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什么是行政管理 1
一、“行政”和“管理”的几种通常用法 1
第一章 绪论 1
二、管理的职能、起源和种类 3
三、行政管理的产生及其作用 7
四、行政管理是一门专业 12
第二节 什么是行政管理学 15
一、“行政管理学”简称“行政学” 15
二、行政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简况 18
第三节 行政管理学的内容框架 31
一、发展中的内涵 31
二、各种定义所反映的各派意见 31
三、主要内容框架 35
一、行政学与政治学的关系 36
第四节 行政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6
二、行政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37
三、行政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39
四、行政学与法学的关系 40
五、行政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的关系 40
六、行政学与其他专业和科技知识的关系 41
第五节 行政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41
一、社会科学的阶级性和继承性 45
第六节 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特征 46
二、社会主义行政学的基本特征 47
第七节 怎样学习行政管理学 49
二、行政组织的作用 53
一、行政组织的含义 53
第一节 行政组织的含义和作用 53
第二章 行政组织 53
第二节 组织和组织理论 55
一、什么是组织 55
二、组织的作用 56
三、人类社会组织的主要种类 60
四、组织理论 62
第三节 行政组织 70
一、广义和狭义的行政组织 70
二、行政组织的特征 71
三、行政组织的种类 74
四、行政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77
第四节 建立行政组织的一般原则 78
三、纵向分层、层层授权 79
一、目标要明确 79
二、分工要清楚 79
四、权、责、利要明确 80
五、执行机构与辅助机构的分立 81
六、系统要完整周密 81
七、各方面的关系要协调 82
八、指挥要统一 82
九、层次要合适 83
十、管理幅度要适当 83
十一、为领导提供必要助手 84
十二、建立灵敏的信息与反馈系统 84
十五、制度化 85
十三、建立有效的监督系统 85
十四、稳定性与机动性相结合 85
十六、行政组织应有法律依据 86
十七、扩大下层与群众参与 86
十八、注意精简,讲求效率 86
第五节 组织理论的灵活运用 87
第六节 行政机构改革 88
一、变革中的各国行政机构 88
二、旧有行政机构的通病 92
三、我国当前的全面改革 96
四、我国行政机构的历史沿革 99
五、我国行政机构改革应注意的事项 101
二、领导是管理的基本职能 104
三、行政领导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领导 104
第三章 行政领导 104
一、领导与领导者 104
第一节 行政领导是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 104
第二节 发展中的领导学 105
一、领导学是研究行政领导的理论基础 105
二、领导问题的跨学科性 105
三、引人注意的不成熟的学问 106
第三节 领导的作用 108
一、领导与指导的区别 108
二、领导的定义 108
三、领导的作用 110
一、以层次分 112
第四节 领导者的种类 112
二、以主管业务分 113
三、以产生方式分 114
四、以优劣分 116
第五节 领袖论 116
一、领袖论的意义和作用 116
二、领袖论的主要内容 119
第六节 行政领导的构成要素 120
一、行政领导的主客观条件 120
二、行政领导职能的依据 122
第七节 领导者的条件 124
一、领导者的政治条件 125
二、领导者的知识条件 130
三、领导者应具备的工作能力 133
第八节 领导者的培养 135
第九节 领导者的选拔 136
一、政务官 137
二、常务官 137
第十节 领导体制 138
一、行政领导体制 138
二、其他部门的领导体制 139
三、党政分开是我国行政体制中的关键问题 140
第十一节 领导班子的结构 140
一、法定结构 140
二、心理结构 140
一、领导权力的来源 141
第十二节 行政领导的权限及其监督 141
三、能力结构 141
四、生理结构 141
二、对领导权限的监督 142
第十三节 领导方法、作风和艺术 143
一、领导方法 143
二、领导作风 146
三、领导艺术 151
四、简论权术 152
第四章 人事行政 154
第一节 人事行政的意义 154
一、人事行政的含意 154
二、人事行政的作用 154
第二节 人事制度发展的几个问题 155
一、人员的录用 157
第三节 当代人事行政的基本环节 157
二、试用和任命 159
三、工资 160
四、在职培训 162
五、考核鉴定 164
六、升降奖惩 164
七、职位分类 165
八、调遣和流动 167
九、各种假期 168
十、辞职、退职与退(离)休 168
十一、人事管理机构 170
十二、人事管理法制化 171
一、激励是人事行政的根本机制 172
第四节 西方的主要激励理论 172
二、调动积极性的主要手段 173
三、几种主要的激励理论 175
第五节 大力推进我国人事制度的改革 183
一、新中国人事制度的沿革与成就 183
二、人事行政中的主要缺点 183
三、关于“干部”的含义问题 185
四、关于工作职称问题 187
五、无孔不入的官本位制 189
第五章 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 194
第一节 文官制度的含义 194
一、文官制度的历史渊源 196
第二节 文官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经过 196
二、文官制度的社会基础 197
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文官制度的建立经过 198
第三节 文官制度的内容 202
一、文官的身份地位和权利义务 202
二、文官的考试与录用 206
三、职位分类与人员的分类分层管理 209
四、工资级别 211
五、各种补贴 212
六、考绩、奖惩和晋升 212
七、人事档案 216
八、调动与辞职 216
九、培训 217
十、假期与退休 219
十一、关于公职人员的计划与预测 220
第四节 文官立法与管理机构 222
一、文官立法 222
二、管理机构 223
第五节 西方文官制度的利弊 224
一、文官制度的主要长处 224
二、文官制度的积弊 225
第六节 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参考模式 226
一、人事制度改革是各种改革的中心环节 226
二、改革必须有参考模式 226
三、西方文官制度是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参考模式 227
四、公务员以外各人事系统也要建立相应的制度 229
第一节 人事行政改革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230
第六章 我国古代人事制度 230
第二节 我国古代人事制度的历史作用和世界意义 231
第三节 我国古代人事制度的发展阶段 232
一、萌芽阶段(从尧舜到先秦) 232
二、草创阶段(从秦统一到南北朝) 233
三、成熟阶段(从隋唐到晚清) 234
第四节 萌芽阶段的人事制度 234
一、形成中的国家结构 235
二、萌芽阶段的用人原则 237
第五节 古代官僚制度下的人事政策 238
一、世卿世禄与用人唯亲的准则 238
二、贤和德才标准 239
一、秦朝的录用制度 240
第六节 录用制度 240
二、两汉的录用制度 241
第七节 工资待遇与爵、位、禄分开的管理办法 244
第八节 考绩监察与升降奖惩 246
一、考绩制度 246
二、监察制度 249
三、升降奖惩 250
第九节 培训制度 250
第十节 调动与退休 252
第十一节 管理机构及其他 253
一、管理机构 253
二、回避制度 253
第十二节 九品中正制度 254
第十三节 从隋、唐到清末的科举制度 256
一、科举制的产生原因与发展简况 256
二、考试科目与内容 257
三、考试程序 258
四、功名与出路 261
五、制科与杂途 263
第十四节 对我国古代人事制度简单的评价 263
第七章 一般决策理论 266
第一节 什么是决策 266
第二节 决策的作用 267
一、决策在人类活动中的意义 267
二、决策在行政工作中的重大作用 268
一、古今最受重视的学问 271
第三节 决策科学发展简况 271
二、决策科学的产生 273
三、决策科学的现状 274
第四节 决策的种类 276
一、理性决策与非理性决策 276
二、一般行政决策和专业性决策 278
三、公共决策和私人决策 278
四、个人、集体和群众决策 279
五、按照规模、范围、时间、轻重分类的种种决策 279
六、按照层次及效力分类的种种决策 281
七、原有决策与追踪决策 282
十、单级决策与多级决策 283
九、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 283
八、主动决策(积极决策)与被动决策(消极决策) 283
十一、例行性决策(程序性决策)与非例行性决策(非程序性决策) 284
十二、定性决策和定量决策 284
十三、一般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284
十四、全面系统决策和有限比较决策 285
十五、业务管理决策和自身管理决策 285
十六、最佳决策与满意决策 286
十七、确定型、不确定型、风险型、竞争型决策 286
第八章 主要决策方法 290
第一节 决策方法的重要性和发展情况 290
第二节 一般决策程序 293
一、决策程序是一种方法序列 293
二、主要决策阶段 294
三、其他应注意的事项 300
第三节 其他决策方法 302
一、理性全面方法,也称根本法 302
二、连续有限比较法,也称分枝方法或渐进方法 303
三、综合扫描法 304
第四节 系统工程和系统管理方法 305
一、系统工程的含义 305
二、系统工程的产生经过 306
三、系统工程的建立程序 307
四、系统管理方法 310
第五节 各种量化方法 312
一、确定型决策的计算方法 312
二、风险型决策的计算方法 315
三、不(非)确定型决策的计算方法 316
四、其他复杂方法 318
第六节 征求意见、安排工作、调查预测及其他方法 319
一、征求意见的方法 319
二、安排工作的方法 322
三、调查、预测及其他方法 327
第九章 公共决策 331
第一节 公共决策的含义和种类 331
一、政治决策 332
二、行政决策 332
三、公共决策 332
第二节 研究公共决策的必要性 334
四、层次性 335
三、政治性 335
一、公务性 335
第三节 公共决策的基本特征 335
二、合法性 335
五、强制性 336
六、影响深远性 336
七、经验性 336
第四节 公共决策面临的困难、影响因素及克服办法 338
一、发现问题上的困难 338
二、提出问题的困难 340
三、引起舆论重视的困难 341
四、纳入议程与付诸实施上的困难 343
五、政策分析上的困难 345
七、评估与总结方面的困难 346
六、定案权力归属方面的困难 346
八、改进办法 349
第五节 公共决策的体制 350
一、决策体制的演变趋势 350
二、几种主要决策体制 351
第六节 决策辅助机构和智囊团 357
一、决策必须使用集体智慧 357
二、特设决策辅助机构 358
三、智囊团 358
第七节 加速我国公共决策的现代化 362
一、改进决策体制 363
三、建立与使用决策辅助机构 364
四、提高决策者的素质 364
二、规定合理决策程序 364
五、加强检查监督 365
六、扩大群众参与 365
七、确立责任制 366
第十章 行政实施的手段和职能 367
第一节 行政实施是行政管理的基本任务 367
一、行政实施的含义 367
二、行政实施的作用 369
三、行政实施在行政学中的地位 369
第二节 行政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370
一、使决策合法化 370
二、事先作好必要的准备 371
一、指挥 372
第三节 行政实施的主要环节与职能 372
二、沟通与传递 376
三、控制 381
四、监督 385
五、协调 391
第四节 行政实施的主要手段 394
一、法律手段 394
二、行政手段 395
三、经济手段 396
四、奖励与惩戒 397
第五节 新任领导如何执行任务 399
一、应该有所作为 399
二、反对浮夸式的好大喜功 400
一、信息的含义 402
第十一章 信息 反馈 效率 402
第一节 信息 402
二、信息的作用 403
三、信息科学的发展简况 404
四、行政信息的特点和主要障碍 405
五、改进我国的信息管理 409
第二节 反馈 413
一、反馈的含义 413
二、反馈的种类 414
三、行政反馈的作用 415
四、获取反馈的主要途径 417
第三节 效率 419
一、效率的含义 419
二、效率在行政学上的意义 420
三、行政效率的测量 422
四、提高行政效率的主要途径 425
第十二章 专业行政管理 428
第一节 行政学应该研究专业管理 428
第二节 行政学基本理论包含专业行政管理 430
第三节 政府职能的演变导致专业行政管理 431
一、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的主要依据 431
二、国家和政府的基本职能 432
三、政府职能增长的必然趋势 435
四、政府职能不能无限扩张 437
五、政府的能干与愚蠢之争 440
二、我国专业管理的利弊 442
一、我国专业管理概况 442
第四节 我国专业管理的情况 442
六、专业管理是行政学的当然对象 442
三、我国专业管理研究的现状 444
第五节 体制改革后的专业管理 445
第六节 行业协会 445
第七节 主要专业管理举例 446
第十三章 财务制度 449
第一节 财务行政的作用和范围 449
一、财务行政的作用 449
二、财务行政的范围 451
第二节 税收 452
一、税收的意义 452
三、我国税收政策和现状 453
二、税收的发展趋势 453
第三节 预算 454
一、预算的意义 454
二、制定预算的程序和依据 455
三、制定预算应该注意的事项 455
第四节 款项的使用 456
一、安排用款计划 456
二、拨款 456
三、使用 457
第五节 会计、审计和决算 457
一、会计 457
二、审计 459
三、决算 461
一、我国财务制度的现状 462
第六节 改善财务制度,消灭经济违纪 462
二、改进财务制度的具体措施 463
第十四章 机关管理 465
第一节 机关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465
一、机关管理的意义 465
二、机关管理的作用 465
第二节 机关管理事务的主要内容 466
一、行政机关的种类 466
二、机关管理事务的主要环节 467
第三节 机关管理的现代化和办公室自动化 474
一、机关管理的现代化 474
二、办公室自动化 475
一、会议的种类 476
第四节 会议管理 476
二、会议的作用和加强会议管理的意义 477
三、当前我国会议工作的积弊及补救方式 478
四、关于会议成本的计算 480
第五节 岗位责任制与目标管理 481
一、岗位责任制和目标管理的性质 481
二、目标管理的基本内容 481
三、我国当前的岗位责任制 482
第六节 思想工作 483
一、思想工作的意义 483
二、我国思想工作的现状 484
三、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 486
一、我国机关管理的现状 488
第七节 切实改进我国的机关管理 488
二、改进方向 489
第十五章 行政法制管理 491
第一节 行政管理与行改法的关系 491
一、加强法制的意义 491
二、行政法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492
第二节 行政法规的历史与基本特征 493
一、行政法规的历史 493
二、行政法规的基本特征 495
第三节 我国行政法制管理的现状 497
一、行政法规很不完备 497
三、行政法规观念薄弱 498
二、现有规章亟待清理和整顿 498
四、缺乏理论研究 499
第四节 行政法的制定 499
一、行政法规主要由行政部门制定 499
二、制定行政法规的注意事项 500
第五节 行政法规的执行 501
一、法规执行的含义 501
二、执行法规的主要手段 501
三、当前法规执行中的主要问题 503
第六节 行政司法 504
一、行政司法的含义 504
二、发生行政诉讼是正常现象 505
三、行政诉讼的解决方式 506
四、行政司法机构 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