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为什么是信访 1
一、信访的问题意义 2
(一)信访是一个地道的中国问题 3
(二)信访是当代中国一个典型的政法问题 6
(三)信访是一个充满困惑和日渐陷入困境的问题 9
二、分析框架和资料文献 11
(一)信访问题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11
(二)材料和文献 16
(一)“信访” 18
三、几个核心概念 18
(二)“上访” 20
(三)“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 22
(四)“涉法信访” 26
第二章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30
一、建国之初的政治动员型信访(1949—1956) 34
(一)西柏坡之前 34
(二)“五月批示” 36
(三)政务院的信访工作立法 38
(四)“三反”运动中的信访实践 40
(五)建国初期信访实践的特点:一个小结 44
(一)第一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 47
二、政治运动中的信访运用(1956—1965) 47
(二)国务院的指示 48
(三)整风、反右、“大跃进”和“四清”运动中的信访实践 49
(四)十年间信访发展与变迁:一个小结 53
三、大动乱及后动乱年代的信访(1966—1978) 64
(一)萧条的信访与周恩来的孤独 64
(二)大动乱年代的信访总结 67
(三)后动乱年代的检讨:第二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 71
四、春风化雨(1979—1982) 72
(一)熊一福之死 72
(二)中央机关处理上访问题领导小组 74
(三)第三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 80
(四)春风化雨:一个小结 81
五、安定团结时期的信访(1983—1995) 87
(一)匿名信 87
(二)政治风波后的信访工作 91
(三)《信访条例》: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93
(四)信访的功能转换与制度完善:一个小结 95
六、新时期信访的发展与走向(1996年以来) 99
(一)涉法涉诉信访的凸显 99
(二)上访洪峰 101
(三)《信访条例》修订:一波三折 105
(四)走向规范与和谐:一个小结 106
第三章 信访制度的法文化与法社会学解释 109
一、信访制度的意识形态与文化渊源 113
(一)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114
(二)毛泽东的“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117
(三)传统中国的“清官文化” 120
二、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 123
(一)政治动员和反对官僚主义 124
(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126
(三)建设和谐社会 130
三、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发明:一个简单结论 133
第四章 游离在规范与事实之间 139
一、《信访条例》确立的基本规则 141
(一)信访基本法:《信访条例》的主要内容 141
(二)《信访条例》之外的部门规则和地方性规则 154
(三)中国信访法制的基本景象:一个小结 166
二、权力博弈中的潜规则:信访制度的另一种样态 168
(一)弱者的智慧与武器 171
(二)地方政府的应对之术 192
(三)为难的仲裁者:国家的态度和策略 206
(四)一个小结 214
第五章 信访制度的政法功能 216
(一)政治动员和政治参与 218
一、信访制度的政治功能 218
(二)信息搜集和信息反馈 221
(三)发泄民怨的社会安全阀:“让我的烦恼有机会表达” 223
二、信访制度的法律功能 226
(一)自下而上的权力监督 226
(二)中国式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 228
三、中国式的民主实现和人权救济机制:简单的总结 231
第六章 去还是留: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民信访 234
一、法制现代化转型背景下凸现的问题 236
(一)法制与信访: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理传统 236
(二)信访运作的社会效果 245
(三)为什么上访 255
二、信访制度的去向:充满悬念的结局 262
(一)“强化论”和“弱化论”的争执 262
(二)人民信访的法制化驯服:一种可能性探讨 266
(三)信访制度的未来去向:一个犹有悬念的结局 277
第七章 中国法制现代化反思 281
一、法制的中国化将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 283
二、认真地对待人治 287
三、认真地对待制度创新 290
参考文献 297
后记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