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环境综合实验的意义 1
第二节 实验教学目的 1
第三节 实验教学要求 3
第四节 实验教学考核 4
第一部分 环境样品采集 5
第一节 自然水体和污水样品的采集 5
第二节 大气样品的采集 16
第二部分 大气环境监测实验 20
实验一 空气中二氧化硫(SO2)监测 20
实验二 空气中氮氧化物(NOx)监测 28
实验三 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监测 34
实验四 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监测 38
实验五 空气中可沉降颗粒物监测 40
第三部分 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实验 44
实验一 甲醛的测定 44
实验二 苯系物的测定 48
实验三 氨的测定 51
实验四 总挥发有机物的测定 54
第四部分 噪声监测实验 57
实验一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 57
实验二 交通噪声监测 60
实验三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监测 62
实验四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监测 64
实验一 pH值的测定 67
第五部分 水质监测实验 67
实验二 电导率的测定 70
实验三 浊度的测定 74
实验四 残渣的测定 79
实验五 溶解氧的测定 84
实验六 氨氮的测定 88
实验七 亚硝酸盐氮的测定 93
实验八 总氮的测定 98
实验九 磷的测定 102
实验十 余氯的测定 107
实验十一 化学需氧量(CODcr)的测定 111
实验十二 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 115
实验十三 萘的测定 121
实验十四 有机氯农药(六六六、滴滴涕)的测定 125
实验十五 铜的测定 128
实验十六 砷的测定 131
第六部分 污水处理工艺实验 134
实验一 颗粒自由沉淀 134
实验二 斜板沉淀 140
实验三 混凝沉淀 142
实验四 加压溶气气浮 146
实验五 活性污泥法好氧生物处理 151
附:活性污泥耗氧速率的测定 155
实验六 SBR法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 157
实验七 塔式生物滤池 164
实验八 生物接触氧化 168
实验九 生物转盘 171
实验十 UCT生物脱氮除磷处理 176
实验十一 UASB高效厌氧生物处理 180
实验十二 厌氧污泥的产甲烷活性测定 186
实验十三 侧置式MBR系统 189
实验十四 浸入式MBR系统 192
实验十五 连续流活性炭吸附脱色 195
实验十六 砂滤 198
实验十七 加氯消毒 202
实验十八 紫外消毒 206
实验一 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的观察 209
第七部分 环境微生物实验 209
实验二 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 213
实验三 微生物的染色 216
实验四 微生物的显微直接计数法 219
实验五 微生物的接种、分离纯化与培养 222
实验六 纯培养菌种的菌体、菌落形态的观察 227
实验七 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229
实验八 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232
实验九 显微镜测微技术 235
第八部分 实验设计与创新实验 238
第一节 工艺实验设计基本原理 238
第二节 单因素实验设计 241
第三节 双因素实验设计 244
第四节 正交实验设计 246
第五节 常用正交实验表 253
第六节 创新实验 261
第九部分 实验数据处理 267
第一节 误差 267
第二节 准确度 270
第三节 精密度 271
第四节 工作曲线中可疑值的检验 272
第五节 有效数字修约及运算规则 273
第六节 实验数据表示方法 276
附录 283
附录一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 283
附录二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 285
附录三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 297
附录四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93 298
附录五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 12348—90 299
附录六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 12523—90 300
附录七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85 301
附录八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302
附录九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 310
附录十 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 312
附录十一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92 313
附录十二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315
附录十三 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T 48—1999 324
参考文献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