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 第1卷 历史过程论和历史动力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家祥主编;赵家祥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206051871
  • 页数:307 页
图书介绍:将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作为研究对象的,目前国内历史哲学研究中还不多见。本书是北京大学“十五”期间“211”工程项目之一。本书认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唯物主义观。本书将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中十个最为重要、难度最大、学术界最为关注的理论问题,分为五卷进行论述,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本质。

第1章 历史过程的辩证性质 1

第一节 历史过程中的联系与发展 1

一、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 2

二、历史过程的普遍联系 8

第二节 历史过程的时空特性 13

一、历史过程时空结构的特点 13

二、历史时间与历史空间的关系 17

三、历史时间的三个向度——过去·现实·未来 20

四、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命题的评析 23

五、对“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命题的评析 29

第2章 历史过程的阶段划分 33

第一节 西方历史哲学的历史阶段划分理论 33

一、维柯的历史阶段划分理论 33

二、黑格尔的历史阶段划分理论 35

三、斯本格勒的历史阶段划分理论 38

四、汤因比的历史阶段划分理论 4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划分理论 45

一、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46

二、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60

第3章 “亚细亚生产方式”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 71

第一节 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方法论 71

一、历史的回顾 72

二、方法论原则 73

第二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历史演变 77

一、1853年以前的时期 77

二、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 87

三、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 99

四、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的时期 104

第4章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和列宁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思想 113

第一节 澄清理论界对思想“跨越”的误解 113

一、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没有提出落后国家首先发生并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思想 114

二、在“跨越”问题上,马克思早年思想与晚年思想的一致性 117

三、在“跨越”问题上,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一致性 122

四、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跨越”思想的证实 125

第二节 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一致性 130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胜利论” 131

二、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论” 133

三、列宁关于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 135

四、斯大林与列宁思想的异同 142

第5章 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148

第一节 历史发展根本动力理论的历史考察 149

一、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历史动力理论 149

二、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动力理论 150

三、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的历史动力理论 152

四、德国辩证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历史动力理论 155

第二节 历史发展根本动力问题的科学解决 156

一、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57

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58

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58

四、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途径 159

第三节 为物质生产的决定作用原理辩护 160

一、问题的缘起 160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证 163

三、普列汉诺夫对质疑的回答 169

四、“知识经济”与物质生产的决定作用 173

第6章 需要和物质利益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84

第一节 需要的实质和发展机制 184

一、需要的实质 185

二、需要的层次 189

三、需要的分类 191

四、需要的特点 193

五、需要的发展机制 195

第二节 利益的实质和实现过程 197

一、利益的构成及实质 197

二、利益的分类 198

三、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 205

第三节 需要与利益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07

一、需要与利益是历史发展的动因 208

二、需要与利益的丰富与发展推动历史进步 209

三、需要与利益的协调发展是历史进步的趋势 211

第7章 分工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14

第一节 分工的规定性 214

一、分工的定义 214

二、分工的结构 217

第二节 分工的起源和历史形态 219

一、分工的起源 219

二、分工发展的历史形态 224

第三节 分工的历史作用 231

一、分工与社会机体的整合 231

二、分工与人的发展 233

三、分工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关系 237

第四节 分工发展的未来趋势 239

一、消灭自发分工的社会条件 239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半自觉分工 241

三、共产主义社会的自觉分工 243

第8章 “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45

第一节 西方历史哲学关于“恶”的历史作用的思想 246

一、基督教哲学关于“恶”的历史作用的思想 246

二、维柯关于“恶”的历史作用的思想 247

三、康德关于“恶”的历史作用的思想 248

四、黑格尔关于“恶”的历史作用的思想 251

一、关于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与“恶”的历史作用 252

历史作用的理论 25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关于“恶”的 252

二、关于“类”的发展靠牺牲个体来实现与“恶”的历史作用 255

三、关于奴隶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与“恶”的历史作用 256

四、关于贪欲和权势欲与“恶”的历史作用 257

五、关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恶”的历史作用 258

六、关于罪犯、犯罪与“恶”的历史作用 260

七、关于“恶”的历史作用的几点说明 262

第9章 科学技术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65

第一节 科学的涵义和本质及其与技术的关系 265

一、科学的涵义和本质 265

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及技术的本质 268

第二节 物质生产和科学生产的关系 274

一、科学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区别 274

二、科学生产与物质生产的联系 277

一、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280

第三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80

二、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283

三、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杠杆 284

四、几点说明 286

第10章 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层次分析 288

第一节 各种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289

一、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关系 289

二、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作用的一致性 291

三、社会的运筹性因素和自我调节功能 292

第二节 历史发展动力的层次分析 295

一、在当代生产力系统各要素中,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 295

二、在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296

三、在整个人类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298

四、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受多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298

五、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作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