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企业融资与信用的逻辑 2
第二节 企业信用担保研究进展与文献回顾 5
前言 9
第三节 企业融资与信用研究的几个假定 15
一、企业制度 15
二、信贷市场 17
三、担保制度 18
四、破产制度 20
第四节 研究框架和理论创新 21
第二章 经济转型与企业发展 25
第一节 转型经济中的企业 26
一、企业的本质 26
二、企业的基本经济特征 28
三、企业的分类 30
四、准企业向企业转变 33
第二节 企业的发展及其融资来源 42
一、企业发展阶段和融资渠道 42
二、企业的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45
第三章 企业融资模式和融资障碍 49
一、企业融资结构及其两极分化现象 50
第一节 企业融资结构和融资模式 50
二、企业融资模式的趋同化 55
第二节 企业融资障碍 58
一、体制障碍 58
二、规模障碍 62
三、信用障碍 64
第四章 企业财产所有权 71
第一节 财产所有权和财产组织形式 72
一、财产所有权的界定 72
二、企业财产组织形式 75
一、单一业主制(独资制)企业的界定 76
第二节 单一业主制(独资制)企业 76
二、单一业主制(独资制)的产权特征 78
三、单一业主制(独资制)的融资特点 79
四、单一业主制(独资制)的局限性 80
第三节 合伙制企业 81
一、合伙制企业的界定 81
二、合伙企业的产权特征 82
三、合伙企业的融资特点 83
四、合伙企业的局限性 84
第四节 公司制企业 85
一、公司制企业的界定 85
二、公司的产权特征 86
三、公司的融资特点 87
四、公司的局限性 88
第五章 企业信用能力 89
第一节 信用和信用能力 90
一、信用、信用交易和信贷 90
二、企业信用能力的界定 93
三、违约对企业信用能力的损害 96
第二节 企业信用能力的财产权基础 98
一、权益资本与企业信用能力 98
二、私有产权条件下企业信用能力分析 101
三、法人产权条件下企业信用能力分析 103
一、企业信用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 105
第三节 企业信用能力形成的条件 105
二、企业信用能力形成的内在因素 106
三、企业信用能力形成的外部条件 108
第四节 企业信用能力形成的途径 110
一、担保法律制度 110
二、抵押担保 111
三、保证担保 115
第五节 企业财产所有权转化为信用能力的意义和作用 118
第六章 不对称信息与信贷融资 123
第一节 不对称信息与信贷配给 125
一、金融中介的特殊性 125
二、信贷市场的不对称信息 129
三、信贷配给 133
第二节 信贷市场的贷款审查机制——Stiglitz—Weiss模型 136
一、模型的一般描述 136
二、贷款审查机制之一:利率 139
三、贷款审查机制之二:担保 144
第三节 信贷市场的信号传递机制——Bester模型 151
一、模型的一般描述 151
二、信贷合约与企业贷款选择权 152
三、担保的信号传递作用 157
四、银行的最优信贷合约 160
第七章 信贷融资条件下的企业价值 165
一、企业价值及其构成 166
第一节 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166
二、信贷融资成本 167
三、信贷融资风险 169
四、信贷融资与企业价值最大化 171
第二节 企业价值理论的演进 173
一、净收益理论 173
二、净经营收益理论 175
三、折中理论 177
四、MM理论 179
五、平衡理论 182
第三节 有限责任与企业价值 186
一、完美资本市场假定 186
二、企业权益资本的价值 188
三、无担保债务和企业价值 189
四、担保债务与企业价值 191
第八章 信贷市场的垄断与企业融资 193
第一节 利率管制与银行“惜贷” 195
一、所谓利率管制 195
二、银行的“惜贷”行为 196
第二节 垄断型信贷市场融资担保模型 196
一、模型的基本假定 196
二、完全信息和利率管制条件下的信贷担保 198
三、不对称信息和利率管制条件下的信贷担保 199
一、引入第三方担保的基本前提 201
第三节 在垄断型信贷市场中第三方担保的作用 201
二、第三方担保存在的条件 202
三、完全信息和利率管制条件下的第三方担保 203
四、不对称信息和利率管制条件下的第三方担保 204
第九章 信贷市场的竞争与企业融资 209
第一节 利率自由化与信贷风险控制 210
一、利率自由化目标 210
二、信贷风险及其防范 211
三、信贷配给的作用 214
第二节 竞争性信贷市场的融资担保模型 215
一、模型的基本假定 215
二、企业的财富水平和期望效用 217
三、信贷合约与合意信贷曲线 219
四、信用能力的分类 220
第三节 融资担保与信贷市场一般均衡 221
一、市场均衡的基本条件 221
二、银行信贷政策的选择 222
第四节 融资担保与信贷市场分类均衡 224
一、存在信贷配给的混同均衡 224
二、无信贷配给的混同均衡 226
三、部分混同—部分分离均衡 227
第十章 信贷合约、担保与企业信用品质 231
一、信用品质的界定 233
第一节 企业信用品质分析 233
二、贷款6C原则与企业信用品质 234
三、真实信息与企业信用品质 236
第二节 企业信用品质与融资环境 237
一、企业融资环境的基本假定 237
二、企业融资行为的基本假定 237
三、企业信用品质基本模型 238
四、两类竞争性信贷市场 240
五、企业信用品质对信贷合约的影响 242
第三节 企业信用品质与信贷可获得性 245
一、第Ⅱ类信贷市场均衡 245
二、企业的努力程度对信贷可获得性的影响 247
三、企业信用品质对信贷市场均衡的影响 252
四、信贷市场均衡的异常情况 255
五、担保的经济功能 257
第十一章 信贷融资与企业履约监督激励 259
第一节 信贷监督:违约条款与担保要求 260
一、信贷监督的界定 260
二、信贷监督的形式 262
三、信贷监督的作用 263
第二节 企业履约监督模型 265
一、模型的基本假定 265
二、企业履约监督成本 266
三、履约监督的社会价值与清算决策 267
第三节 企业短期贷款的监督激励 268
一、短期贷款合约 268
二、短期贷款履约监督 269
第四节 企业长期贷款的监督激励 271
一、长期贷款合约 271
二、长期贷款履约监督 272
第十二章 企业破产、债务重组与履约还债激励 275
第一节 企业破产与债务重组:制度和政策 276
一、债务重组的可能性 276
二、企业破产的制度安排 278
三、企业破产和债务重组的政策目标 279
一、模型的基本假定 280
第二节 企业破产与债务重组模型 280
二、信贷投放与债务再谈判博弈 281
第三节 企业破产条件下的还债激励 284
一、企业破产选择与破产诉讼 284
二、破产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还债激励 286
第四节 债务重组条件下的还债激励 287
一、企业债务重组的条件 287
二、债权诉讼对企业还债的激励 289
第十三章 金融改革与企业信贷可获得性 293
第一节 金融优先的改革思路 294
一、对金融约束政策的反思 294
二、金融优先理论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前提 299
三、金融优先理论的基本内涵 302
四、金融优先发展的意义 304
第二节 提高企业信贷可获得性的机制 306
一、担保基金与企业信用担保机制 306
二、企业信贷对口服务机制 311
三、企业信用评级机制 314
第三节 非正规金融与企业信贷可获得性 315
一、金融二元结构与非正规金融 315
二、非正规金融的基本特征 316
三、非正规金融与民营企业相互适应的体制优势 326
参考文献 333
后记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