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研究现状与趋势 1
二 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案 9
三 本研究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14
四 预计突破难题及创新之处 15
五 研究方法 15
第一章 新媒体环境 16
第一节 媒介融合 16
一 形态融合 边界模糊 16
二 传媒消费主义背景 20
第二节 新媒体技术 25
一 传播均衡性和媒介整合 25
二 基于P2P的下一代新媒体技术 29
三 新媒体特征 35
第三节 虚拟现实 38
一 虚拟现实技术概况 38
二 基于Web2.0的虚拟现实传播冲击 42
第二章 科技影像传播和景观社会 47
第一节 影像景观 47
一 视觉时代的到来 47
二 哲学的影像批判 51
三 景观理论 54
第二节 影像的科技传播 57
一 自发传播即之于“对话”的反抗 57
二 科技传播的分离 60
三 非线性传播致“熵”的增值 62
第三节 压缩加速和“拓扑式”传播 66
第四节 反身性批判 69
第三章 影像消费症候式批判 75
第一节 消费社会 75
一 消费社会理论简介 75
二 现代与后现代 81
三 符号消费 85
四 消费实践和惯习 93
第二节 基于P2P技术的影像消费分析 97
一 基于P2P技术美剧网络传播现象概述 97
二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非睡眠时间” 101
三 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路径 105
第三节 规避式的符号狂欢 110
一 建构媒介符号的消费主义背景和大众文化基础 110
二 媒介个体符号意义创建和受众自娱式消费 114
三 文化权力让渡及多重价值标准并存诉求 117
第四节 电视影像传播的情感聚合分析 121
一 电视影像情感类栏目的基本界定 122
二 电视影像情感的市场逻辑及交换行为 124
三 影像商业目标和道德理想的悖论 128
第四章 传播权力和意识形态 134
第一节 传播思潮传统 134
一 传播思潮 134
二 “熵”、社会变迁、社会思潮 138
三 社会思潮与传播主流意识形态 140
第二节 媒介霸权理论 147
一 传播意识形态的自我虚幻性 147
二 主导意识形态获取霸权的合法性讨论 150
三 意识形态之于个体定位的唤询 154
第五章 影像的编码解码 160
第一节 编码解码 160
一 文化研究路径的切入 160
二 媒介研究 164
三 霍尔对结构主义和霸权理论的超越 166
第二节 编码解码的传播意义 170
一 能动的受众 170
二 新媒体技术的编码解码模式 174
第三节 过度编码 176
一 意义导向的迷失 176
二 分殊化和无差异化影像本体论 178
结论 181
参考文献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