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南省委书记马忠臣给柿槟村的题词 1
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支树平谈柿槟村 1
序言一&翟邦梅 李军星 1
序言二&李水泉 3
凡例 1
总述 1
大事记 6
第一篇 区位建制与环境资源 31
第一章 区位建制 31
第一节 村落区位 31
第二节 村落变迁 32
第三节 建制沿革 32
第二章 环境 资源 33
第一节 地质资源 34
一、平原区 34
二、丘岗区 35
三、山岭区 36
第二节 气候 37
一、气象要素 37
二、自然灾害 38
第三节 水文 39
一、盘溪河 39
二、地下水 40
第四节 文物古迹 40
一、阁楼 40
二、坟冢 40
三、庙坛 41
四、宗祠 43
第五节 古树名木 44
第二篇 村街建设与公用设施 45
第一章 村街建设 45
第一节 总体规划 45
一、道路规划 45
二、民宅规划 45
三、经济区规划 46
四、园林绿地规划 46
五、公益设施规划 46
第二节 街巷建设 47
一、槟源路 47
二、鲁班路 47
三、中心大道 48
四、文昌路 48
五、柿槟大道 48
六、观音路 48
七、石坛路 48
八、油坊街 49
九、关帝路 49
十、富康路 49
十一、巷道 49
第三节 民宅建设 49
一、结构布局 49
二、建设搬迁 50
第二章 公用设施 51
第一节 办公设施 51
第二节 仓储设施 52
第三节 文化娱乐设施 52
一、娱乐活动中心 52
二、舞厅戏台 53
第四节 公共浴池 幼儿园 老年公寓 53
一、公共浴池 53
二、幼儿园 53
三、老年公寓 54
第五节 体育健身设施 54
第六节 环卫设施 55
第七节 供排水设施 56
一、供水 56
二、排污 56
第八节 配供电设施 56
一、配电 57
二、供电 57
第九节 电信设施 59
第三篇 人口与计划生育 60
第一章 人口 60
第一节 人口规模 60
一、数量 60
二、密度 61
三、变动原因 62
第二节 人口构成 63
一、性别构成 63
二、年龄构成 64
三、文化构成 65
四、职业构成 65
第二章 计划生育 6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67
一、计划生育领导小组 67
二、计划生育协会 67
第二节 政策落实 68
第四篇 村民姓氏与婚姻家庭 70
第一章 姓氏及其源流 70
第一节 姓氏构成 70
第二节 姓氏分布 71
第三节 姓氏源流 71
第二章 婚姻与家庭 73
第一节 婚姻 73
第二节 家庭 75
第五篇 村民习俗与新风义举 78
第一章 民俗 78
第一节 节庆习俗 78
一、传统节日 78
二、公历新节 80
第二节 礼仪习俗 81
一、婚俗 81
二、丧俗 83
三、喜俗 84
四、忌俗 84
第三节 社会陋习 85
一、赌博 85
二、吸毒 85
三、缠足 85
四、封建迷信 85
第四节 宗教信仰 86
一、基督教 86
二、佛教 86
三、道教 86
第五节 生活习俗 87
一、衣着 87
二、饮食 88
三、居住 89
四、出行 90
五、用品 90
第二章 新风义举 91
第一节 新风 91
第二节 义举 93
第六篇 工交企业与集团公司 95
概述 95
第一章 工业 96
第一节 建材工业 96
一、石料开采与加工 96
二、石磨 石碾与石雕 97
三、烧砖瓦 98
四、柿槟建材厂 99
第二节 冶炼铸造业 100
一、翻砂铸造 100
二、铁器加工 101
三、水暖设备厂 101
四、电解铅厂 红丹厂 102
第三节 加工制造业 103
一、作坊式加工业 103
二、造纸厂 纸箱厂 编织袋厂 104
三、快食面厂 陶瓷厂 105
第二章 运输 建筑业 106
第一节 运输工具 107
第二节 运输企业 107
一、劳动服务公司 108
二、铁路专用线及货场 109
三、煤炭运销公司 109
第三节 工程公司 110
第三章 柿槟集团公司 111
第一节 公司组建 111
第二节 公司发展 112
第三节 带动效应 113
附:驻境企业 115
第七篇 农林牧业 117
概述 117
第一章 种植业 117
第一节 粮食作物 118
一、小麦 118
二、玉米 119
三、谷子 119
四、豆子 120
五、红薯 120
第二节 经济作物 120
一、棉花 120
二、芝麻 121
三、油菜 121
四、瓜菜 121
第二章 林果业 122
第一节 植树造林 122
第二节 用材树 122
一、榆树 122
二、桐树 122
三、椿树 123
四、槐树 123
五、桑树 123
第三节 果木树 123
一、柿树 123
二、枣树 123
三、苹果树 123
四、桃树 124
五、杏树 124
六、石榴树 124
第三章 养殖业 124
第一节 大家畜 125
一、牛 125
二、驴 125
三、骡 125
四、马 125
第二节 家畜 125
一、羊 125
二、猪 126
第三节 家禽 126
第四节 其他养殖 126
第五节 畜禽防疫 126
第四章 农机具 127
第一节 耕作机具 127
一、旧式犁耙 127
二、七寸步犁 127
三、双轮双铧犁 128
四、拖拉机 128
第二节 播种机具 129
一、旧式耧 129
二、麦垄点播器 129
三、播种机 129
四、三条腿铁制耧 129
第三节 收割机具 130
一、镰刀钐刀 130
二、马拉收割机 130
三、割晒机 130
四、大型收割机 130
五、石磙 130
六、脱粒机 130
第四节 灌溉机具 131
一、双人辘轳 131
二、水车 131
三、水泵 131
第五节 农运机具 132
第六节 植保器具 132
一、喷雾器 132
二、喷粉器 132
三、背伏式喷雾器 132
第七节 农副产品加工机具 132
第八节 其他机具 134
一、旧式铡 134
二、铡草机 134
三、铁刮板 134
四、十齿耙 134
五、土坯石杵 134
六、五指抓 135
七、三股杈 135
第五章 农田水利建设 135
第一节 水利设施 135
一、水坝 135
二、水井 136
三、渠道 136
四、南水北调工程 137
五、盘溪河治理 137
第二节 土地治理 138
一、水土保持 138
二、小流域治理 138
三、修大寨田 138
第八篇 商贸服务业与市场建设 139
概述 139
第一章 商贸服务业 140
第一节 私营个体商业 140
一、古代与近代商贸业 140
二、建国初的个体商贸业 140
三、改革开放后的个体商贸业 140
第二节 集体合作商业 141
一、股份合作社 141
二、柿槟供销分社 141
三、柿西门市部 141
四、柿槟门市部 141
五、柿槟加油站 142
第二章 商贸市场 142
第一节 商贸市场布局 142
第二节 物资交流会 143
第九篇 体制变革与经济管理 144
第一章 农村经济体制变革 144
第一节 土地改革 144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 145
一、互助组 145
二、初级农业合作社 145
三、高级农业合作社 145
第三节 人民公社化 145
第四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46
第二章 土地管理 146
第一节 私有制土地管理 147
第二节 公有制土地管理 148
一、企业用地审批 148
二、村民宅基地使用审批 149
第三章 企业管理 149
第一节 集体企业管理 149
第二节 集团公司管理 150
第三节 企业内部管理 151
第四章 财税管理 152
第一节 财务 152
第二节 税务 155
第五章 信用保险 155
第一节 信贷 155
第二节 保险 156
第六章 统计审计 157
第一节 统计 157
第二节 审计 158
第十篇 村级组织与政事要略 160
第一章 中共柿槟组织 160
第一节 党组织发展概况 160
第二节 新时期党的建设 163
一、班子建设 163
二、党员队伍建设 164
第三节 党务干部及党员队伍 166
第四节 党代会代表 171
一、乡(镇)党代会代表 171
二、市(县)党代会代表 171
第二章 村政 172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72
一、保甲制 172
二、行政村 172
三、农业合作社 172
四、生产大队 172
五、村民委员会 172
第二节 民主法制建设 174
一、健全规章制度 174
二、民主监督管理 174
三、民主选举 175
第三节 村民代表会议 176
一、第一届村民代表会议 176
二、第二届村民代表会议 176
三、第三届村民代表会议 177
四、第四届村民代表会议 177
第三章 群团组织 177
第一节 农民协会 177
第二节 贫下中农协会 178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179
第四节 共青团 180
第四章 民政 治安 民调 181
第一节 民政 181
一、优抚 181
二、拥军优属 182
三、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182
四、社会福利救济 182
第二节 治安 183
第三节 民调 184
第四节 综合治理 184
第五章 政事要略 185
第一节 解放战争时期 185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 186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 192
第十一篇 兵役 民兵与军事 194
第一章 兵役 民兵 194
第一节 兵役 194
一、募兵 194
二、壮丁 194
三、志愿兵 194
四、义务兵 194
附:参军人员名单 195
第二节 民兵 198
一、民兵整组 198
二、民兵训练 199
三、民兵活动 199
第二章 军事 201
第一节 兵事与驻军 201
一、兵事 201
二、驻军 202
第二节 军事设施 203
一、寨墙 203
二、防空洞 203
三、战壕与孔山工事 203
四、军队铁路专用线 203
附:日军罪行 203
第十二篇 教育与科技 205
第一章 教育 205
第一节 教育体制 205
一、管理体制 205
二、教育经费 206
第二节 教师 207
一、教师队伍 207
二、教学科研 209
第三节 普通教育 210
一、私塾 210
二、学前教育 210
三、小学教育 211
四、初中教育 212
五、民办高中 213
六、少年先锋队 213
七、学校荣誉 214
第四节 成人教育 216
一、冬校 216
二、民校 216
三、扫盲班 216
四、农业科技班 217
五、业务培训 217
第五节 学校建设 219
一、捐资助学 219
二、校舍建设 219
三、内部设施 220
第二章 科学技术 221
第一节 农业科技队伍 222
第二节 农业科技推广 222
第三节 工业科技 223
第十三篇 卫生与体育 224
第一章 卫生 224
第一节 合作医疗 224
第二节 防疫 225
第三节 妇幼保健 226
第四节 爱国卫生运动 227
第二章 体育 228
第一节 群众体育 228
一、武术 228
二、篮球 229
三、拔河 230
四、门球 230
五、毽子 230
六、象棋 230
第二节 学校体育 231
第三节 竞技体育 231
第十四篇 群众文化与艺文杂记 235
第一章 群众文化 235
第一节 文化团体 235
一、戏班 235
二、业余剧团 236
三、铜锣会 237
四、抬泥塑 237
五、文艺宣传队 237
六、柿槟少儿乐团 238
第二节 电影 广播 电视 240
一、电影 240
二、广播 240
三、电视 241
第三节 文化大院 241
第二章 艺文 杂记 241
第一节 书画 摄影 摄像 242
一、书画 242
二、摄影 242
三、摄像 242
第二节 石刻 石雕艺术 243
一、柿槟村石匠工艺考略 243
二、黄本清及其石刻、石雕工艺展览室 247
第三节 民间歌谣 249
一、庆新年 249
二、夸柿槟 249
三、赞村老年协会 249
四、游柿槟 249
五、老人节 250
六、发毛衣 250
七、发养老金 250
八、改河造地 250
九、分级提灌好 250
十、观柿槟 251
第四节 逸闻趣事 251
第十五篇 荣誉辑录 256
第一章 国家级荣誉 256
第二章 省级荣誉 257
第三章 地 市级荣誉 258
第一节 焦作市授予的荣誉 258
第二节 济源市授予的荣誉 258
第四章 县级荣誉 260
第五章 乡镇级荣誉 261
第一节 公社、乡镇表彰的先进集体 261
第二节 乡镇表彰的先进个人 264
第六章 村级荣誉 266
第一节 1997年度先进集体、个人 266
第二节 1998年度先进集体、个人 267
第三节 1999年度先进集体、个人 269
第四节 2000年度先进集体、个人 270
第五节 2001年度先进集体、个人 272
第六节 2002年度先进集体、个人 272
第七节 2003年度先进集体、个人 273
第八节 2004年度先进集体、个人 274
第十六篇 村籍人物 276
第一章 人物传略 276
第一节 达官仕人 276
第二节 艺技能人 277
第三节 贤达仁人 279
第四节 企业强人 280
第五节 党政军人 282
第六节 村级干部 284
第二章 人物简介 288
第一节 在村工作人员 288
第二节 在济源工作人员 295
第三节 在济源境外工作人员 306
第四节 革命烈士 因公殉职 伤残人员 312
第三章 人物名表 314
第四章 人物名录 314
特记 316
一心为了老百姓——来自柿槟村的调查 316
柿槟村:发展路上阔步走 320
太行山下铸辉煌——记全国劳动模范、河南省济源市克井镇柿槟村党总支书记李水泉 329
巾帼不让须眉——记全国“三八”红旗手、“双学双比”女能手杨素珍 334
附录 336
一、文献 336
关于成立柿槟村党总支的决定 336
村规民约 337
柿槟村民自治章程 339
二、村歌 351
我们是柿槟人 351
三、俚语 谚语 俗语 352
四、修志始末 362
《柿槟村志》编纂委员会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