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法治发展研究报告 2005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2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秉志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11094258
  • 页数:84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宗旨是密切关注和大力推动中国刑事法治发展。分为死刑、反恐、刑事实体法、刑事程序法、犯罪学5个专题,共计32篇,内容涉及我国刑事法治发展的诸多前沿课题,对于推动我国刑事法治的进步具有积极的理论借鉴意义。

第一编 死刑专题 3

当前中国死刑制度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建言 高铭暄 3

一、设置死刑的罪名应逐步减少 3

(一)死刑罪名应当减少的理论辨析 4

(二)死刑罪名减少的步骤分析 5

二、适用死刑的标准应严格统一 5

(一)明确死刑适用概括性标准的含义 6

(二)具体把握死刑适用的司法标准 7

三、二审死刑案件应一律开庭审理 8

四、死刑复核程序应当合理设计 10

(一)死刑复核程序的审理内容 10

(二)死刑复核的具体进行方式 11

(三)死刑复核程序裁定结论终局性的问题 12

坚决执行“少杀、慎杀”刑事政策 马克昌 13

一、“少杀、慎杀”——我国一贯的刑事政策 13

(一)少杀 13

(二)慎杀 14

二、在审判中坚决执行“少杀、慎杀”政策 15

(一)非暴力犯罪 16

(二)暴力犯罪 16

三、扩大死刑缓期执行的适用 17

四、健全最高人民法院死刑核准制度 19

(一)中级人民法院要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 20

(二)高级人民法院要慎重对待死刑案件的审判 20

(三)最高人民法院要健全死刑案件审核程序 20

(一)修改建议 22

五种常见多发犯罪之立法完善研究——以死刑适用标准的立法完善为重点 赵秉志等 22

一、故意杀人罪的立法完善 22

(二)修改说明 23

(三)修改理由 23

二、故意伤害罪的立法完善 28

(一)修改建议 28

(二)修改说明 29

(三)修改理由 29

三、强奸罪的立法完善 32

(一)修改建议 32

(二)修改说明 32

(三)修改理由 33

(一)修改建议 35

四、抢劫罪的立法完善 35

(二)修改说明 36

(三)修改理由 36

五、毒品犯罪的立法完善 41

(一)修改建议 41

(二)修改说明 42

(三)修改理由 42

论非暴力犯罪死刑的司法控制 赵秉志 张远煌 46

一、非暴力犯罪死刑的司法控制空间 46

(一)非暴力犯罪死刑的司法适用概况 46

(二)非暴力犯罪死刑的司法控制价值 48

(三)非暴力犯罪死刑的司法控制空间 49

(四)非暴力犯罪死刑的司法控制路径 52

(一)关于“罪行极其严重”的一般理解 53

二、死刑适用总标准对死刑的控制 53

(二)关于“罪行极其严重”的价值分析 56

(三)关于“罪行极其严重”与死刑的具体适用 66

三、死缓制度对死刑执行的控制 70

(一)死缓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71

(二)强化死缓制度死刑控制功能的思路与对策 73

四、证明标准对死刑适用的控制 77

(一)国外刑事证明标准之要义 78

(二)国外刑事证明标准对中国死刑控制的启示 80

(三)坚持“排除合理怀疑”死刑证明标准 85

五、结语 92

一、前言 94

暴力犯罪死刑的司法适用 赵秉志 黄晓亮 94

二、暴力犯罪死刑之司法适用的原则 95

(一)确定暴力犯罪死刑适用之指导原则的基准 95

(二)死刑之司法适用指导原则的理论争议 96

(三)暴力犯罪适用死刑指导原则的确定 98

三、暴力犯罪死刑适用的标准 99

(一)关于死刑适用标准的争论 99

(二)暴力犯罪死刑适用的标准 102

四、暴力犯罪死刑适用的影响因素 105

(一)法律影响因素:犯罪情节 105

(二)非法律影响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111

五、暴力犯罪死刑适用的严格限制 112

(一)提高暴力犯罪适用死刑的法律条件 112

(二)加强死刑缓期执行对死刑立即执行的替代 113

(四)利用现行刑事诉讼法关于死刑核准的规定 115

(三)利用现行宪法规定的特赦制度 115

当前我国经济犯罪限制死刑适用之思考 赵秉志 万云峰 117

一、前言 117

二、我国经济犯罪死刑适用之现状考察 118

(一)我国经济犯罪刑事政策的弊端 118

(二)我国经济犯罪适用死刑的实体问题 123

(三)我国经济犯罪适用死刑的程序问题 135

三、我国经济犯罪死刑之限制 143

(一)经济犯罪死刑节减理念之树立 143

(二)经济犯罪死刑的立法控制 147

(三)经济犯罪死刑的司法限制 160

中国死刑控制的程序困惑及其出路——以死刑复核程序为中心 赵秉志 王超 167

一、问题的提出 167

二、中国死刑复核程序之反思 170

(一)中国死刑复核程序的法律缺陷 171

(二)中国死刑复核程序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73

三、中国死刑复核程序改革的困境 175

(一)中国死刑复核程序改革的基本思路 176

(二)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面临的问题 179

四、死刑复核程序正当化的基本条件与最低标准 183

(一)死刑复核程序正当化的基本条件 183

(二)死刑复核程序正当化的最低标准 186

死刑司法的程序控制及其改革探讨 赵秉志 马松建 188

一、前言 188

二、死刑案件普通程序与死刑司法控制 189

(一)死刑案件的审判管辖 189

(二)死刑案件二审程序 193

(一)死刑案件复核程序 200

三、死刑案件特殊程序与死刑司法控制 200

(二)死刑案件再审程序 214

(三)死刑案件执行程序 220

四、死刑裁量的证明标准与死刑司法控制 223

(一)刑事证明标准的概念 223

(二)死刑裁量的证明标准 226

(三)留有余地适用死缓的问题 229

五、死刑案件辩护问题与死刑司法控制 231

(一)死刑案件的强制辩护 232

(二)死刑案件辩护的有效性 234

第二编 反恐专题 243

恐怖主义犯罪相关术语的界定 赵秉志等 243

一、恐怖主义 243

二、恐怖组织 246

三、恐怖分子 249

四、恐怖活动 250

五、恐怖行为 252

六、恐怖犯罪 256

七、恐怖袭击 257

八、恐怖事件 259

九、反恐怖行动 261

十、反恐怖工作 263

涉外、涉港澳台恐怖活动的法律适用 赵秉志等 266

一、前言 266

二、涉外恐怖活动的法律适用 267

(一)国内刑法关于空间效力问题规定的一般原则 267

(二)国际反恐公约中关于恐怖主义犯罪管辖权的规定 268

(三)关于中国公民在国外从事恐怖活动或恐怖犯罪的法律适用 269

三、涉港澳台恐怖犯罪的法律适用 270

(一)解决两岸四地反恐怖犯罪活动法律冲突的基本原则 271

(二)妥善解决两岸四地反恐怖犯罪活动的法律具体冲突问题 273

(三)在宪法层次上解决中国内部的反恐怖法律冲突问题 275

四、涉外、涉港澳台恐怖活动法律适用的法条设计 276

恐怖组织认定模式之研究 赵秉志 杜邈 277

一、前言 277

二、我国恐怖组织认定的现状与缺憾 278

三、恐怖组织认定的比较研究 279

(一)各国对恐怖组织的认定 279

(二)我国刑法中恐怖组织以外其他组织的认定 280

(一)国内学界的观点 281

四、我国恐怖组织认定模式之建构 281

(二)本文主张单轨制行政认定模式的比较研析 282

(三)对恐怖组织认定的立法建言 284

五、结语 285

我国反恐怖主义立法完善研讨 赵秉志 杜邈 286

一、恐怖主义及其法律规制 286

二、我国反恐怖主义立法现状 287

(一)广义的反恐怖主义立法 288

(二)狭义的反恐怖主义立法 289

三、对我国反恐怖主义立法现状的评析 290

(一)我国反恐怖主义立法的缺憾 290

(二)完善我国反恐怖主义立法的必要性 291

四、完善我国反恐怖主义立法之建言 292

(一)在宪法中增设反对恐怖主义的明确依据 292

(二)进行专门的反恐怖主义立法 293

(三)重构我国反恐怖主义立法格局 294

五、结语 295

恐怖主义概念、特征及反恐的立法完善 李希慧 徐立 296

一、恐怖主义概念的界定 296

(一)关于恐怖主义概念的不同表述 297

(二)恐怖主义概念难界定的原因 298

(三)从恐怖主义的共性出发,科学地界定恐怖主义 299

二、恐怖主义的特征 300

三、反恐的立法完善 301

国际反恐立法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王秀梅 李卫红 李艳霞 304

一、研究背景 304

(一)国际组织的反恐立法 305

三、研究成果 305

二、研究意义 305

(二)外国反恐立法比较 310

(三)港、澳、台反恐立法比较 337

(四)我国内地反恐的刑事立法 340

四、完善我国反恐立法的思路 344

(一)明确恐怖主义犯罪的性质和概念 344

(二)制定并颁布专门、系统的反恐法 345

(三)建立系统、完善的反恐执法体系 347

(四)创设预防、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刑事、行政、金融、新闻等多重合作的综合法律机制 348

持有型犯罪与反恐立法 王雨田 351

一、持有型犯罪概述 351

二、在反恐立法中规定持有型犯罪的必要性 353

三、我国反恐立法中持有型犯罪的具体规定设想 356

四、未来我国反恐立法中持有型犯罪的司法适用 359

五、结语 363

网络恐怖主义及其防治——以犯罪学中的遏制理论为视角 刘广三 365

一、网络恐怖主义概述 365

(一)网络恐怖主义状况 365

(二)网络恐怖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 367

(三)遏制理论是解决网络恐怖主义的良方 368

二、恐怖主义升级为网络恐怖主义的内部推力:国际社会的内生性矛盾 370

三、网络恐怖主义产生的外部推力:网络犯罪的种种便利 371

四、消除网络恐怖主义的内部遏制力量:国际新秩序的创建 373

五、防控网络恐怖主义的外部遏制力量:综合防控对策体制的建构 374

(一)立法防控 375

(三)信息防控 377

(二)技术防控 377

(四)国际合作防控 379

(五)社会防控 379

第三编 刑事实体法专题 383

中国当代基本刑事政策视野内的刑事法律完善 赵秉志 廖万里 383

一、中国当代基本刑事政策之解读 383

二、刑事政策法律化的必要性 384

三、基本刑事政策对刑事立法的指导作用 387

四、现行刑事法律对中国当代基本刑事政策的体现 389

(一)定罪方面 390

(二)刑罚方面 391

五、基于中国当代基本刑事政策的刑事法律完善展望 393

(一)刑事实体法方面 394

(二)刑事程序法方面 407

一、前言 411

国际人权公约与我国刑法的协调和完善 卢建平 叶希善等 411

二、国际人权两公约与我国刑法制度理念的协调与完善 412

(一)国际人权两公约的文化背景与国际人权法的发展历程 413

(二)我国刑法与国际人权两公约在制度理念上的比较 415

(三)从国际人权两公约的视角看我国刑法理念的应然选择 418

三、公约规定与刑法基本原则的协调与完善 424

(一)罪刑法定原则 424

(二)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430

四、公约规定与刑法总则犯罪规范的协调与完善 434

(一)关于犯罪概念 434

(二)未成年人司法 437

(三)关于正当防卫 454

(一)关于死刑制度 457

五、公约规定与刑法总则刑罚制度协调与完善 457

(二)其他刑罚制度 468

(三)关于保安措施(保安处分) 472

六、公约与我国刑法具体罪名的完善 483

(一)关于国内犯罪 483

(二)关于国际犯罪 490

(三)关于酷刑罪与非法医药和科学试验罪 494

七、结语 500

论罪刑裁量中刑法平等观之贯彻 赖早兴 506

一、刑事自由裁量权与刑法平等 506

(一)关于自由裁量权 506

(二)关于刑事自由裁量权 508

(三)刑事自由裁量权导致的不平等 509

(四)刑事自由裁量中刑法平等之保障 511

二、定罪与刑法平等 514

(一)罪与非罪认定中的平等问题 515

(二)共同犯罪认定中的平等问题 523

(三)罪数认定中的刑法平等问题 524

三、量刑与刑法平等 526

(一)被告人个人情况与量刑平等 526

(二)被害人个人情况与量刑平等 528

(三)民族与量刑平等 529

(四)地域与量刑平等 531

(五)社会形势与量刑平等 532

(六)民愤与量刑平等 534

二、行政刑法范畴之辨析 537

(一)行政刑法的缘起——德国行政刑法的特点 537

中国行政刑法的立法缺憾与改进 赵秉志 郑延谱 537

一、前言 537

(二)行政刑法的继受——日本、我国台湾行政刑法的特点 539

(三)行政刑法的本土化——建立中国特色的行政刑法体系 539

三、中国行政刑法之立法缺憾 542

(一)缺乏与一般行政法条款的衔接 542

(二)对于行政违法责任与行政犯罪责任的竞合缺乏明确的规定 542

(三)法定刑设置过高 542

(四)对于法人犯罪的刑罚措施过于单一 543

(五)劳动教养制度弊端丛生 543

(二)明确行政违法责任与行政犯罪责任竞合时的处理办法 545

(三)降低行政犯罪的法定刑并废止其死刑 545

(一)从立法上做到行政刑法规范与行政法规范的衔接 545

四、中国行政刑法之立法改进 545

(四)增加对于法人犯罪的刑罚措施 547

(五)将劳动教养制度司法化 547

五、结语 549

情节犯及其犯罪构成的实体与程序意义 黄京平 李翔 551

一、引言 551

二、我国刑法中情节的概念及其特征 553

(一)观点聚讼 553

(二)情节概念的科学界定 556

(三)我国刑法中情节的特征 559

三、情节犯的概念、本质及其特征 562

(一)情节犯的概念 562

(二)情节犯的本质 564

(三)情节犯的特征 566

(四)情节犯的分类 568

四、情节犯与犯罪构成理论 574

(一)定罪情节与犯罪构成要件 576

(二)情节犯在外国刑事理论中的命运 588

我国相对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适用与完善 袁彬 594

一、引言 594

二、我国相对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理念冲突与协调 595

(一)理念的冲突 596

(二)冲突的协调 601

三、我国相对刑事责任年龄制度适用中的问题及解决 603

(一)“入罪”范围的界定 603

(二)罪名的确定 609

(一)学者对相对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批评及分析 611

四、我国相对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法律完善分析 611

(二)我国相对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法律完善设计 613

现代赦免制度之重构方略 赵秉志 阴建峰 614

一、前言 614

二、重构现代赦免制度的宪政与法治基础 614

(一)重构现代赦免制度的宪政根基 614

(二)重构现代赦免制度的法治底蕴 616

三、重构现代赦免制度的理念基础 617

(一)树立鲜明的人权观 617

(二)树立科学的犯罪观 619

(三)树立理性的刑罚观 620

四、重构现代赦免制度的现实与法律依据 621

(一)重构现代赦免制度的现实依据 621

(二)重构现代赦免制度的法律依据 624

五、重构现代赦免制度的具体设想 625

(一)关于赦免之类型 626

(二)关于赦免之程序 634

(三)关于赦免之法规 635

六、结语 640

商业贿赂犯罪防治对策研究——以《美国反海外腐败法》为样本 卢建平 张旭辉 642

一、美国《反海外腐败法》概要 642

(一)立法背景 642

(二)立法沿革 642

(三)反腐败条款的具体内容 643

(四)《反海外腐败法》的国际化 646

二、《美国反海外腐败法》对我们的启示 647

(一)重新认识商业贿赂的危害性 647

(二)商业贿赂应当成为反腐败的重点 649

(三)打击商业贿赂需要全球治理 650

(四)应当扩大商业贿赂犯罪的范围 651

(五)行贿犯罪和受贿犯罪应当同等打击 653

(六)商业贿赂的惩罚方法应当多样化 653

(七)有效惩治商业贿赂需要加强公司、企业的内部治理责任 655

三、结语 657

赌博行为非犯罪化及其配套措施研究 李卫红 何伟群 658

一、赌博行为非犯罪化的界定 658

二、赌博行为非犯罪化的依据 660

(一)刑事政策方面 662

(二)从人性角度 664

(三)刑法的正当性与谦抑性 665

(四)历史考察 668

(五)域外视角(经济和文化层面) 669

三、赌博行为非犯罪化的配套措施 672

第四编 刑事程序法专题 678

国际人权公约与中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完善 高铭暄 孟军 678

一、国际人权公约中涉及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内容 678

二、中国刑事诉讼法中人权保障的内容 679

三、中国刑事诉讼法修改面临的与国际人权公约规定的冲突与平衡问题 680

(一)为国际人权公约所确定,而中国刑事诉讼法中没有规定的权利 680

(二)中国刑事诉讼法有规定,但与国际人权公约规定内容有差距的权利 683

四、中国刑事诉讼法修改贯彻国际人权公约遇到的障碍 685

(一)人权观念 685

(二)现实国情 685

(三)配套机制 686

五、中国刑事诉讼法修改贯彻国际人权公约,强化人权保护的思考 686

一、前言 688

犯罪嫌疑人权利救济方式问题研究 甄贞 孟军 688

(一)当事人主义模式 689

二、侦查模式与犯罪嫌疑人权利救济方式 689

(二)职权主义模式 690

三、行政性救济方式与司法性救济方式 690

(一)行政性救济方式的特点 691

(二)司法性救济方式的特点 691

(三)行政性救济方式与司法性救济方式的优劣分析 692

四、犯罪嫌疑人权利救济的具体途径 695

(一)人身保护令 695

(二)申请保释 696

(三)申请司法审查 697

(四)申请非法证据排除及申请侦查行为无效 698

(六)刑事赔偿 701

(五)追究民事责任 701

(七)宪法诉讼 702

(八)其他救济途径 703

五、我国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权利救济方式分析 703

(一)我国现行法律中犯罪嫌疑人权利救济方式的规范分析 703

(二)我国犯罪嫌疑人权利救济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704

(三)我国犯罪嫌疑人权利救济存在问题的原因 711

(四)我国犯罪嫌疑人权利救济方式的完善 717

犯罪控制视野下的刑事诉讼启动程序——兼及刑事管辖制度 刘广三 730

一、是否发生了刑事案件 730

(一)公共性原则 731

(二)合理性原则 732

(三)关于我国的立案程序 733

二、立案管辖问题 735

(一)是公诉案件还是自诉案件 736

(二)是否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犯罪案件 740

三、管辖的牵连问题 741

(一)立案管辖的牵连问题 741

(二)审判管辖的牵连问题 742

中国刑事上诉制度改革方案之反思——以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为启示 甄贞 王超 745

一、关于刑事上诉制度改革的若干方案 745

(一)三审终审制的引入 745

(二)死刑复核程序、再审程序的改造 750

(三)改革法院设置 753

(四)完善最高人民法院的功能 756

二、从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中得到的启示 757

(一)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及其评价 758

(二)1996年刑事诉讼法实施的困境及其反思 759

三、对刑事上诉制度改革方案的评析与反思 765

(一)实行三审终审制 765

(二)改造死刑复核程序与再审程序 770

(三)重新设置法院 775

(四)强化最高人民法院的功能 776

刑事强制措施正当化与程序基本权保障 杨雄 778

一、程序基本权的导入 778

(一)基本权利理论体系及其功能 779

(二)程序基本权的理论基础 781

(三)程序基本权的内涵及其外延 782

(四)程序基本权与实体基本权的关系 783

(一)免受无理强制处分之基本权 784

二、刑事强制措施正当化与程序基本权保障 784

(二)程序基本权的互动对刑事强制措施正当化的促进 785

(三)刑事强制措施制度中的程序基本权保障与救济 789

三、我国刑事强制措施中程序基本权保障机制的缺陷及完善 792

(一)我国刑事强制措施中程序基本权保障机制的缺陷 792

(二)我国刑事强制措施中程序基本权保障机制的完善 794

四、结语 794

电子证据对传统传闻规则的冲击及传闻规则对电子证据的回应——以刑事诉讼为视角 廖明 795

一、传闻规则概述 795

二、电子证据对传闻规则的冲击 796

三、美国传闻规则对电子证据的回应 798

四、英国传闻规则对电子证据的回应 801

五、加拿大传闻规则对电子证据的回应 805

六、菲律宾传闻规则对电子证据的回应 810

七、我国关于电子证据的传闻规则的立法建议 811

第五编 犯罪学专题 815

犯罪被害人的保护及权益救济的实现 时延安 815

一、犯罪被害人的界定 815

二、被害人问题研究的简要回顾 817

三、对潜在被害人的保护 819

(一)强化对儿童的保护 820

(二)强化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825

(三)强化对社会边缘人群的保护 828

(四)强化对高风险职业者的保护 829

四、对现实被害人权益的保护 831

(一)被害人诉讼权利的确认与实现 832

(二)犯罪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 839

(三)恢复性司法模式的借鉴与被害人权益保护 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