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靺鞨国的建立 1
第一节 高丽灭亡后东北地区的形势 1
一、靺鞨诸部的奔散与重新组合 1
二、契丹、室韦诸部的发展 3
第二节 营州之乱与靺鞨“东奔” 7
一、契丹叛乱与营州陷落 7
二、当地靺鞨卷入叛乱 10
三、大祚荣的“东奔” 14
四、“东奔”队伍的构成 23
五、“东奔”队伍的领导集团 30
第三节 靺鞨国的建立 41
一、“天门岭”东大败唐军 41
二、东牟山树壁自固 44
三、大祚荣建立靺鞨国 48
第二章 渤海国的发展与强大 70
第一节 高王的“创业” 70
一、整顿内政与创立根基 70
二、“通于突厥”与结交新罗 73
三、接受“招慰”和册封 74
一、斥大土宇 征服邻部 80
第二节 武王的武功 80
二、北攻黑水靺鞨与门艺投唐 83
三、与唐朝廷的失和 87
四、东联日本 “亲仁结援” 90
五、进攻登州与行刺门艺 93
六、同唐朝廷恢复和解 97
第三节 文王的“文治” 100
一、偃武修文 锐意改革 100
二、事唐恭谨 全面唐化 103
三、中原大乱 严守中立 105
四、三迁其都与两次改元 108
五、扩大同日本的交流 112
六、晋封“国王”与五京之建 120
第四节 王室的动荡与宣王的中兴 122
一、宫廷政变与成王还都 122
二、康王之世“朝维依旧” 125
三、定、僖、简诸王的短期统治 130
四、宣王仁秀入继大统 135
五、南定新罗与北略诸部 137
六、开置郡邑与对外交流 139
七、加强同唐朝的联系 143
一、大彝震增置军政机构 145
第五节 “海东盛国”的到来 145
二、与唐关系更加亲睦和好 147
三、同幽州的聘问 149
四、继续与日本交流 150
五、发展经济与“拟建宫阙” 153
六、虔晃与玄锡之世及对日交聘 156
七、“海东盛国”时代的到来 163
第三章 辖域、区划和人口 169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自然形势 169
一、靺鞨国时辖域 174
第二节 辖域四至 174
二、渤海前期辖域 177
三、渤海后期辖域 181
第三节 行政区划 182
第四节 所属诸部 189
第五节 人口状况 194
一、“靺鞨国”时期人口 194
二、渤海前期人口 196
三、全盛时期人口 197
第一节 渤海靺鞨先世 199
一、肃慎和挹娄 199
第四章 民族源流与主体民族 199
二、勿吉与靺鞨 204
第二节 粟末靺鞨的演变和发展 208
一、粟末靺鞨的由来与演变 208
二、隋时粟末靺鞨同高丽的斗争和迁徙 211
三、唐初营州地区的靺鞨人 213
第三节 民族构成与主体民族 215
一、渤海王国的民族构成 215
二、主体民族 219
第四节 “高丽别种”辨及其他 234
一、“高丽别种”不是高句丽人 234
二、“土人”与“士人”之辨 240
第五章 渤海政权的性质及其同唐朝的关系 245
第一节 接受册封与称藩于唐 245
一、历世诸王接受唐朝册封 245
二、确立臣属和藩封的地位 252
三、恪守藩礼 履行义务 258
第二节 接受押领与隶属于唐 264
一、忽汗州都督府的建置 264
二、接受边州长官的管领与节度 267
三、唐朝“长史”的派驻和监领 281
第三节 亲睦和好 车书一家 284
一、政治上的相互依赖 284
二、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290
第一节 中枢统治机构 296
一、三省、六部、十二司 296
第六章 统治机构与政治制度 296
二、诸台、寺、院、监、局、署 306
第二节 地方建制与部落体制 312
一、京、府、州、县与节度使司 312
二、基层政权与部落体制 322
第三节 军事、司法机构 334
一、军事机构及其职能 334
二、司法机构与审判机制 338
一、王权至上与专制政体 342
第四节 专制政体与高门政治 342
二、宗法、等级制度与右姓、高门政治 346
第七章 社会经济与社会制度 354
第一节 农业生产的巨大成就 354
第二节 手工业生产的重大发展 364
第三节 畜牧和渔猎业 387
第四节 商业与贸易 391
第五节 发达的水陆交通 400
第六节 社会结构与社会性质 411
一、封建儒学与统治思想 418
第八章 渤海文化 418
第一节 儒学与教育 418
二、政治思想与伦理道德 423
三、教育与宾贡 429
四、经籍图书与史学 433
第二节 宗教 436
一、萨满教、道教及其他 436
二、佛教及其传播 440
第三节 语言、文字与文学 450
一、语言与文字 450
二、文学与诗歌 457
三、谚语与传说 462
第四节 衣食住行与风俗习惯 463
一、衣食住行 463
二、生活习俗 471
第五节 文艺与体育 476
第六节 书法与美术 483
第七节 科学技术 487
第九章 渤海同周邻的关系 494
第一节 与邻近诸族关系的演变 494
一、“遣使交突厥” 494
二、与契丹关系的演变 497
三、同室韦、回纥诸部的关系 499
四、与黑水靺鞨的关系 502
第二节 同新罗国的对峙 504
一、对峙的开始 504
二、长期的交恶 504
三、形势缓和与重开交涉 507
四、继续对抗与“争长”事件 508
五、“阴与新罗诸国结援” 510
第三节 与日本国的通好 512
一、建交伊始 “亲仁结援” 512
二、友好通聘 持续不断 515
三、一个必须澄清的是非问题 522
四、渤日交聘中的“旧高丽国”问题 532
五、一系列的外交纠纷和摩擦 538
第十章 渤海的灭亡与东丹的建立 548
第一节 渤海的衰落与灭亡 548
一、大諲譔在位时的急剧衰落 548
二、契丹的勃兴 555
三、渤海的灭亡 556
第二节 东丹国的始末 561
一、东丹的建立 561
二、东丹的政治体制 563
三、东丹与周邻的关系 567
四、东丹的内争与渤海遗民的南迁 569
五、耶律倍的出逃与东丹国的废除 573
第三节 渤海遗民的反辽斗争 578
一、渤海遗民的迁散与逃离 578
二、渤海残余势力的反辽斗争 579
三、定安国的反辽 580
四、燕颇起义与兀惹部的反抗 583
五、大延琳等人的“兴辽国” 586
一、渤海政权是当时唐朝境内的国中之“国” 589
第一节 渤海国的历史归属 589
第十一章 渤海国的历史归属和历史地位 589
二、渤海国的历史归属 592
三、“南北国”论纯系人为的杜撰 594
四、新罗与高丽从未视渤海为同族之国 599
第二节 渤海国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601
附录 607
渤海与唐三省六部对照表 607
渤海纪年表 608
参考文献 614
后记 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