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类历史对科学的呼唤 2
二.关于耗散结构理论 5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 9
四.人类历史科学与现代社会 15
五.本书的结构与说明 25
上篇 人类历史静力学原理——马克思人类历史科学的基本结构引子:历史学从哲学到科学的革命 30
第一章 研究方法及对系统的科学描述 32
1.1 人类历史科学的方法论 32
1.2 对人类历史系统的科学描述 48
第二章 马克思人类历史科学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假设 55
2.1 人类历史科学前提条件 55
2.2 马克思人类历史科学的基本假设 61
第三章 马克思人类历史科学的基本范畴 67
3.1 定义科学范畴的基本原则 67
3.2 生产力 70
3.3 社会结构 81
3.4 社会意识 88
第四章 人类历史运动的机理分析和基本定律 93
4.1 人类历史运动的机理分析 93
4.2 人类历史运动的基本定律 97
4.2.1 概述 98
4.2.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原理 101
4.2.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作用原理 104
第五章 共产主义 108
5.1 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 108
5.2 共产主义的现实运动 113
第六章 人类历史运动的运动形态 118
6.1 人类历史运动的阶段性 119
6.2 人类历史的突变运动 126
第七章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综述 131
7.1 对马克思历史科学评价的标准 132
7.2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背景 133
7.3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评价 145
7.3.1 马克思人类历史观的意义 145
7.3.2 马克思的人类历史科学思想 151
7.3.3 马克思的人类历史实证体系 161
7.3.4 人类历史科学的丰碑 165
中篇 科学的进化论——耗散结构理论基础 170
第八章 耗散结构理论:对经典物理学的超越和统一 170
第九章 经典热力学 175
9.1 经典热力学的基本构架 175
9.2 经典热力学对热力系统的描述 176
9.3 经典热力学的基本定律 181
9.3.1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是什么? 181
9.3.2 热力学的其它定律 182
9.4 热力学第二定律 186
9.4.1 熵及熵增原理 186
9.4.2 热寂说的科学与哲学辨析 192
9.4.2.1 热寂说的意义 193
9.4.2.2 中国哲学中的宇宙模型 195
9.4.2.3 霍金的宇宙大爆炸模型 199
9.4.2.4 耗散结构理论的宇宙模型 207
第十章 非平衡热力学的基本原理 212
10.1 自组织:对经典物理学和经典热力学的挑战 212
10.1.1 物理、化学系统中的自组织 213
10.1.2 宇宙中的自组织 216
10.1.3 生命中的自组织 219
10.1.4 生物中的自组织 221
10.1.5 人类社会中的自组织 223
10.1.6 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 229
10.2 非平衡热力学与经典热力学之间的关系 230
10.3 非平衡线性热力学基础 235
10.4 非平衡非线性热力学基础 239
10.4.1 非平衡非线性问题的解决思路 240
10.4.2.1 稳定性判据 242
10.4.2 非平衡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242
10.4.2.2 系统不稳定的形态 245
10.4.3 系统的分支——复杂性的诞生 249
10.4.4 涨落的行为——从混沌到有序 253
10.4.5 系统的高级分支——进化系统的无限演化 261
10.4.6 对经典科学的挑战——时间的箭头 264
10.4.7 进化系统的科学统一 275
下篇 人类历史动力学原理 288
第十一章 人类历史的起源 288
11.1 人类肉体组织的起源 289
11.2 社会意识与社会关系的起源 294
第十二章 人类历史动力学的结构:环境及与系统之间的关系 299
12.1 人类历史动力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99
12.2 对人类历史系统的环境描述 302
12.3 人类历史系统中开放的定义、地位与作用 306
13.1 经济科学与历史科学之间的关系 319
第十三章 经济系统的进化 319
13.2 开放在经济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325
13.3 开放系统中的政治经济学 329
13.3.1 开放系统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地位与基本构架 329
13.3.2 开放系统中经济结构的性质 332
13.3.2.1 计划经济的经济结构 333
13.3.2.2 市场经济的起源 336
13.3.2.3 开放体系中经济结构的基本构造 340
13.3.2.4 开放系统中经济结构的运动性质 345
13.3.3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353
13.3.4 开放系统中的商品价值 364
13.3.4.1 开放系统中商品价值的一般性质 364
13.3.4.2 科学技术的价值 368
13.3.4.3 信息的价值 373
13.3.4.4 管理的价值 377
13.3.4.5 劳动力的价值 381
13.3.4.6 商品的总价值 383
13.4 市场经济的稳定性 384
13.4.1 市场经济的功能 386
13.4.2 经济波动的一般性质 388
13.4.3 经济衰退的原因分析 392
13.4.4 经济生态学——经济系统整体进化的性质 409
第十四章 社会意识的性质、功能与运动 415
14.1 意识在人类历史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415
14.2 个人意识的性质与基本特征 417
14.2.1 意识的形成过程与机制 418
14.2.2 个人意识的特征以及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427
14.2.3 意识的功能特性 432
14.3 社会意识的静态特征 436
14.4 社会意识的运动性质 443
第十五章 国家的本质、结构、功能与运动 449
15.1 概述:现代国家的科学之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450
15.2 国家的本质与定义 455
15.3 国家理念的伟大变革 458
15.4 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 466
15.5 上层建筑的结构与性质 472
15.6 上层建筑的结构设计理念 477
15.6.1 上层建筑的结构设计的基础和目标:国家效益最大化 478
人类历史系统的整体设计 480
15.6.3 国家发展的具体目标:自由、平等、民主与科学 482
15.7 上层建筑的设计原则 486
15.7.1 设计原则之一:有效原则——以发展经济和文化为中心 487
15.7.2 设计原则之二: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历史经济学的基本构架 489
15.7.3 设计原则之三:坚持自由、平等与民主的政治思想 494
15.7.4 设计原则之四:以人为本、解放思想与政治创新机制 499
15.8 国家的科学管理:政府的运行规范 511
15.8.1 建立规范的国家管理体系 512
15.8.2 建立现代的国家意识 517
15.8.3 建造市场经济肌体,完善政府为经济基础的服务体系 520
15.8.4 以人为本,建立国家激励机制 525
第十六章 和谐社会的曙光 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