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意义 1
1.2 目的 2
1.3 背景 3
1.3.1 道路线形设计新理论 4
1.3.2 人机工程学 5
1.4 现状 6
1.4.1 国外的研究情况 6
1.4.2 国内研究现状 9
1.5 前景 10
1.6 本章小结 11
第2章 检测仪器介绍 14
2.1 静态仪器心理学的特征 14
2.2 动态仪器心理学的特征 15
2.3.2 脑电仪 16
2.3.1 肌电仪 16
2.3 驾驶员心理检测方法的选择 16
2.3.3 心电仪 17
2.3.4 多导生理检测仪 19
2.3.5 眼动仪 22
2.3.6 模拟舱 23
2.3.7 GPS检测设备 24
2.4 仪器整合 24
2.5 本章小结 28
第3章 实验设计 30
3.1 人 30
3.2 车 32
3.3 路 33
3.4 环境 34
3.5 数据采集方法 35
3.5.1 实验观测方案设计 35
3.5.2 实验的样本量 36
3.5.3 调查表格 38
3.6 实验中的其他事项 38
3.7 本章小结 39
第4章 基础理论知识 40
4.1 心理学知识 40
4.2 心理、生理学与道路的关系 42
4.3 行车心率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44
4.4 行车心率的功率谱分析 46
4.5 理论阈值 50
4.6 本章小结 52
第5章 交通行为在道路安全上的应用 54
5.1 基于纵坡上安全运行速度的驾驶员因素的模型研究 54
5.1.1 前言 54
5.1.2 偏相关分析的介绍 55
5.1.3 下坡模型的建立 56
5.1.4 心率模型的验证 60
5.1.5 结论 62
5.2 基于人性化的双车道公路平曲线半径的研究 62
5.2.1 前言 62
5.2.2 实验 64
5.2.3 结论 69
5.3 山区双车道公路纵坡长度人性化设计研究 69
5.3.1 前言 69
5.3.2 实验 70
5.3.3 数据分析 70
5.3.4 模型的建立 77
5.3.5 结论 78
5.4 弯坡上心理、生理特性及模型 79
5.4.1 单因素分析 79
5.4.2 多因素分析及阈值的确定 81
5.4.3 结论 84
5.5.1 反向平曲线之间最短直线长度的速度特性 85
5.5 线形组合的研究 85
5.5.2 反向平曲线之间直线上的生理特性 86
5.5.3 反向平曲线之间直线上的心理、生理模型 86
5.5.4 结论 88
5.6 紧急避险车道的设计 89
5.6.1 前言 89
5.6.2 紧急避险车道的原理 90
5.6.3 避险车道的设计 91
5.6.4 结论 94
5.7 基于驾驶适性的安全视距研究 95
5.7.1 前言 95
5.7.2 原理 95
5.7.3 实验 97
5.7.4 研究分析 101
5.8.1 前言 103
5.8 基于人的心理、生理反应的信息诱导研究 103
5.7.5 结论 103
5.8.2 实验设计 106
5.8.3 数据处理及分析 108
5.8.4 结论 112
5.9 公路护坡与景观设计 112
5.9.1 前言 112
5.9.2 方法 113
5.9.3 结论 119
5.10 基于道路安全评价的协同振荡模型研究 119
5.10.1 协同学简介 120
5.10.2 协同振荡模型的建立 121
5.10.3 模型验证 124
5.10.4 结论 128
5.11 对山区双车道公路安全改造的探讨 128
5.11.1 前言 128
5.11.3 实例分析 129
5.11.2 现状 129
5.11.4 心理、生理检测 132
5.11.5 改造方法 134
5.11.6 结论 135
5.12 安全灯光器的研制 136
5.12.1 前言 136
5.12.2 设计目的 136
5.12.3 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 137
5.12.4 具体设计 138
5.12.5 调试 139
5.12.6 安全性分析 140
5.12.7 结论 140
5.13 基于人的因素的自行车交通研究 141
5.13.1 前言 141
5.13.2 停车场站的研究 141
5.13.4 自行车交通设计 143
5.13.3 行车道的研究 143
5.13.5 结论 145
5.14 GPS-GIS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145
5.14.1 前言 145
5.14.2 现状 146
5.14.3 应用 146
5.14.4 应用举例 148
5.14.5 存在的问题 155
5.14.6 结论 156
5.15 驾驶员心理、生理反应与交通安全的研究 157
5.15.1 前言 157
5.15.2 测试手段和方法 157
5.15.3 分析 159
5.15.4 结论 162
第6章 结束语 168
后记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