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民事证据的界定 21
一、民事诉讼证据的法律意义 21
二、民事证据的功能透视 26
三、层次证据功能下的民事诉讼程序 32
第二章 证据的属性 35
一、证据的客观性 35
二、证据的关联性 37
三、证据的合法性 45
第三章 证据能力 53
一、证据能力的含义及调整方式 53
二、证据能力的制度价值 62
三、证据能力规则的历史发展 68
四、证据能力规则的程序基础与立法框架 74
五、两大法系国家证据能力规则之比较 83
六、证据能力规则的适用程序 91
第四章 理论分类中的民事证据 105
一、民事证据理论分类 105
二、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110
三、原始证据和派生证据 119
四、本证和反证 123
第五章 传闻证据排除规则的构建 131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传闻证据排除规则 131
二、大陆法系国家对待传闻证据的态度 145
三、我国有关传闻证据规则的反思 149
四、完善我国传闻证据排除规则的具体构想 151
第六章 书证的分类及应用 154
一、书证的分类 154
二、书证的收集和保管 157
三、书证的审查判断 159
第七章 我国证人证言制度构建 165
一、证人证言制度之理论溯源 165
二、两大法系证人证言制度比较研究 168
三、我国证人证言制度问题之剖析 179
四、我国证人证言制度构建的再思考 182
一、鉴定结论的界定 190
第八章 鉴定结论的界定与鉴定制度的构建 190
二、鉴定机构与鉴定 200
三、重复鉴定和重新鉴定、补充鉴定 207
四、专家证人和专家论证 214
五、鉴定人出庭质证问题 222
第九章 物证的特征及证明力 228
一、物证的特征 228
二、物证的收集与保全 230
三、物证的证据力及其特点 232
第十章 视听资料辨析及应用 234
一、视听资料的概念辨析 234
二、视听资料的分类与特征 237
三、对视听资料的审查与判断 238
一、电子证据的概念与特征 242
第十一章 电子证据的特征及应用 242
二、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 245
三、电子证据的证据规则 248
四、电子证据的审查与判断 252
第十二章 自认的辨析及自认制度的建立 255
一、自认的含义 255
二、自认的构成及分类 261
三、自认的法律性质 264
四、自认的拘束力 267
五、我国自认制度之设立及其实现条件 272
一、勘验笔录的概念界定 278
第十三章 勘验笔录的界定及适用 278
二、勘验笔录的比较分析 279
三、我国勘验笔录若干问题的研究 280
第十四章 证据调查的含义及证据调查制度的完善 284
一、证据调查的含义 284
二、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证据 286
三、人民法院依当事人申请调查证据 291
四、我国证据调查制度的完善 297
第十五章 推定辨析及运用 306
一、推定内涵辨析和性质 306
二、推定的分类 318
三、推定的效力 324
四、推定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326
一、证明对象范围的确定 331
第十六章 证明对象范围的确定 331
二、不同案件中证明对象的确定 335
第十七章 免证事实的性质和范围 338
一、免证事实的含义和性质 338
二、免证事实的范围和效力 340
第十八章 证明责任的法律属性和分配规则 343
一、证明责任问题的产生与沿革 343
二、证明责任的法律属性 347
三、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 350
四、证明责任的转移 366
五、证明责任的倒置 369
第十九章 证明标准的界定和适用 376
一、证明标准概念的科学界定 376
二、按照“法律真实”构筑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379
三、证明标准在民事诉讼中的适用 382
第二十章 自由心证及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395
一、自由心证的含义 395
二、自由心证制度产生的必然性:追求理性与抑制恣意 398
三、自由心证的合理性 403
四、自由心证的客观化制约 406
五、我国关于自由心证的司法解释及其运用 411
第二十一章 审前准备程序与证据 426
一、证据开示 426
二、举证时限制度 444
第二十二章 开庭审理程序与证据 460
一、法庭审理中的质证 460
二、法庭审理中的认证 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