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辞典 1
孟子其人 1
经典的价值在于文化(总前言) 罗颢 1
《孟子》其书 2
孟子的时代 3
仁义 3
性善 3
仁政 4
王道 4
四端 4
五伦 4
思诚 4
良知 5
天爵、人爵 5
井田 5
挟泰山以超北海 6
明察秋毫 6
率兽食人 6
五十步笑百步 6
缘木求鱼 7
始作俑者 7
出尔反尔 7
顾左右而言他 7
若大旱之望云霓 7
出类拔萃 8
拔苗助长 8
养气 8
茫然之气 8
事半功倍 8
解民倒悬 8
心悦诚服 9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
劳心劳力 9
夷夏之辨 9
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9
授受不亲 10
自暴自弃 10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10
一傅众咻 10
大丈夫 10
箪食壶浆 10
好为人师 11
左右逢源 11
由博反约 11 11
私淑弟子 11
三过其门而不入 11
知人论世 12
舍生取义 12
一暴十寒 12
集大成 12
时中 12
先知先觉 12
杯水车薪 13
距人于千里之外 13
万物皆备于我 13
习焉不察 13
独善其身 13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4
民贵君轻 14
再作冯妇 14
不言而喻 14
尽信书不如无书 14
引而不发 14
大而化之 15
狂狷 15
乡愿 15
原著助读 23
基本观念与范畴解读 23
一、心性与天道——关于道德良心之终极依据的追问 23
天赋予人以同等的人性 31
人性本善的信念 31
问自己心中有没有善的萌芽 31
心性的“陷溺”和恶的由来 31
天道就呈现在我心性中 31
二、仁义与孝悌——体现在伦常日用中的道德践履 31
仁义要从孝悌开始做起 41
见利思义与舍生取义 41
三、修身与养气——怎样成为具有理想道德人格的“君子” 41
“仁”是安乐窝,“义”是康庄道 41
善性的四颗种子 41
“仁”和“义”都是内在于人性之中的 41
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50
“反求诸己”的修养方法 50
培养自己身上的“浩然之气” 50
“小体”与“大体”、“人爵”与“天爵” 50
走向崇高的道德修养境界 50
四、人格与处世 做一个特立独行的“大丈夫” 50
不要被大人物的威势吓倒 60
五、王道与仁政——走向符合人性的理想社会的治国方略 60
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精神 60
人不能没有羞耻之心 60
与人为善,至诚动人 60
为人做事都应当有原则 60
一、文体与章法 74
写作赏析 74
主政治的理念 74
“民贵君轻”与民 74
礼义教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74
由“仁心”推出“仁政” 74
宣传王道,反对霸道 74
从经济措施入手改善民众生活 74
对《论语》语录体散文的发展 79
灵活的章法,高妙的行文 79
该简略时简略,该重复处重复 79
二、口才与辩术 79
有时也会胡扯,有时也要骂人 84
三、情感与气势 84
知言察情,巧用辩术 84
不得已而辩的雄辩大师 84
多血质、易冲动的人 90
充溢于字里行间的“浩然之气” 90
“其锋不可犯” 90
四、形象与比喻 90
一、孟子见梁惠王章(梁惠王上) 99
原著选读 99
形象的比喻和巧妙的比附 99
精彩生动的寓言和故事 99
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99
二、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章(梁惠王上) 100
三、齐桓晋文之事章(梁惠王上) 102
四、庄暴见孟子章(梁惠王下) 113
五、齐宣王问汤放桀章(梁惠王下) 116
六、问夫子加齐之卿相章(公孙丑上) 117
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公孙丑上) 126
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公孙丑下) 128
九、孟子将朝王章(公孙丑下) 129
十、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滕文公上) 133
十一、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章(滕文公下) 143
十二、景春曰公孙衍张仪章(滕文公下) 146
十三、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章(滕文公下) 147
十四、离娄之明章(离娄上) 151
十五、自暴者不可与有言章(离娄上) 154
十六、君之视臣如手足章(离娄下) 155
十七、逢蒙学射于羿章(离娄下) 156
十八、君子所以异于人者章(离娄下) 158
十九、齐人有一妻一妾章(离娄下) 160
二十、尧以天下与舜有诸章(万章上) 161
二十一、伯夷目不视恶色章(万章下) 164
二十二、一乡之善士章(万章下) 167
二十三、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章(告子上) 168
二十四、富岁子弟多赖章(告子上) 170
二十五、牛山之木章(告子上) 173
二十六、鱼我所欲也章(告子上) 174
二十七、仁人心也章(告子上) 176
二十八、人皆可以为尧舜章(告子下) 177
二十九、舜发于畎亩之中章(告子下) 179
三十、尽其心者知其性章(尽心上) 180
三十一、孟子谓宋勾践章(尽心上) 181
三十二、君子有三乐章(尽心上) 182
三十三、民为贵章(尽心下) 183
三十四、口之于味也章(尽心下) 183
三十五、孔子在陈章(尽心下) 184
三十六、由尧舜至于汤章(尽心下) 188