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薪尽火犹传 经世文章流千古&刘鄂培 1
幸依门下 羞负业师——送老师张岱年先生走好&欧阳中石 1
怀念张岱年先生&汤一介 3
悼师词&牟钟鉴 11
哲人其萎 功业长存——深切悼念张岱年先生&方立天 12
综合创新是儒家的学术传统&汤恩佳 14
纪念张岱年先生&姜广辉 17
为学、为师、为人——岱年师散忆&刘笑敢 20
寓豪气于平实之中——悼念张岱年先生&王博 24
一代师表 大家气象——缅怀张岱年先生&曹德本 27
我眼中的公公张岱年和婆婆冯让兰&刘黄 29
追思最后时日的张岱年先生&王中江 32
民族复兴与“以人为本”——怀念张岱年先生&张岂之 34
张岱年的学术思想及其人格魅力&刘鄂培 38
张岱年论读书治学&郭齐家 48
张岱年先生的学术贡献&陈来 50
张岱年先生的学术方向&李存山 57
直道而行坎坷路——恩师岱年琐忆&刘笑敢 62
张岱年先生和冈田武彦先生&〔日本〕难波征男 66
求真的探索——纪念张岱年教授从教七十年&于承武 69
为学与做人——浅谈我对张岱年先生的几点认识&水泗誉 73
张岱年先生其人其学&钱耕森 81
张岱年先生五进清华园的情愫——为庆祝张岱年先生九十五华诞而写&钱耕森 90
民族文化复兴的追求者——写于张岱年先生九十五华诞之际&戢斗勇 99
张岱年先生的爱国情怀&史向前 106
张岱年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中应有之地位&方克立 113
张岱年先生心中的中国哲学——读《中国哲学大纲》&周桂钿 131
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李存山 140
读《中国哲学大纲》兼论中国哲学特质&宋志明 159
探求中国哲学史的学科独立性——从胡适、冯友兰到张岱年&陈卫平 163
中国哲学的继往与开来——张岱年先生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哲学观及其启示&李维武 175
张岱年的知识论对处理传统中国哲学问题的突破&翁正石 189
20世纪中国哲学三种基本理论范式述评——以胡适、牟宗三、张岱年为例&李翔海 198
张岱年先生的儒学观&陈来 208
张岱年先生论孟子&刘培桂 219
论张岱年对王夫之哲学思想的研究&武才娃 229
张岱年思想的特质与名称&张学智 245
张岱年的哲学思想&明森 259
张岱年与逻辑分析方法&胡军 281
张岱年先生与唯物论&衷尔钜 293
倡导和实践逻辑分析方法的典范——张岱年先生对哲学思维方法的贡献&郑万耕 295
辨名与析理——张岱年“逻辑”思想述评&张斌峰 304
张岱年论“本体”&刘静芳 320
怀特海与张岱年早期著作中的“事”概念&张学智 331
简说张岱年的天人合一观&于奇智 344
论张岱年的人生哲学思想&吴全兰 353
试析张岱年先生的“兼和”思想&岑青 366
论张岱年先生在唯物辩证法论战中的地位和作用&耿彦君 373
张岱年先生哲学的“综合”创新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邝柏林 381
再论文化的综合与创新——张岱年先生对文化建设的杰出贡献&羊涤生 395
中国文化 其命维新——张岱年先生的“文化综合创新论”的特质&王中江 404
创造的综合和文化的创造主义:张岱年30年代的文化观&干春松 413
张岱年的文化观——一种具后现代主义色彩的诠释&李玉梅 440
新世纪中国哲学大纲——综创论视野中的新哲学探索&刘仲林 457
张岱年与“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确立&于惠玲 464
文化综合创新之可能性分析&汤海艳 479
孔孟之间与老庄之间&李学勤 488
和合学的根基&张立文 496
儒家的成才智慧及其现实意义&葛荣晋 513
曾子在先秦儒学中的重要地位&刘鄂培 524
儒家的道德人格&陈战国 544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走向&周可真 555
综合创新与人性论新说&李树尔 565
论自然崇拜在中国人信仰体系中的意义&单纯 577
论《墨辩》的分析方法&叶锦明 593
竹简《性自命出》与《孟子》“天下之言性”章&梁涛 604
《淮南子》简论&陈静 618
张载“性”论略谈&向世陵 624
象山心学有融摄朱子理学之势&周栢乔 631
试论许衡理学思想的特色&李书增 644
潘思榘易学述要&汪学群 651
惠栋与考据学的义理世界&程钢 664
中国古代文化中孔子形象的三维透视&尹砥廷 694
圣王崇拜探源——先秦诸子圣王崇拜思想与上古政治文化传统&窦旭耀 710
关于渔捕文化&张景芬 716
编后记&王中江 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