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光的特性 1
1.1.1 光是什么 1
1.1.2 光的传播方式 1
1 基础知识 1
1.2 光学元件 15
1.2.1 透镜 15
1.2.2 反射镜 16
1.2.3 波片 18
1.2.4 滤色片 18
1.2.5 偏振片 19
1.3.2 小孔成像 20
1.3 光的成像规律 20
1.3.1 投影 20
1.3.3 透镜成像 21
1.3.4 反射镜成像 22
1.3.5 透镜的像差 22
1.4 生物医学检测技术中的谱线域 25
2 显微技术 28
2.1 显微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史 28
2.2 显微技术的基本原理 39
2.2.1 普通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40
2.2.2 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40
2.2.3 显微镜的组成结构 42
2.3 显微技术的基本分类与常用设备 43
2.3.1 正置显微镜及其应用 43
2.3.2 倒置显微镜及其应用 44
2.3.3 体视显微镜及其应用 45
2.3.4 荧光显微镜及其应用 47
2.3.5 相衬显微镜及其应用 52
2.3.6 偏光显微镜及其应用 57
2.3.7 金相显微镜及其应用 62
2.3.8 共焦显微镜及其应用 62
2.3.9 工具显微镜、测量显微镜、比对显微镜及其应用 69
2.3.10 近场光学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及其应用 71
2.4 显微技术对生命科学、医学及社会发展的意义 80
2.4.1 细胞学说的创立(1665—1875年) 80
2.4.2 细胞学说的经典时期(1875—1900年) 81
2.4.3 实验细胞学时期(1900—1953年) 83
2.5 显微切片的制作方法 86
2.6 显微镜的操作、保养与维护 89
2.7 国内外主要显微镜生产厂家介绍 92
2.7.1 国外著名显微镜生产厂家 92
2.7.2 国内主要显微镜生产厂家 97
3 数字化检测技术 101
3.1 数字化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101
3.2 数字化生物显微镜的组成部分与基本结构 102
3.2.1 光源 104
3.2.2 物镜 106
3.2.3 目镜 110
3.2.4 其他部件 111
3.2.5 软件 114
3.3 数字化生物显微镜的外置接口 114
3.3.1 手动、自动光圈镜头的选用 115
3.3.2 定焦、变焦镜头的选用 116
3.3.3 正确选用镜头焦距的理论计算 116
3.4 CCD与图像采集卡 117
3.5 PMT与A/D采集卡 123
3.6 多媒体显微互动教学实验系统 128
3.6.1 多媒体显微实验互动教学系统的研制情况 129
3.6.2 多媒体显微实验互动教学系统的基本组成 130
3.6.3 多媒体显微实验互动教学系统的操作使用方法 132
3.6.4 多媒体显微实验互动教学系统的发展方向 144
4 电子显微检测技术 145
4.1 电子显微检测技术的发展历史 145
4.2 电子显微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146
4.3 电子显微镜的种类与基本结构 147
4.3.1 透射电子显微镜 148
4.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151
4.4 电子显微镜的制片技术 154
4.3.3 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的比较 154
4.4.1 透射式电子显微镜的制片方法 155
4.4.2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制片方法 158
4.5 电子显微镜检测的应用举例 159
4.5.1 电子显微检测实验的基本步骤 159
4.5.2 电子显微检测技术应用实验结果 160
5 色谱检测技术 162
5.1 色谱技术产生的背景 162
5.2 液相色谱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163
5.2.1 液相色谱检测技术 163
5.2.2 液相色谱检测实验 167
5.3.1 气相色谱检测技术 172
5.3 气相色谱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172
5.3.2 气相色谱检测实验 176
5.3.3 液相色谱与气相色谱的比较 179
5.4 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180
5.4.1 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 180
5.4.2 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184
5.4.3 毛细管电泳检测装置与实验 188
6 生物芯片检测技术 191
6.1 生物芯片技术发展概述 192
6.2 计算机芯片与生物芯片的比较 200
6.3 生物芯片的检测方法 201
6.3.1 生物芯片的激光共焦扫描检测方法 202
6.3.2 CCD成像扫描检测方法 204
6.3.3 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检测方法 205
6.4 生物芯片检测技术的应用实例 208
6.4.1 微生物芯片检测的基本内容与设计思想 208
6.4.2 微生物的培养 211
6.4.3 核酸提取 218
6.4.4 探针合成 224
6.4.5 芯片制备 229
6.4.6 样品标记 237
6.4.7 杂交反应 240
6.4.8 结果检测 249
6.4.9 附录 258
7 X射线影像检测技术 263
7.1 X线成像的物理基础 264
7.1.1 X线的产生及其性质 264
7.1.2 X线与人体组织的相互作用 265
7.2 投影X线成像系统 266
7.2.1 透视成像系统 266
7.2.2 胶片摄影系统 267
7.2.3 数字X线摄影 267
7.2.4 图像质量的评价 269
7.3 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 271
7.3.1 基本原理与发展概况 271
7.3.2 从投影重建图像的原理——中心切片定理 273
7.3.3 从投影重建图像的算法 274
7.3.4 X-CT扫描仪设备 280
7.4 医学X线检测设备的新技术发展与市场前景 281
7.4.1 医学X线检测设备的新技术发展 281
7.4.2 医学X线检测设备的市场前景 281
8 超声检测技术 283
8.1 超声成像的物理基础 284
8.1.1 超声在人体组织中的衰减 284
8.1.2 超声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速度 284
8.1.3 超声在人体组织中的反射、折射、衍射与散射 285
8.2.1 A型 287
8.2 超声检测的基本原理 287
8.2.2 B型 288
8.2.3 M型 288
8.2.4 C型 289
8.2.5 多普勒血流测量 289
8.3 B型结构成像 290
8.3.1 探头与波束形成电路 290
8.3.2 数字扫描变换器 292
8.4 血流测量 293
8.4.1 谱图多普勒血流测量 293
8.4.2 超声彩色血流图 295
8.5.1 探头技术 296
8.5 超声成像中若干新技术进展 296
8.5.2 组织多普勒成像 297
8.5.3 谐波成像与声学造影剂 298
8.5.4 宽视野成像 298
8.5.5 复合成像 299
8.5.6 B型血流成像技术 299
8.5.7 三维超声成像 299
8.5.8 超声图像管理与通讯系统 302
8.6 超声诊断仪的产业发展与市场前景 303
9.1 基本原理 304
9.1.1 原子核的磁矩 304
9 核磁检测技术 304
9.1.2 磁矩的空间量子化及能级 305
9.1.3 核磁共振的产生 305
9.2 仪器结构与样品要求 306
9.2.1 超导核磁共振谱仪 306
9.2.2 超低温探头 307
9.2.3 傅里叶变换谱仪 307
9.2.4 实验前的一些准备 309
9.3 获得的信息与主要参量 310
9.3.1 化学位移 310
9.3.2 自旋-自旋耦合 311
9.4 核磁共振谱的应用 312
9.4.1 细胞内钠浓度的研究 313
9.4.2 核磁共振表面线圈研究活体鼠脑、心脏能量代谢研究 314
9.4.3 作用位点研究 316
9.5 核磁共振图像原理简介 317
9.5.1 共振频率与空间坐标的联系 317
9.5.2 空间成像的基础 317
9.5.3 空间成像 318
9.6 二维核磁共振谱简介 318
9.6.1 二维核磁共振谱的原理 318
9.6.2 同核位移相关谱COSY 320
9.6.3 NOESY谱 322
9.6.4 蛋白质的溶液构象研究 324
10 在体成像检测技术 326
10.1 可见光在体成像检测技术 326
10.1.1 可见光在体成像原理 327
10.1.2 仪器结构及参数 329
10.1.3 实验步骤 332
10.1.4 在体成像检测技术的应用 334
10.2 光声在体成像检测技术 338
10.2.1 光声在体成像技术的发展 338
10.2.2 光声成像的原理 338
10.2.3 光声在体成像检测系统及其应用 341
参考文献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