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上篇 病理解剖学 5
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5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 5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 6
一、肥大和增生 6
二、萎缩 7
一、变性 8
第三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8
三、化生 8
二、细胞死亡 12
第四节 损伤的修复 15
一、再生 15
二、纤维性修复 17
三、创伤愈合 18
第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22
第一节 充血和淤血 22
一、充血 22
二、淤血 23
第二节 出血 25
一、类型 25
二、原因 26
三、病理变化 26
四、后果 26
第三节 血栓形成 27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27
二、血栓形成过程及血栓的形态 28
三、血栓的转归 29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30
第四节 栓塞 30
一、栓子运行途径 31
二、栓塞的类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31
第五节 梗死 33
一、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33
二、梗死的类型及病变 34
三、梗死的影响和结局 36
一、炎症的概念 37
二、炎症的原因 37
第一节 炎症的概念和原因 37
第三章 炎症 37
第二节 炎症介质 38
一、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 38
二、血浆中产生的炎症介质 38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39
一、变质 39
二、渗出 39
第四节 炎症的类型 44
三、增生 44
一、变质性炎症 45
二、渗出性炎症 45
三、增生性炎症 48
第五节 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49
一、炎症的局部表现 49
二、炎症的全身反应 49
第六节 炎症的临床分型与结局 50
一、炎症的临床分型 50
二、炎症的结局 50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 52
第四章 肿瘤 52
第二节 肿瘤的特性 53
一、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结构 53
二、肿瘤的异型性 54
三、肿瘤细胞的代谢特点 56
四、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57
五、恶性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62
第三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62
一、局部影响 62
第四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63
二、全身性影响 63
第五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64
一、肿瘤的命名 64
二、肿瘤的分类 65
三、癌与肉瘤的区别 67
第六节 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67
一、癌前病变 67
二、非典型增生 68
三、原位癌 68
第七节 常见肿瘤举例 68
一、上皮组织肿瘤 68
二、间叶组织肿瘤 71
三、淋巴造血组织肿瘤 74
四、其它肿瘤 76
第八节 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77
一、肿瘤的病因 77
二、肿瘤的发病机制 80
第五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83
第一节 风湿病 83
第二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86
一、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86
第三节 心瓣膜病 87
二、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87
一、二尖瓣狭窄 88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88
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88
四、主动脉瓣狭窄 89
第四节 动脉粥样硬化症 89
第五节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93
一、心绞痛 94
二、心肌梗死 94
三、心肌硬化 95
四、冠状动脉性猝死 95
第六节 高血压 96
第七节 心肌病 99
第八节 心肌炎 101
一、病毒性心肌炎 101
二、细菌性心肌炎 101
第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 102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02
一、慢性支气管炎 102
二、肺气肿 104
三、支气管扩张症 106
第二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07
第三节 肺炎 108
一、细菌性肺炎 108
二、支原体性肺炎 113
三、病毒性肺炎 113
第四节 肺硅沉着病 115
第五节 呼吸系统常见肿瘤 116
一、肺癌 116
二、鼻咽癌 118
三、喉癌 120
一、急性胃炎 122
第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 122
第一节 胃炎 122
二、慢性胃炎 123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124
第三节 肠道炎症 127
一、Crohn病 127
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128
第四节 病毒性肝炎 128
第五节 肝硬化 134
一、食管癌 138
第六节 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138
二、胃癌 140
三、大肠癌 142
四、原发性肝癌 144
第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 147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14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48
二、基本病理变化 151
三、临床表现 151
四、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 152
第二节 肾盂肾炎 159
一、肾细胞癌 162
第三节 泌尿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162
二、肾母细胞瘤 164
三、膀胱癌 164
第九章 生殖系统疾病 166
第一节 子宫疾病 166
一、慢性子宫颈炎 166
二、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与原位癌 167
三、子宫颈癌 167
五、子宫平滑肌瘤 169
四、子宫内膜增殖症 169
六、子宫体癌 171
第二节 滋养层细胞肿瘤 171
一、葡萄胎 171
二、侵袭性葡萄胎 172
三、绒毛膜癌 173
第三节 卵巢常见肿瘤 173
一、浆液性肿瘤 173
二、粘液性肿瘤 175
一、乳腺增生症 176
第四节 乳腺疾病 176
二、乳腺肿瘤 177
第五节 前列腺疾病 178
一、前列腺增生症 178
二、前列腺癌 179
第十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180
第一节 甲状腺疾病 180
一、甲状腺炎 180
二、甲状腺肿 181
三、甲状腺肿瘤 183
第二节 糖尿病 185
第十一章 传染病 187
第一节 结核病 187
一、肺结核病 190
二、肺外器官结核病 195
第二节 伤寒 197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200
第四节 流行性出血热 202
第五节 钩端螺旋体病 204
第六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06
第七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207
第八节 血吸虫病 209
第十二章 性传播性疾病 213
第一节 淋病 213
第二节 尖锐湿疣 214
第三节 梅毒 214
第四节 艾滋病 216
第一章 疾病概论 219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219
下篇 病理生理学 219
第二节 病因学概论 220
第三节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222
一、患病时自稳调节的紊乱 222
二、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223
三、疾病过程中的损害和抗损害反应 223
四、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影响 224
第四节 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224
一、神经机制 224
三、细胞机制 225
五、分子机制 225
二、体液机制 225
第五节 疾病的转归 226
第二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228
第一节 水、钠代谢紊乱 228
一、脱水 228
二、水中毒 230
第二节 钾代谢紊乱 231
一、低钾血症 231
二、高钾血症 233
第一节 水肿的分类及特点 236
第三章 水肿 236
第二节 水肿的发生机制 237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组织液生成多于回流 237
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钠、水潴留 238
第三节 常见的水肿类型 240
一、心性水肿 240
二、肺水肿 241
三、脑水肿 241
第一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 243
一、酸、碱的概念及其来源 243
第四章 酸碱平衡紊乱 243
二、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 244
第二节 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指标及其意义 245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246
一、代谢性酸中毒 246
二、呼吸性酸中毒 248
三、代谢性碱中毒 249
四、呼吸性碱中毒 251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252
第一节 发热的原因 253
第五章 发热 253
第二节 发热的机制 254
一、内生致热原 254
二、发热介质 255
三、发热时体温调节的方式及发热的时相 255
第三节 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变化 257
第四节 发热的防治原则 258
第六章 缺氧 259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259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与特点 260
一、低张性缺氧 260
三、循环性缺氧 261
二、血液性缺氧 261
四、组织性缺氧 262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263
一、呼吸系统变化 263
二、循环系统变化 264
三、血液系统变化 264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265
五、组织细胞变化 265
二、机体的代偿能力 266
一、机体的代谢耗氧率 266
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266
第五节 氧疗和氧中毒 267
一、氧疗 267
二、氧中毒 267
第七章 休克 268
第一节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268
一、休克的原因 268
二、休克的分类 268
第二节 休克的发病机制 269
一、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269
二、休克时的微循环变化和发生机制 270
三、休克时细胞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273
第三节 休克时机体各主要器官的功能变化 273
第四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274
第八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76
第一节 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76
一、组织严重损伤,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276
二、血管内皮细胞广泛损伤,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276
三、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激活 277
第二节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278
四、其它促凝物质入血 278
第三节 DIC的分期和分型 279
一、分期 279
二、分型 280
第四节 DIC的主要临床表现 280
一、出血 280
二、休克 281
三、器官功能障碍 281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281
第五节 DIC的防治原则 282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283
第一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283
第九章 呼吸衰竭 283
二、肺换气功能障碍 284
第二节 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287
一、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87
二、呼吸系统变化 287
三、循环系统变化 288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288
五、肾功能变化 288
六、胃肠变化 288
第三节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289
第十章 心力衰竭 290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与分类 290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292
第三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294
第四节 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基础 296
第五节 防治原则 299
第十一章 肝性脑病 301
第一节 肝性脑病的病因与分类 301
第二节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302
一、氨的毒性作用 302
二、神经递质异常 304
四、其他毒物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 305
三、血浆氨基酸失衡 305
第三节 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306
第四节 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306
第十二章 肾衰竭 308
第一节 急性肾衰竭 308
一、原因及分类 308
二、发病机制 309
三、机体的功能及代谢变化 310
一、病因 312
四、防治原则 312
第二节 慢性肾衰竭 312
二、发展进程 313
三、发病机制 313
四、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 314
第三节 尿毒症 315
一、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 315
二、发病机制 317
三、防治原则 317
汉英词汇对照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