38
三、碱溶液吸收法 39
六、络合吸收法 41
四、氧化吸收法 41
五、吸收还原法 41
七、液膜法 42
八、微生物法 45
第四节 燃烧烟气净化 45
一、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46
二、低氮氧化物燃烧器 52
三、低氮氧化物炉膛设计 58
第五章 燃烧烟气脱硝技术 59
第一节 技术分类 59
第二节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60
一、催化反应理论基础 61
二、SCR化学原理 69
第三节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 72
一、化学原理 72
二、各种影响因素 73
第四节 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75
第五节 组合法 76
第六节 电子束辐照法 76
一、辐照反应原理 77
二、反应条件 77
第七节 其他干法脱硝技术 78
一、分子筛法 78
二、活性炭法 81
三、碳热还原法 82
第八节 烟气“双脱”技术 86
一、吸附/再生法 86
二、NOxSO双脱技术 90
三、吸收剂直喷双脱技术 91
四、喷雾干燥双脱法 92
六、非均相催化双脱技术 93
五、LILAC工艺 93
七、高能电子束辐照氧化法 96
八、湿式双脱技术 96
第六章 烟气脱硝工程实例 100
第一节 概述 100
第二节 国外几个典型烟气脱硝装置 102
一、日本竹原火电厂3号机组 102
二、日本仙台火电厂2号、3号机组 104
三、丹麦Aved Ф ve电站 105
四、丹麦Ensted电站 106
第三节 我国初建的几个烟气脱硝工程 106
一、漳州后石电厂 106
二、厦门嵩屿电厂 110
第二节 工艺流程和系统组成 117
第一节 设计步骤 117
第七章 烟气脱硝工程设计要领 117
一、供氨装置 119
二、SCR工艺系统 120
第三节 催化反应器 121
一、催化反应器的类型 121
二、主要设计参数 123
三、催化反应器设计计算 126
四、催化反应器的设计要项 131
五、SCR反应器的设计 132
第四节 催化剂的设计 133
一、催化剂的组成 133
二、催化剂的性能 135
三、催化剂的结构形式 137
四、催化剂的中毒防护和再生处理 140
五、催化剂的选用 144
第一节 减排技术发展前景 147
第八章 氮氧化物减排技术综评与思考 147
第二节 减排控制技术综合比较 148
一、炉中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148
二、终端烟气处理技术 149
三、烟气脱硝技术经济比较 150
四、分析讨论 152
第三节 综评与思考 156
一、综合述评 156
二、我国氮氧化物减排控制对策 158
附录 162
附录1 162
附表1 空气的重要物性 162
附表2 烟道气的物理参数 163
附表3 几种物质的mg/m3与ppm换算系数 163
附表5 SO2控制区 164
附表4 酸雨控制区 164
附表6 火力发电锅炉及燃气轮机组氮氧化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165
附表7 含氮污染物的特性 165
附表8 NO和NO2污染浓度 165
附表9 烟气主要成分的分子结合能 166
附表10 等离子体中粒子的能量 166
附表11 典型燃煤锅炉的污染物发生量 166
附表12 典型燃气锅炉的污染物发生量 166
附表14 垃圾焚烧烟气中污染物典型浓度 167
附表13 典型燃油锅炉的污染物发生量 167
附表15 国外城市垃圾焚烧过程的排放因子 168
附表16 欧洲50~300MW火电厂使用不同燃料的排放因子 168
附表17 几种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滞留时间 168
附表18 某些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 168
附录2 169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标准) 169
参考文献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