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追随潮流击进 3
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 3
中国积弱溯源论 8
第一节 积弱之源于理想者 10
第二节 积弱之源于风俗者 14
第三节 积弱之源于政术者 25
第四节 积弱之源于近事者 32
变法通议(节录) 41
论不变法之害 41
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48
万木草堂小学学记 55
西政丛书叙 58
南学会叙 60
与林迪臣太守书 64
《清议报》叙例 67
三十自述 70
保教非所以尊孔论 76
论教育当定宗旨 87
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 98
论中国国民之品格 106
社会主义论序 111
侥幸与秩序 113
中国道德之大原(节录) 117
学与术 126
国性篇 129
初归国演说辞 133
鄙人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 133
莅北京大学校欢迎会演说辞 139
一年来之政象与国民程度之映射 146
暗杀之罪恶 149
述归国后一年来所感 153
革命相续之原理及其恶果 158
良知(俗识)与学识之调和 165
孔子教义实际裨益于今日国民者何在欲昌明之其道何由 168
吾今后所以报国者 177
作官与谋生 181
实业与虚业 189
国民浅训(节录) 191
第九章 乡土观念与对外观念 191
第十章 公共心 193
第十一章 自由平等真解 194
第十二章 不健全之爱国论 195
第十三章 我国之前途 197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200
袁政府伪造民意密电书后 215
辟复辟论 217
反对复辟电 220
代段祺瑞讨张勋复辟电 223
护国之役回顾谈 225
军阀私斗与国民自卫 237
无枪阶级对有枪阶级 241
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节录) 249
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254
教育应用的道德公准 266
人生观与科学 273
致罗素电 279
无业游民与有业平民 281
无产阶级与无业阶级 283
学校读经问题 286
倡导文化思想更新 291
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 291
中国之旧史 298
新史学(节录) 298
史学之界说 304
论正统 309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316
告小说家 321
夏威夷游记(节录) 324
饮冰室诗话(节录) 327
《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 330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341
欧游心影录(节录) 416
上篇 大战前后之欧洲 416
一 楔子 416
二 人类历史的转捩 418
五 社会革命暗潮 419
六 学说影响一斑 420
七 科学万能之梦 421
八 文学的反射 424
九 思想之矛盾与悲观 426
十 新文明再造之前途 427
十一 物质的再造及欧局现势 430
下篇 中国人之自觉 432
一 世界主义的国家 432
二 中国不亡 433
三 阶级政治与全民政治 434
四 着急不得 435
五 尽性主义 436
六 思想解放 437
七 彻底 439
八 组织能力及法治精神 441
九 宪法上两要点 442
十 自治 444
十一 社会主义商榷 445
十二 国民运动 447
十三 中国人对于世界文明之大责任 448
美术与科学 452
美术与生活 457
“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 461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471
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481
学问之趣味 490
什么是文化 494
非“唯” 502
清华研究院茶话会演说辞 506
“新文体”和时评政论 513
说橙 513
论独立 515
呵旁观者文 521
过渡时代论 528
少年中国说 534
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 540
其一 独立与合群 541
其二 自由与制裁 542
其三 自信与虚心 544
其四 利己与爱他 546
其五 破坏与成立 547
结论 548
说希望 550
自由书(节录) 555
叙言 555
成败 555
俾士麦与格兰斯顿 558
英雄与时势 559
养心语录 560
理想与气力 561
国权与民权 561
破坏主义 562
自信力 563
善变之豪杰 565
精神教育者自由教育也 565
忧国与爱国 567
保全支那 568
传播文明三利器 568
惟心 570
慧观 571
天下无无价之物 573
舌下无英雄笔底无奇士 573
难乎为民上者 574
说悔 575
世界外之世界 577
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 580
文明与英雄之比例 581
奴隶学 583
希望与失望 583
成败 584
学问与利禄之路 585
不悦学之弊 586
新民说(节录) 588
叙论 588
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589
释新民之义 593
论公德 594
论进取冒险 599
论自由 608
论进步 619
论合群 633
论毅力 638
论义务思想 646
论私德 651
一 私德与公德之关系 651
二 私德堕落之原因 652
三 私德之必要 663
说常识 679
说幼稚 685
沟通新、旧和中、西文化的传记 695
为什么要注重叙事文字(节录) 695
作文教学法 699
谭嗣同传 728
南海康先生传 734
第一章 时事与人物 734
第二章 家世及幼年时代 736
第三章 修养时代及讲学时代 737
第四章 委身国事时代 739
第五章 教育家之康南海 741
第六章 宗教家之康南海 744
第七章 康南海之哲学 747
第八章 康南海之中国政策 762
第九章 人物及其价值 764
南海先生七十寿言 767
公祭康南海先生文 770
祭蔡松坡文 773
亡友夏穗卿先生 775
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 782
附:李牧传 788
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节录) 790
霍布士学案 799
斯片挪莎学案 806
卢梭学案(节录) 808
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 822
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节录) 831
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 842
意大利建国三杰传(节录) 857
发端 857
第一节 三杰以前意大利之形势及三杰之幼年 858
第二节 玛志尼创“少年意大利”及上书撒的尼亚王 861
第三节 加富尔之躬耕 864
第四节 玛志尼加里波的之亡命 865
第五节 南美洲之加里波的 867
第六节 革命前之形势 868
第七节 千八百四十八年之革命 869
第八节 罗马共和国之建设及其灭亡 870
第九节 革命后之形势 872
第十节 撒的尼亚新王之贤明及加富尔之入相 874
第十一节 加富尔改革内政 874
第十二节 加富尔外交政策第一段(格里米亚之役) 876
第十三节 加富尔外交政策第二段(巴黎会议) 879
第十五节 意奥开战之准备 880
第十六节 意奥战争及加富尔之辞职 882
第十七节 加里波的之辞职 885
第十八节 加富尔之再相与北意大利之统一 886
第十九节 当时南意大利之形势 888
第二十节 加里波的戡定南意大利 889
第二十一节 南北意大利之合并 891
第二十三节 加富尔之长逝及其未竟之志 894
第二十六节 意大利定鼎罗马大一统成 896
结论 897
中国历史研究法(节录) 905
自序 905
学术研究和治学方法 905
史之改造 907
先秦政治思想史(节录) 916
本问题之价值 916
结论 922
读《孟子》界说 925
老子哲学(节录) 929
本体论 929
作用论 935
儒家哲学(节录) 946
儒家哲学是什么 946
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 950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节录) 956
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上) 956
历史上中华国民事业之成败及今后革进之机运(节录) 964
第一节 地理 975
地理及年代 975
第二节 年代 979
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 985
评胡适之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1004
论宗教家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 1008
佛陀时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纲要 1015
说无我 1040
印度与中国文化之亲属的关系(节录) 1047
敬业与乐业 1057
为学与做人 1062
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 1068
治国学杂话 1074
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 1079
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 1088
治国学的两条大路 1095
梁启超简谱 易鑫鼎编 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