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歌川令三 3
前言 阿斯特·K·彼斯瓦斯 3
第一部分 亚马孙河流域 3
1 亚马孙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 3
1.1 绪论 3
1.2 自然系统 5
1.3 区域生态特征 8
1.4 水资源开发 24
1.5 法律和制度问题 34
1.6 巴西联邦政府的创举 38
1.7 国际合作和亚马孙合作条约TCA 39
1.8 现代化集中开垦的影响与可持续发展 41
1.9 结论和建议 43
2 哥伦比亚亚马孙政策 46
2.1 地理位置和生物物理特征 46
2.2 亚马孙地区社会经济现状 48
2.3 国家环境政策 49
2.4 活动方式 50
2.5 亚马孙地区开发的工程项目 50
2.6 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的亚马孙地区合作协议 51
2.7 圣米盖尔河和普图马约河流域土地使用与管理规划 52
2.8 哥伦比亚—秘鲁亚马孙河流域合作条约 56
2.9 普图马约河整体发展规划 56
2.10 哥伦比亚—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合作协议 59
2.11 哥伦比亚—巴西沿阿帕珀利斯—塔巴廷加轴线的相邻社区联合开发的示范规划 60
2.13 结论和建议 62
2.12 提议的哥伦比亚—委内瑞拉亚马孙河发展计划 62
3 亚马孙合作条约组织:一个合作和可持续发展机构 65
3.1 绪论 65
3.2 亚马孙河和亚马孙河流域的独有特点 65
3.3 条约的目标和主要机构 67
3.4 工作计划 76
3.5 信息传播 86
3.6 结论 86
第二部分 普拉塔河流域 91
4 巴拉圭河流域上游的水文特性 91
4.1 绪论 91
4.2 巴拉圭河流域上游的特点 92
4.3 平均降雨量、土壤水分蒸发量及流量 95
4.4 这里的水文记录究竟有多大的代表性 104
4.5 沉积物的产生和运输 109
4.6 水质 109
4.7 结论 110
5 普拉塔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 112
5.1 绪论 112
5.2 1967~1972年的组织:规则的差异和专家组 112
5.3 双边和三边协议(1973~1983年):基础领域工作组 122
5.4 流域机构系统的修订(1984~1996年):技术部分 125
5.5 结论 131
6 普拉塔河流域环境管理 136
6.1 绪论 136
6.2 普拉塔河流域:环境的代表 138
6.3 可持续性发展活动的关键区域 141
6.4 结论 153
7 普拉塔河流域制度体系框架 159
7.1 初期工作 159
7.2 建立法治流域 162
7.3 普拉塔河流域条约概述 164
7.4 艰难的起步 166
7.5 河道的利用 171
7.6 附属机构 174
7.7 普拉塔河流域条约体系 178
7.8 水资源规划 184
8.1 绪论 189
8 圣弗朗西斯科河:东北部的生命线 189
第三部分 圣弗朗西斯科河流域 189
8.2 地理和气候 191
8.3 原著民 198
8.4 河流的水文特性 198
8.5 组织机构和政治状况 204
8.6 圣弗朗西斯科河水电能源 206
8.7 航运 208
8.8 历史上的规划工作 209
8.9 灌溉农业开发 212
8.10 圣弗朗西斯科河流域开发特别委员会 212
8.11 参议院特别委员会报告节选 213
8.12 总结与结论 222
9.1 新流域规划模式的基础 226
9 圣弗朗西斯科河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政策 226
9.2 圣弗朗西斯科河流域简要介绍 228
9.3 问题 235
9.4 目标 240
9.5 圣弗朗西斯科河流域的制度、法律框架和发展问题 241
9.6 计划和治理 244
9.7 环境 244
9.8 卫生和健康 246
9.9 能源 246
9.10 交通 247
9.11 农业和灌溉 247
9.12 教育 248
9.13 研究与开发,科学和技术 248
9.15 建议 249
9.14 社会组织 249
10 通过水资源综合管理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圣弗朗西斯科河流域和普拉塔河流域展望 254
10.1 绪论 254
10.2 全球环境的威胁和压力 257
10.3 全球组织制度策略 264
10.4 全球环境基金 271
10.5 全球环境基金操作策略 272
10.6 水资源综合管理 276
10.7 圣弗朗西斯科河流域展望 278
10.8 环境状况 279
10.9 世界银行的投入 280
10.10 普拉塔河流域展望 285
10.11 前方的路:面向可持续性发展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