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中日关系“政冷经热”概念的提出 1
一、中日关系“政冷经热”现象的出现 2
二、中日“政冷经热”对现有国际关系理论提出挑战 8
第二节 中日双方的有关看法 16
一、日本内部对“政冷经热”看法不 16
二、中国学者对中日“政冷经热”认识也有不同 19
第三节 日本问题与中日关系研究的方法论 24
一、研究方法与思想方法 25
二、思想方法与学术体系 29
三、系统思维与研究方法 34
四、系统分析与比较研究 35
五、研究起点与问题意识 37
六、基础研究探索与创新 39
第四节 本书主要结构和内容 42
一、已故周恩来总理的远见 48
第一节 中国经济增长与中日经贸往来的发展 48
第二章 中日经贸关系与政治因素的相互影响 48
二、战后中日经贸关系发展曾受制于政治关系 50
三、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出现“政热经热” 52
四、20世纪80年代出现短暂“政冷经冷” 53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日“政冷经热”反差明显 55
一、中日经贸关系冲破政治阻力 56
二、小泉执政期间“政冷经热”矛盾突出 59
三、中日经贸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及其影响 67
四、中日经贸相互依存关系的变化及趋势 73
五、中日经贸关系受政治因素影响相对下降 81
六、如何看2005年“政冷经温”的中日关系 86
第三节 日本经济前景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92
一、回升中的日本经济仍有隐忧 92
二、日本经济实力中长期展望 95
三、日美经济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99
一、日本来华直接投资的基本动因 105
第四节 中国经济及汇率因素与日本来华直接投资 105
二、汇率因素对日本来华投资决策的影响 107
三、国际政治因素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 111
第五节 日本对华经济合作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 113
一、日本对华ODA对中日双方都有利 113
二、ODA大纲变化和对华合作政策调整 118
三、新世纪初日本对华ODA方针的变化 122
第六节 “政冷”因素对中日贸易合作的负面影响 131
一、中日贸易摩擦中的政治因素 131
二、中方被迫作出反应 135
三、日方态度何以软化 137
四、中日“政冷”影响日本在华利益 139
五、中国不能盲目抵制日货 145
第三章 日本政治右倾化对中日政治关系的干扰 152
第一节 日本政治右倾化及有关概念的界定 152
一、日本政治右倾化问题的提出 152
二、关于军国主义的定义 155
三、关于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定义 163
四、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国内背景及危险性 167
第二节 影响中日政治关系的日本国内外因素 172
一、国际战略环境变化 172
二、国内政治环境变化 174
三、“小选举区”制度对选举结果的影响 176
第三节 日本政治力量对比变化波及对华政策 179
一、自民党内“主流派”与“非主流派”大逆转 179
二、外务省内的“知华派”受压 183
三、经济产业省对华态度复杂化 186
第四节 历史观矛盾造成中日政治关系冷淡 187
一、历史观与战后日本政治思潮 188
二、日本右翼政客一直在美化侵略历史 191
三、中日“历史观冲突”在所难免 193
第五节 日本教科书问题的由来与实质 199
一、日本历史上教科书的演变 199
二、战后以来日本的教科书问题 202
三、右翼教科书的错误主张 208
四、右翼文人缘何有恃无恐 215
五、日本教科书审定制度与教科书斗争 224
六、国际社会的责任 229
七、围绕教科书问题的斗争将继续 232
第六节 21世纪初中日关系的主要政治障碍 237
一、靖国神社的性质与中日关系 237
二、围绕靖国神社问题的斗争焦点 242
三、战后围绕靖国神社问题的斗争 253
四、小泉首相为何执意参拜靖国神社 263
第七节 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精神构造” 272
一、所谓“日本文化特殊”论 274
二、日本宗教文化中对亡魂有善恶之分 276
三、日本传统宗教文化没有靖国神社的位置 281
四、日本宗教文化中妨碍正确认识历史的因素 285
五、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是否属日本内政 291
六、问题在于错误历史认知误导民族认同 292
第八节 日本右翼从法理上否认侵略史实的几种说法 297
一、关于“国家责任”说 298
二、关于“事后立法”说 300
三、关于“战胜国审判”说 301
四、关于“和约生效无战犯”说 303
五、关于“侵略定义未定”说 305
六、关于“国家意志矛盾”说 307
第九节 日本政治右倾化与中日软实力较量 308
一、中日软实力较量的历史延续性 309
二、正义、仁义与宽容也是软实力 313
三、日本少数领导人的非理性决策及结果 316
四、日本政治右倾化遇到国内外的阻力增大 321
第十节 小泉之后的中日政治关系 332
一、小泉内阁用人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332
二、安倍晋三缘何顺利当选日本首相 339
三、安倍晋三的政治与思想脉络 343
四、安倍晋三以往的中国观需要重新构建 352
五、安倍对华态度的变化 372
六、安倍首相访华与中日关系转圜 377
七、日本政局的未来与中日关系 380
第四章 日美同盟、台湾问题与中日关系 391
第一节 日本的结盟理论与实践 391
一、日本结盟政策的思想溯源 391
二、“与强者为伍”的结盟理论 393
三、日本结盟理论与美国的现实主义理论 395
第二节 美国对日单独占领及对日、对华政策 399
一、战后美国何以单独占领日本 399
二、美国利用天皇对日实行“间接统治” 403
三、冷战时期日美对华政策服从对苏战略 407
第三节 《旧金山对日和约》与《日美安全条约》的出笼 409
一、围绕《旧金山对日和约》的斗争 409
二、台湾的战略地位与美国战略图谋 410
三、美日炮制“台湾归属未定”论 412
四、《日美安全条约》与日美同盟的建立 416
第四节 吉田茂追随美国与日台缔约的内幕 417
一、吉田茂是战后日本保守主流派鼻祖 418
二、“吉田书简”由美国定调 420
三、吉田茂的对华谋略 422
四、吉田外交使中日邦交正常化受阻 424
第五节 日美曾将台湾纳入“远东”防区 425
一、1960年新日美安全条约的主要内容 425
二、日美的所谓“远东”概念曾包括台湾 426
三、日美安全条约的矛头一开始就指向前苏联和中国 427
第六节 苏联解体后美日对华政策调整 429
一、苏联解体后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 429
二、苏联解体后日本对美政策基调 432
三、日美关系一度“政热经冷” 433
第七节 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对中日关系的干扰 435
一、新指针出笼的背景与实质 436
二、新指针与美日干预台海的战略风险 440
三、日本打算如何应对台海冲突 444
四、日美最初模糊“周边事态”概念的考虑 448
五、新指针在法理上存在深刻的内在矛盾 450
六、新指针及日本相关立法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456
七、日本向海外派兵搭上“顺风车” 462
第八节 日美同盟的前景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466
一、冷战后日美第一轮军事战略调整 466
二、如何处理对华关系是一大关键 468
三、伊拉克战争后美日开始新一轮战略调整 469
四、新一轮美日军事战略调整对中国的影响 474
五、小泉内阁对华态度的两面性 484
六、日美同盟前景及其对中国的战略含义 489
七、日本有可能对中国统一大业构成障碍 493
八、日美同盟与中日关系可否并行不悖 495
九、日本政治右倾化发展将动摇日美关系基础 500
十、日美同盟潜在的风险可能增大 506
十一、中美日需加强安全对话防止战略对抗 508
第五章 钓鱼岛之争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521
第一节 中日两国钓鱼岛归属之争有加剧之势 521
一、中日两国彼此主张对立 522
二、钓鱼岛争议的复杂性、可控性和起伏性 523
三、日本仰仗美国强占钓鱼岛 530
第二节 关于钓鱼岛主权的归属 532
一、从历史文献看钓鱼岛归属 533
二、从地理、地质和地图上看钓鱼岛归属 538
三、从岛名看钓鱼岛归属 541
第三节 日本明治政府窃取钓鱼岛的历史真相 543
一、日本在甲午战争前便觊觎钓鱼岛 544
二、日本在甲午战争结束前侵占钓鱼岛 547
三、战后美国将钓鱼岛“行政权”非法交给日本 548
第四节 从国际法角度看钓鱼岛主权归属 551
一、日本援引“先占”原则是否有效 551
二、中国拥有钓鱼岛主权的法理依据 554
第六章 中日政治关系与两国民众感情 560
第一节 中国民众对日感情恶化并非源于爱国主义教育 560
一、日本有人质疑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560
二、中国的爱国主义并非“排外民族主义” 561
三、中国的爱国主义与中日友好 565
四、当代中国青年爱国主义的特点 568
五、中日两国民族感情变化的几个阶段 571
第二节 中日民间“感情摩擦”何以增加 581
一、中国信息化、民主化与对日感情变化 582
二、日本世代变化、形势变化与对华情绪变化 587
三、中国人在日犯罪损害中国形象 589
四、日本政府倾向与日本民意导向 591
五、日本右翼舆论的影响 593
六、日本反华舆论误导民众对华感情 598
一、当前形势不容乐观 602
第三节 慎防中日民间感情陷入“恶性循环” 602
二、日本的国民性不可忽视 605
三、中日关系需要“国际关系心理学” 607
第七章 东亚竞争合作与中日“政冷经热” 612
第一节 历史上日本的亚洲政策与中日关系 612
一、日本对外扩张与中日对抗 612
二、战时主张日本善待邻国的思想未泯 618
第二节 战后日本的自我定位与中日关系 620
一、冷战时期日本对华政策思想 621
二、“多极化时代”与中日邦交正常化 622
三、迎接“太平洋时代”的日本与中国 623
四、中日首次共同参与亚太合作与东亚共同体建设 625
第三节 中日围绕俄罗斯石油管道之争 635
一、中日经贸“热”中有“冷” 635
二、中日竞争——俄中日“泰纳线” 636
三、日本争取俄油管的意图、做法与困难 640
四、日本将在竞争中加强同中国的能源合作 644
一、中日美俄四国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647
第四节 从东亚大国关系格局演变看中日关系 647
二、对外战略模式变化对国际格局影响最大 649
三、中美俄日四国关系的要素评估 654
第五节 “政冷经热”在日本东亚政策中的反映 657
一、日本脑库的东亚经济共同体蓝图 659
二、日本构筑东亚安全合作体制的设想 669
三、日本现阶段的“东亚共同体”设想评估 678
第八章 时代背景、国家战略与中日关系 691
第一节 时代背景、国际关系体系与中日关系 691
一、用系统分析法解析中日关系 692
二、殖民主义时代的中日关系 694
三、战后非殖民主义时代的中日关系 696
四、“一超多元”国际格局下的中日关系 699
五、未来的国际关系体系与中日关系 700
第二节 中日两国发展模式、国家战略与中日关系 702
一、中国21世纪的国家战略——“和平发展战略” 703
二、日本的国家发展模式和国家战略走向 706
三、日本军事战略调整的基本方向 707
四、日本外交战略的基本方向 709
五、日本成为世界政治大国的主要障碍 713
六、日本战略走向将影响中日关系 716
第九章 关于中日矛盾的理性思考与两国关系准则 718
第一节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观解析中日关系 718
一、客观全面地看待中日关系 718
二、中日关系的波动周期 719
三、中日矛盾的普遍性 720
四、中日矛盾的特殊性 721
五、中日关系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 722
六、中日矛盾的对立与统一 724
七、中日矛盾变化的法则 726
八、中日矛盾的局部对抗性与全局的非对抗性 726
九、中日“政冷经热”结构性矛盾的前景 728
第二节 中日三个政治文件与两国关系的未来 729
一、中日联合声明的签署及基本精神 730
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及意义 732
三、《中日联合宣言》的发表与努力方向 733
第十章 建议与结论 737
第一节 中国可取的政策选择 737
一、把握时机,分段推进 737
二、坚持原则,未雨绸缪 738
三、维护大局,增进友好 739
四、求同存异,趋利避害 740
五、求同化异,共创未来 741
六、求同尊异,增进理解 742
七、求同纳异,互帮互学 743
八、加强合作,共谋安全 744
九、政经互促,协调发展 745
十、中日中美,并行不悖 745
十一、继往开来,长期合作 746
一、关于钓鱼岛问题 747
第二节 如何处理钓鱼岛及东海划界问题 747
二、关于东海大陆架划界与资源开发问题 750
第三节 中日共同参与建立东亚安全共同体 753
一、中日改善关系需加强东亚安全合作 753
二、建立东亚安全共同体的目标与意义 755
三、树立“可持续安全”的共同理念 756
四、中日需要探索“可持续安全”之路 758
五、“可持续安全”战略与东亚安全合作 759
六、“可持续安全”需要“海陆和合论” 762
七、包括中日的东亚安全共同体基本框架 770
八、东亚安全共同体的安全管理措施 773
九、中日应携手共建东亚安全共同体 776
第四节 本书结论 778
附录:中日三个政治文件 783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中日联合声明) 783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786
《中日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中日联合宣言) 788
参考文献 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