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续) 1
第十章 中国古代名实观 3
引言 3
第一节 先秦时代名实观 5
一、老子的“无名”论 5
二、孔子的“正名”说 6
三、《管子》的“因形定名”的观点 7
四、墨子的分别“名”“取”的思想 8
五、公孙龙的“名实论” 9
六、《庄子》的“形色名声不足以得彼之情”的观点 13
七、后期墨家的“以名举实”和“名:达、类、私”说 16
八、荀子的“制名以指实”的学说 18
九、韩非的“形名”说 23
一、董仲舒的“深察名号”说 24
第二节 汉—南北朝时代名实观 24
二、徐幹的“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的命题 27
三、王弼的“忘言忘象”说 29
四、欧阳建的“言尽意论” 32
五、《尹文子》的形名“不可相乱,亦不可相无”的思想 33
六、竺道生的“忘象息言”说 34
七、僧肇的“假名”论 36
八、《刘子新论》的“名实俱正”说 39
第三节 唐—清时代名实观 41
一、刘知几的史学正名论 41
二、傅山的“实在,斯名在”的命题 42
三、方以智对先秦名辩思想的批评 43
四、王夫之对“知实不知名”和“知名不知实”两种倾向的批判 44
结语 46
引言 49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知行观 49
第一节 先秦时代知行观 50
一、《左传》和《古文尚书》的“知易行难”的观点 50
二、老子的“无知”、“知常”和“不行而知”的思想 51
三、孔子的“生知”、“学知”和“闻见”、“重行”的思想 53
四、墨子的“知”源于“耳目之实”和“知足以举行”的观点 55
五、孟子的“良知”说 57
六、《庄子》的“不知”、“弗知”、“去知”的学说 58
七、后期墨家的“循所闻而得其意”说 61
八、荀子的“知之不若行之”的学说 64
九、韩非的“缘道理”说 69
第二节 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知行观 71
一、董仲舒的“察身以知天”和“知先规而后为之”的思想 71
二、《淮南子》的“循理而举事”的观点 72
三、王充的“实知”说 75
四、郭象的“以不知为宗”说 78
五、慧远的“禅智并重”的思想 81
六、竺道生的“顿悟”说 83
七、僧肇的“般若无知”论 85
第三节 隋唐时代知行观 91
一、智顗的“止观双修”说 91
二、慧能的“无念为宗”思想 92
三、李翱的“知本无有思”的观点 93
四、义玄的“四照用”说 94
第四节 两宋时代知行观 95
一、张载的“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的学说 95
二、程颢的“以心知天”和程颐的“以知为本”的思想 99
三、朱熹的“格物致知”论和“知先行后”说 103
四、陆九渊的“易简工夫” 109
五、叶适的“内外交相成之道”的命题 112
一、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 114
第五节 明清时代知行观 114
二、王廷相的“知行并举”的思想 122
三、陈确的“知行无穷”的观点 124
四、王夫之的“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的学说 125
五、颜元的重“习行”的思想 132
六、戴震的“血气心知”说 135
结语 136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真理观 142
引言 142
第一节 先秦时代真理观 143
一、墨子的“三表”说 143
二、庄子的“不谴是非”说 145
三、后期墨家的“以言为尽誖,誖”和“志行,为也”的命题 149
四、荀子的“贵有符验”和“解蔽”的学说 150
五、韩非的“参验”说 153
第二节 汉唐时代真理观 154
一、董仲舒的“名顺于天”和“引名”说 154
二、扬雄的“无验而言之谓妄”的命题 156
三、王充的“效验”和“证验”说 156
四、嵇康的求知“不以己为度”的观点 158
五、郭象的“任天下之是非”的思想 160
六、佛教的“如实智”说和吉藏的“四重二谛”说 161
七、玄奘、窥基的“转识成智”说 165
八、刘禹锡的“法”与“是非”的观点 166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代真理观 167
一、张载的“共见共闻”和“断事无失”说 167
二、朱熹的“合内外之理”的思想 169
三、叶适的“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的命题 171
四、王守仁的“是非只是个善恶”和“良知是自家底准则”的思想 172
五、李贽的“是非无定质,无定论”说 173
六、王夫之的“道之无穷而知能有限”和“力行而后知之真”的学说 175
七、颜元的“学问以用而见其得失”的命题 180
八、戴震的“同然”论 181
结语 182
先秦哲学:中国古代睿智之光 187
汉代经学与魏晋玄学——论中国前期专制社会中官方哲学的演变 207
略论汉代经学衰亡的历史必然性 229
魏晋玄学的范围、主题和分期 239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哲学 243
隋唐时代的哲学 267
中国哲学与唯物辩证思想 289
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和自然科学家的联盟 293
中国古代对立统一思想简论 303
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的真理标准观 321
中国哲学史中的佛学影响 333
评唯心主义在社会史上的作用 339
评唯心主义在认识史上的作用 345
中国古代唯心主义者历史观的基本错误和合理因素 357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历史观的合理因素 363
儒家人生哲学简论 381
儒道佛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393
中国古代哲学的“性情”范畴 411
中国古代形神论二题 421
理与欲 429
再论墨子“三表”说的性质问题 449
桓谭评传 455
贾思勰的朴素唯物主义真理观 475
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论 481
弘扬陈亮的精粹思想 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