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麦栽培理论与实践》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余松烈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32385965
  • 页数:45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面论述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麦栽培科研的新成就和小麦生产的新发展。是一本介绍中国小麦栽培生产技术的科学专著。

第一章 中国小麦栽培研究新进展 1

第一节 小麦栽培研究发展历程 1

第二节 小麦栽培研究新进展 3

一、研究确立不同地区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体系 4

二、参与制定小麦品质区划和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5

三、加强小麦优质栽培技术研究 7

四、探索小麦超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 9

五、开展小麦节水、节肥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11

六、研究提升小麦旱作栽培技术 13

七、信息技术在小麦栽培上的应用 15

八、扩展小麦产后技术研究领域 16

九、宏观研究小麦生产布局与结构调整 18

十、重视小麦经济问题的相关研究 19

参考文献 20

第二章 中国小麦品质生态区划 22

第一节 国外小麦品质区划现状及分区的基本原则 22

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小麦品质区划 22

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小麦品质分类、分区的基本原则 22

一、我国小麦品质现状与存在问题 23

第二节 我国小麦品质现状与小麦品质区划的必要性 23

二、制定我国小麦品质区划的必要性 24

第三节 制定我国小麦品质区划的原则和初步区划 26

一、制定我国小麦品质区划的原则 26

二、我国小麦品质区划的初步方案 27

第四节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建设的意见 29

一、重点抓好硬质强筋小麦和软质弱筋小麦基地建设 29

二、加强科研、生产基地、企业产业链建设,发展订单农业 29

三、加大小麦品质研究力度 29

参考文献 30

四、加强质量监督 30

第三章 河南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 32

第一节 河南小麦的生态条件与生产发展的几个阶段 32

一、小麦生态条件 32

二、小麦生产的发展阶段 33

第二节 河南高产小麦生长发育特点及技术指标研究 34

一、高产小麦的生长发育特点 34

二、高产栽培技术指标 36

一、品种选择 39

第三节 河南小麦“超千斤”栽培技术研究 39

二、土壤肥力与肥水调控 40

三、合理群体结构调控 42

四、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44

第四节 河南小麦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45

一、河南优质小麦生产发展现状 45

二、影响小麦品质的生态因素与品质生态区划 47

三、优质专用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50

参考文献 52

一、精播技术的生物学基础 54

第一节 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 54

第四章 山东小麦精播高产栽培 54

二、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生理学基础 61

三、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生态基础 68

第二节 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69

一、培肥地力 69

二、选用良种 69

三、培育壮苗 70

四、创建合理的群体结构 72

一、与传统高产栽培的主要区别 75

五、预防和消灭病虫及杂草危害 75

第三节 半精播高产栽培 75

二、与传统高产栽培的对比试验 76

三、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77

参考文献 77

第五章 华北地区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研究 79

第一节 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原理 79

一、提高土壤水利用率,降低总耗水量 79

二、建立高效、低耗的株群结构 82

三、适时弥补供水减少对产量形成的不利影响 84

第二节 小麦节水高产栽培主要技术 85

一、以底墒水调整土壤贮水 85

二、选用早熟、耐旱、容穗量大的品种 86

三、集中增施磷肥,适当增加基肥氮素比例 86

四、适当晚播 87

五、增加基本苗,确保播种质量 87

六、减少无效耗水的保墒技术 87

参考文献 88

八、选择适宜土壤类型 88

七、春季适时限水灌溉 88

第六章 山西旱地小麦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 90

第一节 山西旱作麦田的水土系统 90

一、自然降水与土壤水分平衡的区域特征 90

二、旱作麦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 92

三、旱作麦田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 93

四、晋南黄土高原丘陵旱作土壤水分特征分析 94

五、黄土高原旱作麦田土壤水分循环与利用 96

六、不同降水年型麦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的模拟研究 99

七、旱作麦田土壤水分生产效率 103

第二节 山西旱地小麦高产的生物学基础 104

一、旱地小麦高产苗型的根苗用水模式 104

二、旱地小麦不同苗型的根苗特点及耗水差异 105

三、旱地小麦根系、肥料与产量关系 108

第三节 推行多样化旱地耕作保墒技术 109

一、因地制宜采用蓄水保墒耕作技术 109

二、推行封闭、半封闭的覆盖保水栽培技术 110

三、建立生物养地的种植结构 112

参考文献 113

第七章 山东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114

第一节 超高产麦田的土壤肥力基础和地力培肥 114

一、超高产小麦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114

二、培肥地力的综合技术 115

第二节 超高产小麦品种 116

第三节 超高产麦田的群体结构和物质生产 117

一、品种分蘖成穗类型与合理群体结构 117

二、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118

第四节 超高产麦田的需肥特点和合理施肥 123

一、超高产小麦对氮、磷、钾的吸收量、需要量和施肥量 123

二、超高产栽培的氮肥后移技术 126

第五节 超高产小麦栽培技术规程 131

一、小麦超高产栽培的基本原则 131

二、播前准备和科学播种 131

三、田间管理 133

参考文献 134

第一节 陕西小麦生产概况 135

一、小麦生产的自然(生态)环境 135

第八章 陕西(关中平原)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 135

二、小麦生产区域划分 136

第二节 陕西关中地膜小麦增产机理 137

一、覆盖地膜后生长环境的变化 137

二、覆盖地膜后生长发育变化 139

三、主要栽培技术 143

四、覆膜小麦栽培理论和技术探讨 145

第三节 陕西关中小麦的密度调节效应 146

一、不同密度群体和个体动态变化特征 146

二、不同密度小麦群体光照特征和单叶光合生理特性 152

三、产量及产量构成 155

四、不同密度小麦产量与籽粒品质表现 156

第四节 陕西关中小麦种植方式 157

一、对茎蘖与次生根消长的影响 157

二、对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影响 158

三、对开花后干物质转运性能的影响 159

四、对群体光照特征和单叶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160

五、对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 161

参考文献 162

一、高产群体的产量构成 164

第九章 江苏小麦高产群体的培育原理与栽培技术 164

第一节 小麦高产群体的特点与指标 164

二、合理的叶面积消长动态 165

三、高可孕花数和高结实率 165

四、花后高干物质积累量 166

五、高粒叶比 167

第二节 小麦高产群体的主要形态和生理基础 168

一、高产株型是高产群体的形态基础 168

二、高光效是高产群体强源扩库的物质基础 171

三、衰老延缓是高产群体高光效的生理基础 172

第三节 小麦高产群体的培育技术 175

一、高产群体的调控程序 175

二、播种期及基本苗确定 176

三、小麦高效施肥技术 178

参考文献 185

第十章 长江流域及淮河以北稻茬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与实践 187

第一节 稻茬麦栽培历史与发展 187

第二节 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稻茬麦生产特点 187

一、沿淮及淮北平原的稻茬麦 188

二、江淮丘陵的稻茬麦 189

三、沿江、沿河及沿湖湿地的稻茬麦 191

四、山区的稻茬麦 192

第三节 稻茬麦常规栽培 193

一、耕翻整地 193

二、施肥特点 193

三、播种方式 194

四、田间管理 194

一、稻茬少免耕麦的应用与发展过程 197

二、稻茬少免耕麦的增产原因 197

第四节 稻茬少免耕麦栽培 197

三、稻茬少免耕麦出现的问题 199

四、稻茬少免耕麦的配套技术 200

第五节 稻茬麦优质、高产、高效栽培 205

一、选用优质、高产品种 205

二、不同麦区稻茬麦高产途径 205

三、催芽免耕播种及配套技术 206

四、发展稻茬麦间作套种多熟高效栽培 208

参考文献 209

二、小麦生产概况 210

一、地理位置及范围 210

第十一章 长江中游湿地小麦 210

第一节 概况 210

第二节 湿地成因及特点 211

一、地势低洼 211

二、小麦生长中后期降水偏多 211

三、土壤环境不良 212

四、人为垦殖不当 213

第三节 湿害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213

一、小麦湿害规律 213

二、湿害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214

三、湿害对小麦生理的影响 215

四、小麦湿害的临界期 218

五、湿害对小麦经济性状的影响 219

六、湿害与小麦病虫草害的关系 220

第四节 湿地小麦栽培技术 221

一、工程措施 221

二、农艺措施 222

参考文献 224

第一节 四川小麦生产概况 225

一、生产概况 225

第十二章 四川小麦栽培实践与展望 225

二、栽培技术在小麦生产中的作用 226

第二节 小窝(穴)密植技术的形成和发展 229

一、小窝密植的增产效果 229

二、小窝密植的特点 230

四、关于条播和撒播的利用 233

第三节 稻茬麦露播覆草栽培技术 233

三、小窝密植的技术要点和工具改革 233

一、栽培技术要点 234

二、增产效果和经济生态效益 235

三、增产机理 236

第四节 四川盆地小麦春播栽培初探 241

一、初步研究结果 242

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243

参考文献 244

第十三章 小麦地膜覆盖栽培理论与技术 245

一、优化了农田生态环境 246

第一节 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节水增产的主要原理 246

二、生理生化效应明显 250

三、促进了小麦的生长发育 254

第二节 小麦地膜覆盖栽培的主要模式和关键技术 257

一、几种主要模式 257

二、关键技术 258

参考文献 260

第一节 生态条件与春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 261

一、光热资源适于春小麦生长 261

第十四章 西北春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与实践 261

二、水分对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63

三、沿黄河、祁连山、天山灌溉农田——我国春小麦高产带 264

四、水土流失和土壤盐渍化对小麦生产的制约 265

第二节 春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特点 266

一、春小麦生长发育特点 266

二、西北春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特点 271

第三节 西北春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要点 276

一、培肥地力 276

二、高产途径 279

三、水肥运筹 283

第四节 西北春小麦的品质改良 287

一、品质现状 287

二、品质形成原因 288

三、改善小麦品质的途径和措施 290

参考文献 292

第十五章 东北春小麦北部主产区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 294

第一节 东北春小麦优质高效必由之路 294

一、小麦生产的历史、现状、存在问题、解决途径和展望 294

二、早熟——高产优质的保证 297

第二节 春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特点及两者的关系 298

一、产量形成特点 298

二、品质形成特点 301

三、产量品质形成关系及调节关键 319

第三节 栽培技术关键 320

一、秋整地、秋施肥、秋包衣 320

二、秸秆还田、培肥地力 321

三、提高保苗率,依靠主穗增产 321

五、雨前收获 322

四、灌溉和叶面追肥 322

参考文献 323

第十六章 小麦栽培管理知识模型及决策支持技术 325

第一节 小麦栽培管理知识模型 325

一、作物管理知识模型的定义、特征和作用 325

二、小麦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的研制 326

三、播前方案设计模型 330

四、动态调控指标模型 343

一、基于知识模型的小麦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349

第二节 基于知识模型的小麦管理决策支持技术 349

二、知识模型与生长模型的结合 350

三、知识模型与“3S”技术的结合 354

参考文献 360

第十七章 小麦生产管理专家系统与精准农业技术 362

第一节 小麦生产管理专家系统 362

一、系统总体设计 362

二、系统开发 367

三、系统运行服务 376

四、系统应用示范 377

一、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组成 383

第二节 精准农业技术研究与应用 383

二、田间信息获取及诊断 384

三、精准农业的变量施肥技术 392

四、“3S”技术支撑下的小麦调优栽培及品质预报技术 394

五、小麦产量的遥感估测 395

六、精准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前景 397

参考文献 397

二、小麦品质的概念 400

一、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的意义 400

第一节 小麦的品质 400

第十八章 专用小麦品质形成及优质高产栽培 400

三、专用小麦分类 402

四、我国优质专用小麦品质的国家标准 402

五、我国小麦品质概况 402

六、不同食品对小麦籽粒和面粉品质性状的要求 404

第二节 专用小麦品质形成特点 404

一、籽粒蛋白质形成特点 405

二、籽粒淀粉形成特点 406

三、影响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因素 408

一、播期 419

第三节 专用小麦品质调优高产栽培技术 419

二、密度 420

三、肥料 421

四、灌水 430

五、生化制剂 431

参考文献 432

第十九章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新发展 434

第一节 小麦病害防治 434

一、小麦的主要病害种类与发生流行概况 434

二、小麦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436

第二节 小麦虫害防治 445

一、小麦的主要害虫种类与发生危害概况 445

二、小麦主要害虫防治技术 447

第三节 麦田杂草防除 452

一、麦田杂草的发生概况 452

二、麦田除草方法及其应掌握的技术要点 452

三、麦田除草剂应用技术 453

四、大力推广分期混合施药兼治多种病、虫、草害技术 455

参考文献 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